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二小悟農

    自從去年“共享經濟”火了之後,大家都想盡辦法往自己兜裡撈錢。

    小黃車一輛,要騎就得付押金。在大家沒退押金之前,公司可以開開心心地用這筆鉅款來投資賺取利潤。

    這種共享圈錢的思路,被大家紛紛效仿,一時間,共享汽車、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共享WIFI鋪天蓋地而來,單圈錢,也圈粉。

    去年農業相當受關注,共享農田共享農場也曾讓不少經營不佳的農場起死回生。

    二小曾經在:

    微商版合同鴨、皮革廠版合同鴨……你選哪個?

    中提到,相比於訂單/合同農業,更看好農業眾酬,因為訂單/合同農業你面對的還是中間商,做農業很大一部分利潤都被中間商給拿走了,而眾籌直面的是消費者。

    共享農業也是直面消費者的,兩者略有不同。

    眾籌是大家籌錢買,可以用於很大的專案,也可以用於中、小型專案;共享則是你買了給大家用,針對的是中等或小型的專案。

    能共享的東西,一定是大家都需要的東西。

    大家對健康綠色的農產品有需求,我就包一片地或者建個農場,共享給大家,有人會說,那和我開個農場讓大家來玩有啥區別?

    這有個歸屬感的問題,那麼多農場,我想去哪家消費都可以,而這個共享農場裡,有一片地方,它是屬於我的,那裡種著我喜歡吃的東西,沒事兒我就想去看看。

    (皮這一下,神清氣爽)

    . 共享農場做起來了,做農業的人也多起來了,對農業技術、農機、勞動力的需求增加了,於是這些東西也能共享了。

    湖南益陽赫山區,就搞起了“農技共享”。

    這裡的惠民專業合作社買來了浸種池消毒池吊車秧盤傳送帶等設施,共享給附近的村民,讓大家可以花很少的錢,享受到專業化的浸種、催芽、育秧技術

    育秧廠的智慧化控制系統,保證了恆溫恆溼的環境,催芽效果好,種子發芽率更高。

    這就像一所種子幼兒園,附近90%的村民都願意讓種子來這裡上上學,提升下素質,畢竟基礎打得好,後面少費很多事兒。

    這樣集約化的育秧成本不高效果好,是一件雙贏的事兒。

    . 步耕機、旋耕機、播種機、插秧機、收割機、植保無人機確實省時省力,但一年用不了幾次,很多人也不太會使用,怎麼辦?

    資興市蓼江鎮秧田村就搞起了“農機共享”,還加入了網際網路的東西。

    . 農忙的時候人手的問題,同樣可以透過“勞動力”共享來解決。

    岳陽市華容縣梅田湖鎮友誼村就有這樣一隻“娘子軍”,張安德、周麗霞兩名農村婦女把本地的留守婦女組織起來,插秧、收穀子、割芥菜,充分發揮了這些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價值,也解決了當地大戶在農忙時節的用工荒。

    據帶頭人張安德預計,今年她們的隊伍還會壯大,許多留守在家的農村婦女都想加入。

    其實不止農業生產,我一搞建築的哥們告訴我說,最近工地都招不到人,都跑一代一路沿線去了。

    許多行業都面臨這“用工荒”、“人才大戰”,已經有很多企業做起了“勞動力共享平臺”,透過資訊、服務、評價、回訪四個環節改造傳統兼職流程,讓有空閒時間的勞動者能獲得更多的勞動報酬。有人稱這是個“共享勞動力”的時代,很快將湧現出一些打工皇帝、兼職皇帝。

    關於農業可以共享的東西挺多,目前主要集中在生產端,加工環節還比較少。有技術、有裝置、有人的朋友不妨考慮考慮。

  • 2 # L懷瑾握瑜D

    這個問題問的比較高,也是一個比較有想法的人,如果能抓住,我想可以做一番事業,不說引領時尚,但也可以邁向成功!

  • 3 # 湘黔小唐

      孫立武:“忽如一夜春風來,共享模式遍地開”。2017年的共享大戲火爆上演,越來越多的行業爭相蹭上共享的IP。從各種黃、藍、白、紅的小車遍佈街頭巷尾開始,接踵而至的是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共享電動車等等。各種共享衍生品和產業紛紛進入這個行業,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也給不少行業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說起這股潮流,農業還真沒有out,其實說是共享模式的推動者。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共享農業的模式也逐漸受到了政策的青睞,前期財政部已下發《關於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今年要在18個省份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也吹響了共享農業即將進入黃金髮展期的號角。

      乘著這股春風,海南省今年就將在每個縣(市)試點建設23個、地級市試點建設35個“共享農莊”,探索出一批可持續、可借鑑、可推廣的產業特色鮮明、要素高度聚集、設施裝備先進、生產方式綠色、經濟效益顯著、執行管理規範、輻射帶動有力的“共享農莊”。

      建設共享農莊對農業發展帶來的助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建設過程中,因地制宜地去借鑑其他地區的案例也是很有必要的。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事實上,“共享農莊”模式的雛形,很早在美國出現。在美國南加州,有一個名為“艾米的農場”,由六十多歲的南迪和她三十歲的女兒自1997年開始共同經營。作為美國的“農家樂”,六十畝的農場由兩個女人打理,顯然是十分困難,所以她們乾脆把農場弄成開放式,隨性經營。有多開放呢?

      四個“隨便”——門隨便進、活兒隨便幹、菜隨便摘、錢隨便給。

      菜園裡時不時有某種蔬菜可以供人們隨便採摘,不要錢。小菜店裡的果蔬、蛋類、冰箱裡的肉類,還有農場加工的乳酪、果醬等標著價格,旁邊放一個盒子,誰買東西就自己把錢擱在盒子裡,自己找零錢,也可以用旁邊的移動刷卡機自己刷卡。同時農場與學校合作,推出一系列的親子科普教育,就是這麼一個近乎“理想化”的農莊,現在的每年淨入大概25萬美元。人們驅車來這,為的是免費的蔬菜嗎?絕對不是,他們為的是在田間收穫的樂趣、眼見為實的食品安全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育孩子時,說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這個白臉紅臉代表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