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寒古冷

    顧命八大臣,是咸豐帝臨終前為六歲兒子留下的八位輔助大臣,也是為了制衡慈安、慈禧、兩宮太后獨攬專權。如果咸豐帝知道他還沒百日,這八位大臣就被拿下,說不得還得爬起來錘兩下胸口,再躺下。那為什麼八大臣會敗在20幾歲的慈禧手中呢。

    早在咸豐帝在位時,慈禧就經常幫咸豐批閱奏摺,表現出對權力的熱忠。在載淳繼位後,慈禧剛坐上皇太后寶座時,就迫不及待想要掌權。先是授意御史董元醇奏請皇太后垂簾聽政,遭到了大大臣的強烈反對。據史籍《越縵堂國事日記》記載:肅順等人恣意咆哮,聲震殿陛,天子驚怖,至於涕泣,遺溺後衣。可見當時肅順等人手握重權,跟本不把這兩後放在眼裡,大聲吵鬧,把小皇帝都嚇尿了。

    隨後慈禧提出鄭親王端華兼職太多,命醇郡王奕譞為步軍統領,而後掌握了京衛戍的軍權。此時奕訢回到京城再拉攏掌握京城與直魯重兵的兵部侍郎勝保和僧格林沁的支援。最後以皇帝年齡小為藉口,從小道先一步趕到京城與恭親王奕訢等人密謀發動政變,第二天一早,奕訢手捧蓋有玉璽和先帝兩枚印章的聖旨,宣佈解除了肅順等人的職務,使肅順等人措手不及,史稱為《辛酉政變》。

    慈禧發動政變之所以能成功一方面在於幾位大臣自大輕敵,一方面在於慈禧本身能力不菲,懂時勢,夠野心,攻心計,能夠拉攏恭親王等人的加入。最後咸豐帝留下的兩枚印章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2 # 漢史趣聞

    慈禧之所以能夠鬥得過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是有很多因素造成的。最為關鍵的一條,就是她是同治皇帝的母親。

    我們都知道咸豐帝只有一個兒子,他這個兒子還是慈禧生的。

    咸豐年紀輕輕死掉之後,皇位就讓這個六、七歲的孩子繼承了,這個小皇帝也就是歷史上的同治皇帝。

    本來咸豐臨死前,是想讓兩宮皇太后和顧命八大臣共同處理國事的。當然了他的期望是很好的,但是具體執行起來,就會產生矛盾了,

    我們先說一下兩宮皇太后又是怎麼回事?

    咸豐的皇后是慈安,但是,慈安沒有給咸豐生孩子,在咸豐去世之後,她就直接就升級為了皇太后。

    慈禧本來是一個妃子,可是,她的兒子當了皇帝,因此慈禧母以子貴,她也升級為了皇太后。

    這就是兩宮皇太后的由來。

    當然了慈禧的這個皇太后,是不能和慈安相提並論的,畢竟人家是正宮,算是正牌的皇太后,慈禧是要聽慈安的話的。

    總之,他們兩個太后被咸豐寄予厚望,因為咸豐讓他們輔佐小皇帝同治長大。

    但是,畢竟他們兩個是女人,治理國家的事情還是需要男人的,於是,咸豐又找到了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讓他們一起輔佐小皇帝。

    那麼,咸豐皇帝是如何給他們分工的呢?

    其實也很簡單,就是讓肅順等顧命八大臣處理國家的大事,最終的決定權在兩宮皇太后的手裡,若是他們同意八大臣的意見,只要在檔案上蓋章,然後下發全國實行就可以了。

    咸豐想來這樣就造成了兩宮皇太后和顧命八大臣之間的相互制約。不會造成一方獨大,架空小皇帝的可能。

    但是,也不要忘記,既然有相互制約的存在,肯定也就有矛盾的產生。出現了矛盾,雙方就會出現爭鬥,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在這種情況下,慈禧想要讓兩宮皇太后獨攬大權,顧命八大臣不同意。

    慈禧只有先下手為強,把顧命八大臣給幹掉了?

    那麼,她一個二十多歲的女人,又是通過什麼樣的手段,把顧命八大臣給幹掉的呢?

    在這裡就不得不提奕忻了,奕忻是咸豐皇帝的弟弟,咸豐儘管在駕崩之前,沒有給奕忻任何實權,但是,奕忻是有自己的勢力的。而且他的勢力就在紫禁城。

    慈禧就想聯合奕忻,他們一起把顧命八大臣給幹掉。

    慈禧給奕忻的承諾就是,只要幹掉顧命八大臣,奕忻就可以擔任顧命八大臣的職務了。

    如此大的誘惑,奕忻當然幹了。

    於是,奕忻就選擇了顧命八大臣從避暑山莊運送咸豐的屍體到北京的路上動手,把顧命八大臣都給逮捕了。

    這裡說明一下,咸豐是死在了避暑山莊。因為咸豐最終是要葬到皇陵裡的,所以,他的屍體必須要從承德運回北京。

    就是顧命八大臣押送咸豐屍體回京的時候,奕忻派了自己的親信把顧命八大臣給抓了。這些人有的直接給打死了,有的給關進了監獄。

    慈禧就是這樣把權利給爭奪過來了,當然了奕忻掌權之後,慈禧又開始和奕忻鬧矛盾,最後慈禧又把奕忻給一腳踢開了。

    最後的贏家就是慈禧,不得不說在玩權謀上,慈禧還是有一定的手段的。

  • 3 # 不才講史

    我們對慈禧是不陌生的,畢竟她執掌了大清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不得不說慈禧確實有一些政治才能的,當然了她的政治才能僅限於內鬥和爭權奪利,畢竟她在執掌大清江山的時候,實在是沒有給大清的子民帶來過利好呀。

    慈禧做任何事情,都是一個原則,能讓她一個人享受了就行了,至於其他人的死活,她才不幹不顧呢?

    也就是說她是一個很自私的人。

    今天我們就說下,當年慈禧是如何在顧命八大臣的手裡奪權的。

    我們都知道咸豐帝死的很早,他駕崩的時候,只有慈禧一個人給他生了一個兒子,也就是同治皇帝。

    慈禧母因子貴,成為了皇太后。

    那時候咸豐皇帝還有一個正宮皇后,也就是慈安。在咸豐駕崩之後,慈禧和慈安兩個人被稱為兩宮皇太后。

    慈安是正宮,名義上老大,慈禧只能比慈安底一頭。

    咸豐臨終前的意思是,因為同治皇帝還小,國家大事讓顧命八大臣來處理,最後蓋章拍板的人就是兩宮皇太后。

    本來咸豐覺得這樣的安排是天衣無縫的。

    但是,具體實施起來,兩宮皇太后就和顧命八大臣發生了矛盾。總之,他們雙方都想獨攬大權。

    面對兩宮皇太后的咄咄逼人,顧命八大臣只好罷工不處理國事了。這弄的慈禧和慈安很被動,若是他們不處理國事,大清豈不是要癱瘓了。

    所以,兩宮皇太后暫時就妥協了。顧命八大臣就開始上班,表面上是他們贏了。

    其實,這時候慈禧已經祕密的聯絡上了咸豐的弟弟也就是奕忻。

    本來咸豐去世的時候,沒有給奕忻任何重要的職務,奕忻這個做弟弟的也是很氣憤。可是,當慈禧告訴他,若是他們兩個能夠聯合,把顧命八大臣給除去的話。顧命八大臣的職務,就讓奕忻一個人來擔任。

    這個誘惑對於奕忻來說是相當大的。

    要知道奕忻是王爺,他在都城裡是有自己的勢力的,而且他的勢力是很大的。他若是想要干政又得到了兩宮皇太后的支援,那還是很容易的。

    那麼,奕忻要如何除去顧命八大臣呢?

    咸豐皇帝不是死在了承德避暑山莊嗎,就在顧命八大臣向北京運送咸豐的屍體的時候,奕忻就派人來劫持他們了。

    正好當時顧命八大臣是分了兩撥人回京的。

    第一撥人是護送兩宮皇太后和同治皇帝一起回紫禁城,到了紫禁城,他們就被控制起來了。

    第二撥運送咸豐屍體的人,還沒有到達北京,在路上就被人家奕忻派去的人給抓了。

    顧明八大臣被抓之後,該殺的殺,該關進監獄的關進監獄。慈禧就是這樣,輕而易舉的利用奕忻的勢力,把顧命八大臣的手裡的權利給奪過來的。

    所以,慈禧之所以能夠從顧命八大臣手裡奪權,完全是靠著自己的小叔子奕忻,不過不管怎麼說,她的目的算是達到了。

  • 4 # 魏青衣

    原因很簡單,雖然顧命八大臣人不少,但卻都是酒囊飯袋,雖然一個個的都是親王,但政治手腕卻不行,而慈禧雖然只是個女人,政治手段卻強硬的很,顧命八大臣完全無法對抗慈禧。

    咸豐帝在去世之前,就已經做好了準備,顧命八大臣是咸豐帝留下的一股勢力,咸豐帝身為皇帝,自然懂得制衡之術,顧命八大臣,帝王宗親勢力,以及帝后三方勢力。

    這三方勢力都可能對未長大成人的同治皇帝產生巨大的威脅,朝臣勢力的顧命八大臣自不必多說,為了制衡這一批人,咸豐帝雖然將制定政策的權力交給了這群人,卻將蓋御章的權力交給了兩位太后。

    然而,咸豐帝還是小看了慈禧太后,慈禧聯合了自己的發小,恭親王奕忻,徑直對顧命八大臣發難,曾經的顧命大臣,由於慈禧的卑劣手段,一個個都成為了階下囚,慈禧還未他們安上了莫須有的罪名,聲稱他們干擾朝政,圖謀不軌,事實上,圖謀不軌的反而是她慈禧太后。

    沒有印章,顧命大臣雖然能夠謀劃朝政,卻無法決策,只能等待慈禧與慈安同意,這就意味著,慈禧兩人有資格延緩八大臣政策的實施,畢竟這兩人一個是東太后,一個是西太后,掌握決策權也理所應當。

    表面上看,顧命大臣似乎掌握了國家的權力中樞,但實際上,慈禧兩人卻可以留中不發,讓顧命大臣的權力用不上。

    特別是在恭親王奕訢等人站在了慈禧那一邊後,局勢更加呈現出一邊倒的態勢,顧命八大臣雖然能夠謀劃政策,卻不能實施,慈禧有充足的時間謀劃如何將這八人一網打盡。

    看似顧命八大臣是先帝的託孤物件,實際上,這把人卻連最基本的,對抗慈禧的手段都沒有,特別是他們還喪失了朝中大臣的支援,最終失敗也是預料之中。

  • 5 # 史不知味

    慈禧的政治手腕遠在咸豐之上,“合縱連橫”之術運用得極為巧妙。

    咸豐小瞧了慈禧,他一度想過學漢武帝之誅鉤弋夫人去誅慈禧,可猶猶豫豫之下卻沒有這麼做。

    他也小瞧了以奕訢為首的帝胤勢力集團,沒有對他們採取有效的壓制措施,終成遺禍。

    咸豐也知道兒子載淳以3歲沖齡即位,倘若不留下幾招後手的話,難免會造成主少國疑的局面,將來載淳或被後宮干涉或被外廷架空,以致皇權旁落。

    所以,咸豐在臨死前留下了後手,第一手是“命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贊襄政務”,即我們所熟知的顧命八大臣,加重此八人之權;第二手是分割皇帝的最終決策權,即由慈安掌管“御賞”一印,再由慈禧代載淳掌管“同道堂”一印,想讓決策生效,必須同時加蓋此二印。

    咸豐挺滿意自己留下的後手,因為這樣一來,不僅形成了皇帝和兩宮太后、顧命大臣、帝胤集團三方勢力,還用兩個印章在兩宮太后之間劃了一道紅線作為分割,保證載淳將來能夠更容易地收回皇權。

    只可惜呀,咸豐打錯了如意算盤,他前腳剛剛駕崩,慈禧後腳便迫不及待地發動了“辛酉政變”,將他一手佈置的後手統統打破。

    慈禧當時不過是一個26歲的寡婦,顧命八大臣卻個個是人精,為什麼她卻能將他們一網打盡呢?

    慈禧之所以能夠摧毀咸豐的後手,打垮顧命八大臣,除了他們沒有將皇宮裡的孤兒寡母放在眼裡之外,實則還是慈禧的手腕高明。

    實際上,她所運用的是“合縱連橫”之策。

    咸豐擔心自己死後,會讓帝胤集團掌權,所以故意將奕訢、奕譞等皇室宗親排除在顧命大臣之外,反倒扶植所謂的顧命八大臣去抗衡帝胤集團,然後再加一個“後黨”便可行成一個“權力三角形”。

    可是,當時這個“權力三角形”穩不穩定呢?並不穩定,顧命八大臣奉命“贊襄一切政務”,這也就是說他們什麼都能管,權力遠超帝胤和後黨。

    顧命八大臣仗著有先皇遺命,在打壓以奕訢為首的帝胤集團的同時,還和以慈禧為首的後黨發生了強烈的衝突。

    慈禧說要垂簾聽政,顧命八大臣說不行。

    那麼慈禧肯定便不高興了,她有著很強的權力慾,雖然說垂簾聽政的提議被顧命八大臣給否定了,可她並沒有放棄,因為她並不是一點機會也沒有。

    後黨一方不是顧命集團的對手,帝胤集團一方也不是顧命集團的對手,可如果是後黨和帝胤集團聯手呢?

    所以,慈禧很快便想到了對付顧命集團的辦法——聯合奕訢、奕譞等人,一同向顧命八大臣出手!

    當時奕訢被咸豐留在了京城,慈禧怎樣才能瞞天過海地聯合奕訢,並發動一切可利用的勢力呢?

    在這不得不說說安德海和李蓮英這兩個太監,他們在辛酉政變的過程中可發揮了不小的作用,這也說明了慈禧頗有先見之明。

    安德海原本是咸豐身邊的太監,但慈禧卻為了最快地獲知咸豐的動向,所以特意讓李蓮英去拜安德海為師,還將安德海拉到了自己這一邊,後來咸豐一死,他便徹底地倒向了慈禧。

    奕訢遠在京城,為了聯絡奕訢,讓奕訢配合自己發動政變,慈禧讓安德海以最快地速度趕回京城送信給奕訢。

    倘若沒有安德海的冒險奔走,奕訢又如何能夠得知慈禧的意圖,並且達成合作?

    奕訢在和慈禧達成共識之後,再由奕訢去拉攏朝堂上受到顧命集團排擠的有一定實力的人,如僧格林沁和勝保等人,迅速地形成了一個能夠抗衡乃至打趴顧命集團的臨時勢力集團,之所以用“臨時”二字,因為之後他們還會分裂。

    李蓮英的任務也不簡單,他是負責去拉攏當時年紀輕輕卻混得不是很如意的榮祿,榮祿雖然只有25歲,雖然這事很危險,但是富貴險中求嘛!

    所以,榮祿也堅定地站到了慈禧這一邊,後來一直盯著顧命八大臣的動向並且帶人抓他們的便是榮祿,這也是榮祿一生受盡恩寵的原因。

    慈禧佈置這一切,絲毫沒有拖泥帶水之感,等到顧命八大臣反應過來的時候卻已經落入了慈禧和奕訢等人的包圍圈裡。

    慈禧先是用手中的“同道堂”印和慈安手裡的“御賞”印矯詔解除了顧命八大臣的職務,然後再逮捕他們。

    最後,肅順被斬首示眾,載垣和端華被逼自盡,餘者則被革職或是充軍,朝政也就因此落入了慈禧和奕訢等人手中。

    自此之後,慈禧掌控清政府長達47載。

  • 6 # 丁公子說

    嗨,大家好,我是@丁川優品君,跟大家互相交流溝通就是我最高興和最感到幸福的事情,相識有緣,您能看到我的這段回答就是莫大的緣分,很榮幸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就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來一起探討一下。

    我認為首先雖說顧命八大臣各個老謀深算,但卻是也是各個各懷鬼胎,其次因為慈禧是在暗地裡面進行權利的鬥爭,所以那些大臣根本就不知道慈禧下一步要做什麼。要是當時他們在暗處,慈禧在明處,那麼結局就可以是大大的不同了。那接下來我就給大傢俱體分析探討下其中緣由。

    我覺得歷史稱這一件事情稱為了辛酉政變。慈禧和慈安太后和她們的勢力一起,打敗了當時掌管清朝的八位大臣。主要原因是他們不瞭解慈禧,也沒想到慈禧會對自己採取行動。這件事敗給了慈禧。他們暗中命令八位大臣公開,沒有任何訊息。當他們被打敗的時候,一切都結束了。

    確實,當時的慈禧為了讓自己的兒子上位,那也是做出來了不少的事情,畢竟大家應該也知道,當時這種內部有多麼的混亂,同時,大臣們也是有多麼的虎視眈眈,所以,為了保證自己權利可以沒有威脅,慈禧也是不斷的在壯大自己的能力。當然了,當時也是有李鴻章幫助慈禧,不然可能還會更加的麻煩。確實,李鴻章這個人最後成為了慈禧的心腹。

    大家應該還是知道,女孩子的心思可能就會比男的要縝密一些,特別是這種關係到自己的利益的事情,那就真的是有任何的威脅都不會放過的,大臣知道慈禧不對勁,卻也找不到什麼辦法來打敗她,所以最後慈禧就贏了。

    以上的分享是我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只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好了,最後還是給大家總結一下,我個人認為顧命八大臣雖然可以說各個老謀深算了,但卻是也是各個各懷鬼胎,而當時慈禧也處在了暗處,慈禧就是抓住了他們的痛處逐個擊破,才造就了後來的成功。所以最後即使是老奸巨猾的大臣也是沒有幹得過慈禧。

  • 7 # 王侯錄

    2、8月21日,咸豐病危之際,召載垣、端華、肅順等人到病榻前交代後事,下諭命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也就是後來所謂的“顧命八大臣”。但此前慈溪早已私藏了咸豐的玉璽,因此遺詔並未用璽印,其合法性大打折扣。(掌握了玉璽,以後便能以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這是慈禧後來回京能夠釋出聖旨向八大臣發難的基礎,也是慈禧有先見之明的地方。)

    4、9月十四日,御史董元醇奏請太后垂簾聽政,太后照準,載垣等人以“向無先例”為由,命軍機處駁回。八大臣拒絕到達熱河的恭親王覲見皇帝。(八大臣在熱河的實力更勝一籌,慈禧第一次嘗試奪權失敗。)

    5、10月,八大臣護送咸豐梓宮由熱河返京。而兩宮太后則陪同小皇帝抄近道趕回京城,準備迎接梓宮。(熱河奪權失敗後,慈禧轉而將權鬥戰場轉向北京,提前回京佈局京城,搶佔先機。)

    6、11月1日,皇帝太后回京。第二天便下旨,以皇帝的口吻斥責其阻止太后垂簾聽政,歷數載垣、端華、肅順等人過失,著即將載垣、端華、肅順革職議罪,其他五人退出軍機處,由恭親王派人充任。(這道聖旨其實是慈溪早在熱河的時候便密令自己的妹夫醇親王奕譞擬成的,只待一回京便釋出,只為第一時間掌握政變主動權,打得八大臣措手不及)

    此時護送咸豐梓宮的肅順剛剛到京,不服,上奏申辯,皇帝斥責其“悖逆狂肆,目無君上”,緝拿下獄,查抄家產。

    7、11月5日,咸豐梓宮抵京,大臣紛紛奏請將載垣、端華、肅順三人凌遲。

    縱觀整個過程,我們可以發現八大臣的失敗,有以下幾點原因:

    誰掌握了皇帝便掌握了話語權。作為小皇帝的生母,慈溪比八大臣有著天然的優勢。慈溪可以以皇帝的名義下達諭旨,而八大臣卻不行。

  • 8 # 歷史便籤

    第一,咸豐在去世前,有一個非常荒唐的決定,就是把政務交給八個顧命大臣,卻把兩枚玉璽印章“御賞”和“同道堂”交給了慈安和慈禧。

    八個輔政大臣每次要有什麼政令發出來,都必須要找慈安和慈禧蓋章。慈安和慈禧不蓋章,他們的政令就是廢紙一張。所以,八個輔政大臣,其實一切還得聽兩宮的。而兩宮,又只聽慈禧的。慈安本來就沒什麼主見,再加上當皇帝的又不是她兒子,因此在說話上自然就矮了一截。而慈禧又善於在她面前演戲,裝“閨蜜”的樣子。因此,她不聽慈禧的,聽誰的呢?可以說,安排兩宮掌印璽,是咸豐的第一大敗筆。

    第二,咸豐皇帝把弟弟奕留在北京和洋人打交道,和洋人簽訂《北京條約》,是一個極大的錯誤。

    咸豐皇帝一直非常忌憚奕。當年在競選太子的時候,奕和他是競爭對手。奕機靈能幹,深得道光皇帝喜愛。不過那時候咸豐在兄弟之中排在前面(哥哥們死後他就成了長子),再加上他老師教了他兩招,表現出“仁孝”:一招是在打獵時,他一隻都不射,道光問他為什麼不射,他說不忍心,道光大為感嘆:這就是仁啊!另一招是道光生病後,他到道光面前,既不噓寒也不問暖,只是一個勁兒地哭。道光問他哭什麼?他說是因為爹生病心痛。道光再一次大為感慨:這就是孝啊!

    咸豐皇帝把奕留在北京,簽訂《北京條約》,其實就是整治奕。因為誰都知道,《北京條約》是喪權辱國的條約,這樣的條約讓奕簽訂,將來就可以把罪過推到奕身上(就相當於晚清的很多不平等條約,都是李鴻章簽訂的,民間就臭罵李鴻章一樣)。

    但是,咸豐皇帝沒有想到的是,因為把奕留在北京,不讓他跟到熱河,這樣就給奕留下了很大的運作空間,他可以充分地和另一個不受待見的軍機大臣文祥,以及掌兵的兵部侍郎勝寶、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僧格林沁商量部署,只等顧命八大臣一行回到北京後,就開始動手。當然了,咸豐這樣安排的時候,沒想過自己會死。但正是他心術不正,造成了這樣的惡果。

    第三,咸豐皇帝在安排顧命八大臣輔政的時候,沒有把兵權交給他們。

    這顧命八大臣中,掌有兵權的只有載垣,他是鑲黃旗領侍衛內大臣。但當時慈禧假皇帝的名義,說他擔任職務太多,要把把這個職務讓出來,他一是沒想到慈禧會發動政變,二是不敢不讓,因為他收到的是皇帝蓋了印章詔書,所以就只能讓。這樣一來,整個顧命八大臣,全都是不掌兵的文弱書生,還能做什麼!話說回來,咸豐也不敢把兵權太多交給輔政大臣,那是更危險的事。

    可以說,慈禧正是利用咸豐皇帝的這些失誤,得以輕易擊敗多達八個的顧命大臣。

  • 9 # 小雪歷史微鑑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年僅26歲的慈禧,先聲奪人,以快打慢,走在了顧命八大臣的前面,這就是慈禧太后的厲害之處。

    咸豐駕崩,年僅6歲的載淳即位,這場宮廷爭鬥就此拉開

    公元1861年7月17日,大清國咸豐皇帝駕崩,年僅6歲的載淳繼位,一場生死之變就此拉開。

    我們每次回望歷史故事的時候都會發現,但凡宮廷政變,都伴隨著大事發生,這次也不例外,

    載淳尚小,國家的軍機大事自然而然落到了軍機大臣手中。

    他們以為,以後的政務落在了他們的手裡,身為宰輔大臣,他們有權利,也有義務為新皇帝排憂解難,只是,當時慈禧太后卻想垂簾聽政,效法當年武則天。

    當時的朝中,顧命大臣和以恭親王奕訢等為首的慈禧太后心腹是死對頭,明爭暗鬥,因為後宮不得干政。

    她派兵部侍郎掌握兵權,把京中的適宜安排妥當,於是,就準備將他們一網打盡。用計不可謂不毒,城府不可謂不深。

    就在慈禧太后回京以後,立馬下令,以各種莫須有的罪名,將顧命八大臣一網打盡。此後,慈禧太后開始了長達50多年的執政生涯。

  • 10 # 大國布衣

    咸豐十一年(1861年)清文宗奕詝病死於熱河行宮,當時皇太子載淳才六歲。載淳的嫡母是咸豐的皇后鈕鈷祿氏(後來的慈安太后),生母是皇貴妃葉赫那拉氏(後來的慈禧太后),兩人當時都非常年輕。咸豐帝臨終前似有預感皇太子年幼,而葉赫那拉氏又充滿政治野心,將來會導致母黨坐大,幼帝皇權旁落,為此他精心做了權利分配。

    任命顧命八大臣

    咸豐帝臨終前,遺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大學士肅順,額駙景壽,及原軍機處五個軍機大臣中的四個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共八人為“襄贊政務大臣”(也叫顧命八大臣)來輔佐年僅六歲的新君載淳。

    顧命八大臣與慈安、慈禧的主要矛盾,就是皇太后是否可以垂簾聽政。清朝歷史上,只有孝莊皇太后一人垂簾聽政輔佐時年八歲的康熙皇帝,此後便無此類事。顧命八大臣以咸豐帝遺詔和祖制無皇太后垂簾聽政故事,與兩宮太后激辯於朝堂之上,八大臣仗著顧命之權,“嘵嘵置辯,已無人臣禮”,當時的場面可謂是激烈又緊張。據晚清史籍《越縵堂國事日記》記載:大學士肅順等人在朝堂上恣意咆哮,其“聲震殿陛,天子驚怖,至於涕泣,遺溺後衣”,把年幼的同治帝都嚇到涕泣尿褲子,而雙方依然互不想讓,如此僵持,拖延日久必生問題,肅順等人想先答應兩宮太后,回到北京後再聯合其他大臣阻止垂簾聽政之事。

    (咸豐帝親弟恭親王奕訴)

    顧命八大臣不僅與兩宮太后關係緊張,與咸豐帝的親弟弟恭親王奕訴同樣勢同水火,奕訴能力遠在咸豐之上,道光帝舍奕訴而立咸豐,咸豐帝在位期間是極力打壓排斥這個能幹的弟弟。因此在他臨終前,奕訴沒有進入顧命大臣之列。奕訴雖貴為親王,卻沒有什麼實權,因此處處受到肅順、穆蔭等人的排擠,咸豐帝逃亡熱河期間,奕訴與軍機大臣文祥留在北京與英法聯軍談判。後來咸豐帝遺命八大臣輔政,五大軍機大臣中只有文祥被排除在外,因此文祥與奕訴惺惺相惜,對八大臣恨之入骨,不除不快。在兩宮太后發出求救訊號後,兩人很快便選擇站隊兩宮太后這邊,合力絆倒八大臣。

    顧命八大臣與兩宮太后及恭親王奕訴、軍機大臣文祥等人這種劍拔弩張的關係,導致了後面辛酉政變的發生。

    咸豐帝賦予慈安、慈禧的特殊權利

    慈禧與慈安之所以可以硬扛顧命八大臣,乃是因為她們手上也有護身法寶。

    咸豐帝臨終前,除了欽命“襄贊政務大臣”八人,還授予皇后鈕鈷祿氏“御賞”御印,皇貴妃葉赫那拉氏“同道堂”御印,並頒詔說:此後新皇帝所頒的詔書,都要印有這兩枚御印才能有效。

    如此安排,堪稱是咸豐帝生前做的最後一件昏庸之事,將兩宮太后的大權置於和顧命八大臣同等的地位,不僅不能起到互相掣肘的作用,反而加劇了他們之間的猜疑不信任,使得黨爭越來越激烈,最終引發嚴重的後果,咸豐帝防止兩宮干政的目的也落空,導致慈禧這個野心家專權擅政長達四十多年。

    顧命八大臣失敗的原因:麻痺大意

    對於兩宮太后的實力,顧命八大臣顯然是低估了她們。而恭親王奕訴與軍機大臣文祥和她們的勾結合作,更使得“後黨”實力大增,再加上兩宮太后手裡還有“御賞”和“同道堂”這兩枚至關重要的御印,顧命八大臣雖可以擬旨但沒有加蓋這兩枚御印是不能生效的,相反的,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卻能通過這兩枚御印發出對自己有利的御旨。

    在從熱河行宮到北京的這一段路程,顧命八大臣表現的同樣過於麻痺,兩宮太后及恭親王擺脫了八大臣的監視和控制,沒有隨大行皇帝的靈柩回京,而是帶著小皇帝抄小路星夜兼程提前抵京,最終比預計時間提早三天抵達,而這寶貴的三天時間,使得她們可以順利的為發動政變做足準備。

    慈禧與慈安在與顧命八大臣為爭取垂簾聽政權利所表現出的魚死網破的信念,和生死存亡的危機感,也是她們能取得政變成功的主要原因。慈禧與慈安靠著“同道堂”,“御賞”這兩枚御印,在與顧命八大臣的生死博弈中佔據了先機,並最終取得了勝利。

    咸豐十一年(1861年)11月12日一大早,護著大行皇帝靈柩剛抵達北京的顧命八大臣,就接到了恭親王奕訢手捧蓋有玉璽和先帝兩枚印章的聖旨,當場逮捕了載垣、端華兩人;又命令將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人撤職查辦,嚴加看管。政變的結果是:大學士肅順被斬首,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賜自盡,其他五人俱革職或充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痛風能治癒嗎?痛風如何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