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屬馬的熊孩子

    張獻忠,字秉忠,號敬軒,明朝延安衛柳樹澗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曾建立大西政權。與李自成齊名。少時貧困,曾在延綏鎮當兵士。崇禎三年陝西饑民暴亂紛起,王嘉胤據府谷,陷河曲,張獻忠聚眾於米脂十八寨應之,自號八大王。崇禎十六年,進攻湖南、江西及兩廣北境,大肆殺掠,其勢力達到南嶺之南。1640年率部進兵四川。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即帝位,號大順。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南下,張獻忠引兵拒戰,自四川撤退,在西充鳳凰坡被清兵射殺。其人多有奇聞異事流傳,如入川屠蜀、江中沉寶等等。對此史學界也一直存在爭議。

  • 2 # 歷史的小學生

    孫可望是一個極具戰略眼光,又頗通軍事的大西軍將領。但是這個人有個致命的問題,就是權力慾極重。正是因為這個致命的問題,最後導致了大西軍和南明朝廷聯合抗清鬥爭的失敗,他個人也因為爭奪權力導致大西軍內訌,最後落個孤身降清的結局。

    孫可望率大西軍進入雲南後,很快穩定了局面。他被眾人推為盟主,名義上統轄與他齊名的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三位大西軍將領。但實際上,李定國和劉文秀手握重兵,各以“西府”、“南府”老爺自居,並不完全服從孫可望的命令。孫可望為了確立和抬高自己的領導位置,曾借演武場升旗之機,把李定國按在地上打了一頓板子。當時,劉文秀參與其中,充當了孫可望打手的角色。為了能徹底壓制和統領李定國、劉文秀和艾能奇,孫可望請求南明永曆帝加封其為秦王。但因為孫可望出身流寇,南明朝廷對他芥蒂很深,拒絕了孫可望的請求。孫可望一怒之下,就自封秦王,公然與南明朝廷分庭抗禮。

    孫可望請封秦王的失敗,是南明朝廷內部黨爭和階級偏見的結果,從永曆帝本人來講,他還是同意的。雖然請封未遂令孫可望大失所望,但是,他仍然以民族危機為當前首務,毅然派兵出滇,抗擊清軍,收復失地。劉文秀就被他派去收復四川全省。劉文秀出兵後,兵鋒所至,勢如破竹,很快攻佔了除北部保寧府的四川全境。死守保寧的吳三桂部被劉文秀大軍重重包圍,已陷入絕境之中。保寧城三面環水,假以時日,城中糧盡餉缺,必會不戰而降。然而劉文秀卻犯了一個大錯誤,他決定強攻保寧城。吳三桂眼看沒有退路,只能拼死守城。滅虜將軍王復臣向劉文秀建議集中優勢兵力主攻保寧城清軍薄弱部,破城之後吳三桂等清軍雖然不能全殲,但必然逃往陝西,四川全省唾手可得。如果包圍全城,勢必把己方的薄弱點暴露給清軍,給清軍以可趁之機。王復臣所指的就是兵法上的“圍師必缺”。但是遭到劉文秀的拒絕。劉文秀不僅要攻下保寧,而且要殺盡四川境內所有清軍,所以,他犯了急功近利的毛病。果然,吳三桂透過偵察得知大西軍張先璧部最為羸弱,於是,集中重兵首先向張軍發起攻擊。張部抵抗不住,紛紛敗下陣下,又把王復臣的軍隊衝得一團亂。清軍趁勢猛擊,大西部全線潰敗。由於攻城前,劉文秀把浮橋砍斷,致使大批大西軍將士無法渡江,被清軍殺死或落水而亡。大西軍將領王復臣、姚之貞、張先軫、王繼業、楊春普等被清軍擒殺,損失士卒大半、戰象三隻、馬騾二千三百餘匹,劉文秀的撫南王金印也被清軍繳獲。

    吳三桂險勝之餘,嘆息道:“生平未嘗見如此勁敵,特欠一著耳。”

    劉文秀率殘部返回貴州,孫可望大為不滿,本就想打擊他,正好藉此機會解除了他的兵權,發回昆明閒住;張先璧被亂棍打死。

    後來,隨著孫可望不臣之心天下皆知,永曆帝為了免遭毒手,密諭李定國與劉文秀救駕,二人隨後把永曆帝遷往昆明。孫可望聞訊後大怒,徹底與李定國和劉文秀決裂。公元1657年八月初一日,孫可望在貴陽誓師,親率十四萬大軍向雲南進發,討伐李定國與劉文秀。九月十九日,雙方展開激戰,孫可望大敗,僅率百餘人脫險,最後投降了清廷。投降清廷前,他對隨從人員說道:“今為李定國辱孤至此,孤不惜此數莖頭毛,行當投清師以報不世之仇耳。”之後,他又給清廷湖南當局寫信,說道:“李定國、劉文秀等大逆不道,荼毒生靈。可旺興師問罪,所為所誘。乞代奏大清皇帝陛下,發鐵騎一萬,願獻滇、黔、蜀以歸一統,更報不世之仇。”由此可見,他對劉文秀(包括李定國)是何其痛恨。

    孫可望的私慾膨脹導致了南明抗清戰線的分裂,大大消耗了抗清勢力的軍事力量,給清廷掃清南方創下了有利時機。假如孫可望能團結劉文秀、李定國與其它抗清力量,南明的抗清的局面必是另一種情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盤玉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