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他們分別做出了什麼貢獻?
17
回覆列表
  • 1 # 高博士中醫研究

    溫病四大家這樣的問題,問我就對了。

    溫病學派形成於明清時期,這個期間湧現出了一大批溫病學的大家。他們在自己的臨床實踐過程中發現,當時的外感熱病治療方法存在著不足,於是逐漸的創新論,立新方,形成了溫病學的理論體系。這其中貢獻最大的四位醫家被後世尊稱為“溫病四大家”,他們分別是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和王孟英,簡稱“葉、薛、吳、王”四大家。

    葉天士,名桂,號香巖,生於清康熙、乾隆年間(約公元1665—1745年),先世居安徽歙縣,後移居於江蘇吳縣(今蘇州市),系清朝傑出醫家,先後隨師17人,清吳薌廳稱其“已成名手,尤恥不及人而精籤求精”(《客窗閒話·續集》)。因此,在內科雜病、婦科、兒科及溫熱病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據《清史稿》記載;“大江南北,言醫輒以桂宗,百餘年來,私淑者眾。”他畢生忙於治病,其豐富的臨床經驗,詳記於《臨證指南醫案》、《葉氏醫案存真》、《眉壽堂方案選存》、《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未刻本葉氏醫案》等書。《溫熱論》是葉天士專門論述溫熱疾病的一部著作。這篇著作據傳是葉氏遊洞庭山時,口授其學生顧景文記錄而成。全書文字雖不多,但論述精闢,詞簡意深,思路開闊,說理清楚,實踐性強,是中醫溫病學說的一篇重要代表作。由於它在臨床上有較高的實用價值,至今還為廣大醫家所讚賞。

    薛雪(1681-1770年),字生白,號一瓢,又號掃葉山人、磨劍道人、槐雲道人、牧牛老朽。與葉天士出生於同一時代,又同鄉裡,均系江蘇吳縣人(蘇州南園俞加橋),生活於公元1681~1770年間。享年89歲。薛氏十分聰明,博學多才,所著詩文很多,因母病而鑽研醫學,博覽群書,精於醫術,在當時與葉天士齊名,成為江蘇吳縣兩大醫家。但二人常相互抨擊,故薛雪稱自己住所為掃葉山莊,自稱掃葉山人。現傳說《溼熱條辨》—書為其所作。著《醫經原旨》、《溼熱條辨》、《掃葉莊醫案》、《溫瘧論》及《日講雜記》等。

    吳鞠通,名瑭,字配珩,號鞠通。生於乾隆23年(1758),卒於道光16年(1836),享年79歲。江蘇淮安 (今楚州)人,故居位於楚州區河下古鎮。代表作《溫病條辨》,全書分為七卷,以條文和註解相結合的方式把溫病加以闡述,首卷“原病篇”摘引《內經》有關溫病的記載,並加以註釋,說明溫病的始原。一至三卷,是分述上、中、下三焦病證候及調治方法。四卷為雜說,提到救逆和病後及調治各論,以便閱讀本書者,不致臨床混淆。五至六卷是“解產難”和“解兒難”,分述婦科產後及兒科驚風,痘疹的論治。這本書以“三焦學說”為經,以“衛氣營血”學說為緯,進一步提出了溫病辨證論治的綱領。此書一出,深得當代醫家的重視和推崇,汪廷珍為之作序指出《溫病條辨》是一部“述先賢之格言,攄生平之心得”具有臨床實用價值的著作 。

    王孟英,名士雄(1808~1867),又號夢隱,別號半痴山人,浙江海寧人,遷居錢塘(今杭州)。曾祖王學權,精於醫,曾撰《醫學隨筆》,祖父及父皆業醫。孟英自幼失怙,歷經貧困,14歲即立志習醫,深得舅父俞桂庭之助,併為其書齋題名“潛齋”。20歲時至婺州(今金華)佐理鹽業為生,得暇鑽研醫籍。後遊於江、浙,以醫為業。其時戰亂,疫癘流行,親人死於霍亂,遂專心溫熱病。經多年實踐,對溫熱有獨到見識。代表作《溫熱經緯》。王氏著述及評註參訂他人之作甚多。較著名有:《溫熱經緯》、《隨息居重訂霍亂論》、《隨息居飲食譜》、《王氏醫案》(原名《回春錄》)、《王氏醫案續編》(原名《仁術志》)、《王氏醫案三編》、《歸硯錄》、《乘桴醫影》、《潛齋簡效方》、《雞鳴錄》、《重慶堂隨筆》、《女科輯要按》、《古今醫案按選》、《醫砭》、《言醫選評》、《校正願體醫話良方》、《柳洲醫話良方》、《洄溪醫案按》、《葉案批謬》等。 

    除溫病四大家外,明清時期還有很多著名的溫病學家,比如明末醫家吳又可,其撰寫的《溫疫論》是歷史上第一部溫病學的專著,也是世界傳染病史上的第一部專著。還有被稱為溫病七小家的七位醫家:

    陳平伯(祖恭)--《外感溫病篇》

    柳寶詒(谷孫)--《溫熱逢源》

    戴天章(北山)--《廣溫疫論》

    楊慄山(楊璿xuan)--《傷寒溫疫條辨》

    雷少逸(雷豐)--《時病論》

    俞根初(肇源)--《通俗傷寒論》

    餘師愚(餘霖)--《疫疹一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提分手了,還愛著對方,該不該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