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記載,最初的玉璽是由秦始皇贏政和丞相李斯用和氏璧琢磨而成的一枚印璽,白玉質,螭虎紐,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秦國稱之為“玉璽”或“御璽”。據記載,宋太祖趙匡胤受禪之出,從後周王朝得到的玉璽只有兩枚,即後周廣順年間(951年-953年)刻制的“皇帝承天受命之寶”和“皇帝神寶”,而其他玉璽均已在戰亂中丟失。於是,宋太祖自制了“大宋受命之寶”昭示天下,這一做法又被後世沿用。明朝建立後,摒棄了元代的印璽制度,並於洪武元年時,定製為十七寶。此後在明世宗嘉靖時,承襲宋代,刻制了“大明受命之寶”,並新增六寶,使總數達到二十四寶,從而完善了明代印璽制度。 根據《清史稿·輿服志》的記載,清二十五寶的璽文分別是:大清受命之寶:以章皇序。 皇帝奉天之寶:以章奉若。 大清嗣天子寶:以章繼繩。 皇帝之寶:以布詔赦。 皇帝之寶:以肅法駕。 天子之寶:以祀百神。 皇帝尊親之寶:以薦徽號。 皇帝親親之寶:以展宗盟。皇帝行寶:以頒賜賚。 皇帝信寶:以徵戎伍。天子行寶:以冊外蠻。 天子信寶:以命殊方。 敬天勤民之寶:以飭覲吏。 制誥之寶:以諭臣僚。 敕命之寶:以鈐誥敕。垂訓之寶:以揚國憲。 命德之寶:以獎忠良。 欽文之璽:以重文教。 表章經史之寶:以崇古訓。 巡狩天下之寶:以從省方。 討罪安民之寶:以張征伐。 制馭六師之寶:以整戎行。 敕正萬邦之寶:以誥外國。 敕正萬民之寶:以誥四方。 廣運之寶:以謹封識。 清二十五寶,除青玉“皇帝之寶”為滿文篆書外,其餘全部為滿文和漢文篆書兩種文字,是現存唯一的一套完整的皇帝御寶。
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記載,最初的玉璽是由秦始皇贏政和丞相李斯用和氏璧琢磨而成的一枚印璽,白玉質,螭虎紐,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秦國稱之為“玉璽”或“御璽”。據記載,宋太祖趙匡胤受禪之出,從後周王朝得到的玉璽只有兩枚,即後周廣順年間(951年-953年)刻制的“皇帝承天受命之寶”和“皇帝神寶”,而其他玉璽均已在戰亂中丟失。於是,宋太祖自制了“大宋受命之寶”昭示天下,這一做法又被後世沿用。明朝建立後,摒棄了元代的印璽制度,並於洪武元年時,定製為十七寶。此後在明世宗嘉靖時,承襲宋代,刻制了“大明受命之寶”,並新增六寶,使總數達到二十四寶,從而完善了明代印璽制度。 根據《清史稿·輿服志》的記載,清二十五寶的璽文分別是:大清受命之寶:以章皇序。 皇帝奉天之寶:以章奉若。 大清嗣天子寶:以章繼繩。 皇帝之寶:以布詔赦。 皇帝之寶:以肅法駕。 天子之寶:以祀百神。 皇帝尊親之寶:以薦徽號。 皇帝親親之寶:以展宗盟。皇帝行寶:以頒賜賚。 皇帝信寶:以徵戎伍。天子行寶:以冊外蠻。 天子信寶:以命殊方。 敬天勤民之寶:以飭覲吏。 制誥之寶:以諭臣僚。 敕命之寶:以鈐誥敕。垂訓之寶:以揚國憲。 命德之寶:以獎忠良。 欽文之璽:以重文教。 表章經史之寶:以崇古訓。 巡狩天下之寶:以從省方。 討罪安民之寶:以張征伐。 制馭六師之寶:以整戎行。 敕正萬邦之寶:以誥外國。 敕正萬民之寶:以誥四方。 廣運之寶:以謹封識。 清二十五寶,除青玉“皇帝之寶”為滿文篆書外,其餘全部為滿文和漢文篆書兩種文字,是現存唯一的一套完整的皇帝御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