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aybreak古典吉他之旅

    音樂聖人貝多芬曾這樣稱讚吉他“一把吉他, 就是一個小小的交響樂團”,貝多芬就是因為聽了索爾的《大獨奏曲》才發出這樣的感嘆。像這樣一位以交響樂震撼天地的巨人,竟然把吉他與樂隊相提並論,或說把吉他音樂與交響音樂相提並論,顯然,巨人聽到過真正的吉他高手的演奏。

    在浩瀚的古典吉他名曲的海洋裡,我們能夠發現許多堪與交響音樂相媲美的作品,這些作品無論從織體結構還是和聲進行,都不難看出作者賦予了美妙的交響化思維,這些作品大多創作於19世紀中葉或之前,也就是在古典樂派發展直至達到頂峰時期,如朱利亞尼的《大序曲》,卡魯裡的(A大調奏鳴曲》,默茨的《大幻想曲〉等等,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索爾的《大獨奏曲》了。索爾沒有走像其後人塔雷加那樣挖掘吉他自身技術的路,因而他的作品比之塔雷加時期的色彩斑斕來簡直太簡樸了,然而,對於音樂本身的音型、力度、音勢等,卻是作了最大限度的發展,可以說,古典吉他發展到索爾,就像交響樂遇到了貝多芬,再不改變創作方法已經無路可走了, 於是我們看到了交響樂創作中有了柏遼茲、勃拉姆斯等人的創新和突破,而吉他在走了一段下坡路後迎來了光彩奪目的塔雷加時代。

    《大獨奏曲》是從一個寬廣而又略帶優傷的平行六度下行樂句開始的,但它隨之被有力的柱式和絃打斷,使人想到了樂隊堅強的全奏;隨之而來的第二樂段變得疑問重重,高音區的嘆息與疑問與低音區的節奏式低音進行形成顯明對比,彷彿沉重有力的定音鼓在莊嚴地行進,之後這穩重的進行愈發鬥志昂揚起來,帶動著整個樂隊全奏,音樂的憂傷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堅定有力的宣敘。預示著整個樂曲將在富有感召力的氣氛中展開。序奏在加裝飾的屬音上結束。

    在急促有力的低音節奏鋪襯下,D大調的旋律不緊不慢地出現了, 就像小號與長號在扭扭捏捏地歌唱,隨之另一個調皮的旋律與之相映成趣,使人想起了長笛的高唱,在由幾個不同片段組成的主部用變換織體等方法鞏固後,一個凱旋式的半終止樂句結束了主部主題,轉入A大調的副部主題就像絃樂在吟唱,而木管則在中音區做著跳躍的伴奏,這一優美的主題在作了變奏與發展後,A大調的主音在低音部節奏均勻地響起,隨之高音部與中音部奏出了類似序奏第一樂段的寬廣的六度音程平行進行,並在中音區作重複鞏固後逐漸加強,在富有特色的掃弦奏出堅定的號角後,音樂轉入高亢的令人難忘的0XX0XX的節奏,就像樂隊在忽強忽弱地做著高低音區的應答,然後經歷了幾次離調後最後轉入D大調,展開部的不穩定性更加突出,在一連串分解和絃熱烈的跑動之後,中音區響起了激動不安的吟唱,我想這一段如果用大提琴來演奏定也是美妙異常!高音區仍是以重複音的形式在旋律的長音上點綴著。這樣激動的旋律沒有持續多久便被嘹亮的號角聲打斷,在堅定的柱式和絃進行過後,樂曲似乎開始慢下來,靜下來,但不久,主題又一次悄悄地出現了,這一段使人聯想起當整個樂隊在很強的全奏之後逐漸靜下來,然後,很少的幾隻木管在頑皮地重複著主題。筆者以為,這一段重複演奏時應平和些,以造成強烈的對比,達到欲揚先抑的效果。

    接下來的副部新主題很像是呈示部的變奏,從句法和音樂形象來看,兩者有著密切的聯絡呈示部起於A大調的主持續音,而副部新主題則起於D大調的主持續音,A大調是D大調的屬音調,由此可見,音樂發展了,呈示部主題在再現部得到了發展和鞏固。再現部各樂段充滿了不同的情趣,時兒高亢明亮,時兒跳躍不定,時兒絮絮叨叨,但終於在強烈的富有推進力的三度雙音進行中突然靜止。這一小節的停頓充滿了火山般的力量,隨後,在典型的號角式旋律的急促跑動下,尾聲開始了。樂曲的音勢不斷加強,調性頻繁變化,彷彿整個管絃樂隊在衝鋒,此時,我們不禁想起了貝多芬交響樂的尾聲,音勢浪高過一浪,在強烈的感情爆發後突然引人一小段平靜的吟唱,樂曲在典型的凱旋式節奏襯托下結束。

    《大獨奏曲》篇幅很長,但從它的作曲技法下來看,較之現代,顯得太簡樸了,她不像近代作品那樣注重絢麗奪目的色彩,也不像塔雷加時期那樣浪漫,但它是屬於那個時代的,在這首樂曲裡,我們聽到了海頓的爽朗,莫扎特的清靈,貝多芬的雄壯,如果哪位琴友尚未完整地傾聽過這部古典樂派的偉大作品,哪將是一種深深的遺憾。所以說《大獨奏曲》是索爾留給後人的濃縮的交響!是一部偉大的交響史詩!是吉他名曲中的名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歐盟為何與美唱“反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