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祥河詩語
-
2 # 雲端美
女子無才便是德
丈夫有德便是才
這是儒家思想發展的結果,
儒家三綱五常
規定了夫為妻綱
夫死從子
皇帝管理天下的男人
男人領導天下的女人
一方面省去管理一半的人口
另一方面讓飽受屈辱的男人
回家得到疏解
進行“忍受屈辱能力”再生產,
男人真的有能力領導女人嗎?
造物主不會這麼安排
因為女人擔負哺育孩子成人不可推卸的重任
絕不可能讓她們智力、韌勁、耐心、愛心、
協調關係、領導力、情商等比較差,
當走向裹小腳的程度
說明這種“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
已經快要崩潰了,
儒家思想其他的規定
也充滿了不少扭曲
造成兩千年社會經濟原地踏步
思想、人格、尊嚴、骨氣、獨立性、
自由度等等嚴重缺損。
儒家思想如果把孔子做為創始人
他生活的時代
他的社會秩序學說沒有多少影響
直到四百年後
漢武帝才用其思想
確立等級社會的理論和精神。
從此華人的思想被限制在儒家思想的理論中
讀書求功名
也是儒家的四書五經
這些所謂社會精英
如此反覆週而復始兩千年
進行所謂精英治國
直到西方文明來敲門
才發現這些精英不管用。
-
3 # 晉A閒雲野鶴
封建專制極權社會延續兩千多年。婦女地位卻越來越低。纏足致殘是人類最臭名昭著對婦女的摧殘迫害。正因為如此,漢族婦女變成了男人的附庸。“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婦女因雙腳殘廢失去自立。只能圍著鍋臺轉,生兒育女,成為男人洩慾的工具。
重男輕女,生兒子為弄彰之喜,生女兒便成了弄瓦之喜。婦女沒有任何政治地位,更不提倡她們習文斷字,一般人家是不會允許女孩讀書的,只准她們習做女紅。(工)這種惡習長達千年。
中國從漢代以來的文化就是一種愚化與奴化教育!從“三綱五常"的提出到“三從四德"的固化形成對婦女的迫害與壓迫是深重的。它違背了人性。完全以大男子主義佔據了社會主導地位。使婦女被奴役。直到今天,對婦女的解放仍保留有歧視成份。天價彩禮的盛行正是把婦女作為商品拍賣的一種變相貶損!一些人三妻四妾,包養二奶,小三不也是一種對婦女的不尊敬?
封建遺毒仍有市場!婦女地位尚有待提高。知識水平很高的婦女對我們的社會文明建設與進步所發揮的作用往往超越了男人。她們已成為偉大變革的中堅力量。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件大好事!
婦女是孕育生命的偉大母親,她們理應獲得全人類的尊敬與愛戴!婦女的才華思辯能力越強,越充分說明這是人類的福音!聰明的母親會把最好的基因遺傳給子女。知識越豐厚的婦女會讓我們的子孫後代更有智慧!
2018.11.13.創作于山西太原
-
4 # 長天一線52333268
首先要說明的是在過去“封建”社會女子無才便是德只是對勞苦大眾而說的 (在這裡我並不認同我們過去是封建社會 封建社會是西方的思想 他們說分封制和我們不同的) 在我們過去社會凡是家裡能請起是去私塾的子女都能受到教育的 也正是他們能受到教育也使我們社會有一定的進步 過去的社會是男權社會也就是在最大的限度影響這女性的發展 把社會好的資源給男性了所以也就有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謬論 就相當於我們在八十年代主要發展經濟一樣 沒能力全面發展就用女性的犧牲來發展男性社會 應該是經濟發展決定了過去社會女性的受教育的程度 所以說生在過去社會女性是可憐的但又身不由己 這只是本人偏面的觀點 望不喜勿噴
-
5 # 太行畫廊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一句話並非出自老夫子之口,而是明代張岱的《公祭祁夫人文》中的一句話。原文是“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但被斷章取義和通假字坑了,其真意是:丈夫有德便(辯)是才,女子無才便(辯)是德。
原義為:男子與人爭辯的時候能夠顯露出道德修養,女子不與人爭辯是有道德修養的表現。
-
6 # 永不沉沒的頑石
舊道德規範認為婦女無須有才能,只需順從丈夫就行。 (以上是今人所解,實際古意應大概為:女子有才能,但不在丈夫面前顯露,而是表現得謙卑,柔順,這才是女子的德行所在。)
-
7 # 主流人類
在現代社會,此觀念已經落伍太多。當今社會基本以獨生子女為多,每個家庭都在用心培養孩子,即使是女孩,也是一視同仁的,現實是,高考女生往往比男生髮揮出色,女生受教育程度也就普遍較好。至於學校教育怎麼樣,女孩是否有德,那要看社會怎麼評判,大多數女孩其品德如何,其實都是我們社會的縮影。家庭教育好,學校教育好,女孩自然道德不差,有才的女孩對社會對國家自然有利。所以說女孩無才便是德是極其錯誤落後的。當然所謂的德是泛泛而談的,德是變化的,每個時代都有一定的標準,因此不能對一些事情看法不一樣就一定認為別人無德,那種想讓女孩光講品德不要才能是根本不能適應當今資訊化時代的,是男人封建思想在作怪。必須擯棄!
-
8 # 一樣的月光37
不能簡單的這麼看,要把個體和整體分開看。從個體上講,這句話是真理,女子有才了,就可能追求權利,就可能和整個傳統勢力抗爭,絕大多數下場很慘,很少有幸福的。但從整體上講,越來越多的才女才能推動現代文明的進展。
回覆列表
封建而傳統的中國社會,女人是男人的附屬品,“女子無才便是德”、“嫁漢嫁漢,穿衣吃飯”給女人的地位做了最好的註釋。古代的女子第一任務就是生孩子,第二任務是侍候好公婆丈夫、操持好家務。
“女子無才便是德”本出自清張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古時儒學道德規範認為婦女無須有才能,只需順從丈夫就行。女子無才便是德,實際上是古代社會男權壓迫女權的一種社會結果。
封建社會深受儒學思想的浸潤,流行輕視婦女的理論謬論。認為女子的美德便是所謂“三從四德”,不必具有學識才幹。明.張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紅樓夢》四回:“至李守中繼續以來,便謂‘女子無才便是德’,故生了此女,不曾叫他認真讀書。”馮玉祥《我的生活》三七章:“頭一天,一位女士說女子也應該讀書,痛闢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謬論。”林語堂《無所不談合集.記紐約釣魚》:“我想女子無才便是德,有德便無才。文人不出汗,出汗非文人。”這也是古代社會所謂天經地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