-
1 # 泰山124453211
-
2 # 貓爺歷史觀
中國面積廣大,今天尚有n多種方言,可想而知當時各個國家各個地域之間應該也是存在方言的差異的。
其實最初,周朝諸國之間也是有所謂的官方語言和文字的。當時流行的通用語言稱為雅言,而通用文字則是周朝在倉頡古文基礎上發展出來的金文。
雖然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各個國家間的語言和文字存在差異,但當時為了方便交流士族等貴族階級往往都會學習雅言。
雖然雅言在當時來說就相當於普通話,但在當時只在貴族階級流行,一般的平民是很少有機會學習和接觸的。
不過當時諸侯國之間雖然有不同的語言和文字,但其實都是在倉頡古文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可謂同宗同族。某種意義上來講,當時各國間的文字和語言差異只是同一種語言體系內的方言差異。
春秋之後周王室衰微,各個諸侯國之間基本保持了獨立,各個國家為了自己的統治發展出了與眾不同的語言文字。
但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便於統治和發展國內經濟,於是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
對於一個一統王朝來說,文字統一更有利於民間交流有利於政令的實施,對統治的穩定也大有裨益。
-
3 # 哥們不拽
秦統一六國前,諸侯國各自為政,文字的形體極其紊亂。這給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了嚴重障礙。
因此在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即把統一文字作為當務之急,令丞相李斯、中書府令趙高和太吏令胡毋敬等人,對文字進行整理。
李斯以秦國文字為基礎,參照六國文字,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筆畫簡略的新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作為官方規範文字,同時廢除其他異體字。
-
4 # 穿越時空感受歷史
秦朝以前,夏商周語言是相對統一的,他們都是以一個統一的族群而建立起來的國家,文化和地區性差異還沒有開始體現出來。春秋戰國,群雄逐鹿建立了很多個國家,文化和地區差異導致語言,文字的不通,所以才有秦朝建立時期的統一文字,貨幣,衡量尺度等等。到了秦朝,全國的語言基本上已經定型,再去統一語言就不太現實了,只能設立統一的官方語言,秦定都咸陽,可以斷定當時的官方語言是陝西一代的方言,到了明清之後逐漸以江南地區的方言為官方語言了, 與當時的經濟政治中心所決定的,官方活動主要在這個地區,為了方便交流而形成的習慣。
統一語言比統一文字更加困難,統一文字只是對少部分人,統一語言卻是對所有人,
文字相對好統一,發音各地不相同。不好統一,就是現在,中國還是幾大方言。秦始皇能統一文字,但無法統一方言,就像現在我們有統一的普通話,也保留了大量的地方方言是一個道理。現如今的南方地區很多地方村與村之間的語言都差別極大,很難交流。
秦始皇還沒有實行書同文以前,各國有各國的文字,但是為什麼書同文能夠順利地實施呢?
文字只是讀書人的文字,語言則是天下所有人的語言,讀書人在古代所佔的比重有多大我想大家也都有數,而且古代是嚴格控制讀書人的數量的,保證國家是由這所佔比重較小的讀書人所掌控,所以統一語言的難度遠超統一文字。
秦始皇想要統一語言的阻力肯定超過統一文字,即使貴族不反對他,他自己也不會這麼做,讀書人多了問題也多。
回覆列表
從實權上來說,秦始皇是第一位統一了中國的皇帝,但在形式上來說他並不是中國的第一個君王,從歷史的紀載來看,秦朝以前的中華帝國雖然諸候割居,但仍然是一個帝國,三皇五帝的文字紀錄雖少,但是商七百年,周八百年是有確切的歷史記載的。
中華文化傳承五千年,最強的融合基因就是語言文字,只要是使用相同的文字,就會有相同的語言,當然一個字的發音可能千差萬別,亦如我們今天的普通話和粵語,但是文化相同,很快就會明白對方的意思的。
在秦始皇以前,中國的文字就大體是統一的,人們的語言還是互通的。春秋戰國時代各國之間的交流頻繁,在歷史記載裡國與國之間並沒有使用翻譯的記錄,因為語言都是一樣的。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了書同文 、車同軌的改革,這就更加速了各種語言的融合,現在我們有五十六個民族,估計那時候中國大地可能有五百多民族,周朝時期的八百諸侯,其實每個諸候國放在現在就是一個少數民族。
文字是一種同化民族的強大融和劑,中華文明就是被語言文字凝合而成的。
南韓,北韓,越南,禁絕中文的使用,就是擔心一旦被漢語文字同化,他們自己的民族也就變成漢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