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春茂華堂

    造紙術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紙的傳播和推廣,是文字載體的一次重大革命,對於中國和世界文明有重要的推進作用。但是,紙從發明到取代以前的主要文字載體----竹簡木牘,卻經歷了漫長的時間。

      歷史文獻中關於造紙術的最早記載是范曄的《後漢書》:"蔡倫,字敬仲,桂陽人也。……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鹹稱蔡侯紙。"其實,蔡倫只是造紙技術的改進者,班固的《漢書》中,曾記載了公元前12年用紙包藥事例,現代考古發現,甘肅天水放馬灘、敦煌馬圈灣烽燧遺址等處出土有西漢紙,說明在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170年,西漢就已開始使用紙張了。

      一種新材料的推廣總要有一個過程。西漢及東漢前期,書籍的主要形式仍是竹簡。如《太平御覽》記載:劉向為孝成皇帝典校書籍二十餘年,先以竹簡為稿本,再以帛書作為定本,可見皇家圖書館藏書是以簡帛為主。《後漢書·儒林傳》記載,董卓自洛陽移都長安時,將皇家書庫的書籍拿去作車篷與布袋,是因為製作這些書的材料是布帛。朝廷官府正式文書通用簡牘,這一情況至東漢末也沒改變。《三國志·張既傳》注引《魏略》記:東漢靈帝初期(168-190年),當時官府書寫用具仍是"刀筆及版"。

      紙發明以後,相當長的時間內為少數人掌有。《資治通鑑》記鄧後即位後,"郡國貢獻,悉令禁絕,歲時但供紙墨而已。"紙作為貢品,表明皇宮裡用的紙仍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書寫材料。即使紙在民間傳播之後,人們在思想觀念上,仍然認為簡重紙輕。如《三國志·魏志》卷二注:"胡衝《吳歷》曰:"帝以素書所著《典論》及詩賦餉孫權,又以紙寫一通與張昭"。"送國君用素書,送大臣則用紙書,這也說明至三國時,仍存在著以紙為賤的觀念。

      紙的普遍使用與紙書的流行是在東漢中後期(2世紀中葉),到漢末(3世紀初)進入了一個大發展時期,並於三國後期完成了簡紙的轉換。曹操在推進紙的推廣中曾發揮了很大作用,他曾下令說:"自今諸掾屬侍中、別駕,常以月朔各進得失,紙書函封主者,朝常給紙函各一。"此事由蔡琰抄書事可得旁證。《後漢書》記載,曹操讓蔡文姬抄寫蔡邕曾經的藏書,文姬說:"昔亡父賜書四千許卷,流離塗炭,罔有存者,今所誦憶,才四百餘篇耳。"操曰:"今當使十吏就夫人寫之。"文姬曰:"妾聞男女之別,禮不親授,乞給紙、筆,真草唯命。"蔡文姬真是才女,她默寫之後,送給曹操,竟然"文無遺誤"。也可以看出,書籍由簡到紙的替換工作在漢末魏初已大規模展開了。而西晉太康年間,因左思《三都賦》名動朝野,人們競相傳抄,致使洛陽紙貴,說明在當時,紙已經成為人們常用的書寫材料。

      東晉末葉(公元403年底),桓玄代晉自立,頒發詔令:"古無紙,故用簡,非主於敬也。今諸用簡者,皆以黃紙代之。"帝王的行政命令,才使紙徹底取代了簡。這時,距紙的發明已經有約五百年了。

  • 2 # 華山老奴

    這是一個推廣問題和習慣問題.。

    公元105年發明造紙後,造紙術就從河南向經濟文化發達的其它地區傳播,蔡倫被封到陝西洋縣 為龍亭侯造紙術就傳到漢中地區並逐漸傳向四川。

    據蔡倫家鄉湖南耒陽的民間傳說,蔡倫生前也向家鄉傳授過造紙術。

    東漢末年山東造紙也比較發達,出過東萊縣(今掖縣)的造紙能手左伯。公元二世紀造紙術在中國各地推廣以後,紙就成了和縑帛、簡 牘的有力的競爭者.。

    公元三到四世紀,紙已經基本取代了帛、簡而成為中國唯一的書寫材料,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科學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公元三到六世紀的魏晉南北朝時,中國造紙術不斷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擴充套件到用桑皮、藤皮造紙。

    在裝置方面,繼承了西漢的抄紙技術,出現了更多的活動簾床紙模,用一個活動的竹簾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覆撈出成千上萬張溼紙,提高了工效。

    在加工製造技術上,加強了鹼液蒸煮和舂搗,改進了紙的質量,出現了色紙、塗布紙、填料紙等加工紙。

    但,即使這樣,紙的使用遠沒有普及,後來很長一段時間,不少地方還用竹簡。就象文字出現後,但缺少學校普及教育,還會出現文盲一樣。

  • 3 # 綏綏默默

    因為造紙術在西漢時期就出現了,只是因為紙張的成本太高,對於紙張的普及產生巨大的阻力。東漢時期,蔡倫改進造紙術,使造紙的成本變得低廉,為紙的普及,更進一步為知識的傳播產生了巨大的積極作用。

    造紙術的改進,為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八、九十歲的老人有哪些事情可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