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書香影蘊

    是一個劇組的靈魂,電影的思想、故事、剪輯、構圖、表演、美工、後期等等都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朝著自己希望的方向給予指導。

    舉個例子,《了不起的蓋茨比》導演巴茲·魯赫曼希望觀眾用現代眼光審視這個將近一百年前的故事,所以他要求服裝設計師用現代的審美和時尚感打造上世紀20年代的復古時裝,更透過服裝的顏色、款式、風格來展示時代的印記和人物情緒的波動,給影片帶來更多的回味空間。

    不過上面說的是有個人風格的導演,反過來說,一些門外漢當導演其實很省心,因為他們根本不懂剪輯、構圖、如何表演什麼的,他們只需要對演員說:現在你要很傷心、你要表現得很焦急啊什麼的。或者對美工設計師說,一定要華麗!對剪輯師說,要快!要緊張!就行了。

  • 2 # 2019雨女有瓜

    導演是一條片子的靈魂和總建築師,他決定了一個企業宣傳片的品味和品質。但現在看起來,導演的作用要重新審視了。無論哪種導演,其美術功底非常重要,一個不懂得發現美的導演,只能停留在基本的作業排程層面,難以勝任一部企業宣傳片的靈魂角色。

  • 3 # 柴柴互娛

    導演總是一部戲中的靈魂,指導整個片場,人員的排程,做整體佈局規劃,都說只有導演會演戲才能拍出一部真正好的作品,因為明星的戲多數都是由導演去指導你該怎麼演,告訴你演出的方向,該怎麼去揣摩人物內心,教你怎麼有代入感,比方說之前拍一個哭戲的時候,導演讓小s醞釀情感,小s哭不出來,於是導演就告訴她多想一想自己的親姐姐,後來小s正是用這個方法打電話給徐熙媛,兩個姐妹聊了許久都是過去的苦難日子,於是小s就在後面的戲裡面哭得非常自然。所以說導演總是演員的靈感,當演員不會演戲的時候,導演的作用就產生了,當然,這只是其中一部分的作用,畢竟導演是掌控全域性的人。只有導演才知道他們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讓演員按照他們內心的想法去表達。

    但是好多導演都愛過戲癮,戲癮犯了就到自己的電影裡客串一個角色,這種行為只能說是搶了很多演員的飯碗啊!因為他們不演則已,一演簡直演技爆棚。

    這裡面最典型的代表應該是非馮小剛莫屬了,早年前他拍自己的戲的時候就願意在裡面客串一些角色,但都是一些類似於小群演一樣的角色,馮大爺好像不在自己的電影裡露一回臉就像沒拍過似的。後來越演越覺得不過癮,乾脆當起了管虎的男主角,這一演感覺這電影就是為他量身定做的似的,這演的完全就是他自己啊,甩著北京嗆,一副拽拽的樣子,最常做的事就是揹著手在衚衕裡溜達,沒事兒點根菸鬥個鳥,那感覺真是個北京爺。人家隨隨便便過來演個戲就拿到了影帝。不愧是國內最賣座的導演之一呀!佩服佩服。

    還願意過這樣癮的導演還有張導,張藝謀。之前也是在自己的心裡演過一個幫助自己朋友追女孩的民工形象,你別說這扮上以後還真就是個農民。

    另外,前幾年比較火的小成本電影導演甯浩,也是一個願意在自己電影裡客串角色的導演,曾經演了一個變態的成天幫人體檢的醫生,看完了以後讓人都不敢體檢了,唯恐碰見這樣的醫生。

    其實導演願意這樣做,而且還做得很好,無非是一種厚積薄發,以及對他們專業的完美表達,因為經他們手的演員多了去了,每天不是教怎麼演戲就是怎麼導戲,所以人家當然經驗豐富啦。

  • 4 # 尤里布丁

    準確來說,導演是一部作品藝術創作上的藝術指揮官,影視劇組裡除編劇以處的演員、攝影、錄音、美術都要根據導演提出的、確定的藝術創作總體方針來進行創作工作,在拍攝現場,演員、攝影、錄音、美術、燈光都要聽從導演的指揮來進行場面高度、進行拍攝。所以導演絕不是“只會喊開始和停而已”。

    導演還要按照製片部門安排的攝製計劃,領導現場拍攝和各項後期工作,直到影片全部攝製完成為止。一部影片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導演的素質與修養;一部影片的風格,也往往體現了導演的藝術風格。其職責是:

    1、指揮現場拍攝工作

    2、組織主要創作人員研究和分析劇本,為劇本找到恰當的表達形式;

    3、與製片人和導演組其他成員攜手挑選演員;

    4、根據劇本和拍攝要求選擇外景或指導搭建室內景;

    5、指導道具組完成道具的準備和佈置工作;

    6、指導工作團隊完成後期製作,包括剪輯、錄音、主題曲、動畫、字幕、特效等;

    7、與出片方商討作品的宣傳計劃

  • 5 # 芳心不縱火

    導演比編劇負責的工作要複雜的多,特別是在中國,負責的工作比歐美日韓的導演要更多,權力也要更大;

    在國內影視製作行業,導演的權力僅次於製片人(影片的投資人或者負責找投資的人),負責的範疇包括演員的遴選、演員的表演、敘事方式、分鏡頭、燈光、化妝、造型、美術、道具、後期剪輯、配音配樂等等。

    為什麼一部電影導演的名字總是放在最前面?這是因為電影實現的是導演的想法,所以一部電影首先是**導演的作品,再有名的演員,也要為著導演的意圖服務,例如梁朝偉和王家衛:

    導演既要控制拍攝現場,又控制後期的製作。

    比如說敘事方式的問題:

    一個故事,如果是按順序去講述可能戲劇張力一般,吸引力不夠,但如果倒序去講,交叉敘事,後期交叉剪輯,可能會大大增強劇情的緊張度和感染力,會增加劇情的包袱;

    我們舉一個最經典的案例,世界著名的懸疑片大師希區柯克,創造了著名的炸彈原理。如何把一個炸彈爆炸的場景講的懸念十足:比如說分鏡頭畫面

    編劇的指令碼大多是文字版,對於場景的細節描述較少,而怎麼把這個場景展現出來,就是導演的工作,除了演員的對白外,其它的幾乎都要導演來負責,所以大部分時候導演會把每個鏡頭的分鏡頭指令碼畫出來,經過討論確認後,按照這個分鏡頭指令碼去拍。

    例如《繡春刀2》的成片,有4000個鏡頭,對於動作片來說,可算是相當多了,大片《諜影重重》才3400個鏡頭。

    舉個栗子:下面這場戲只有10秒左右,卻是七八個鏡頭剪輯在一起的。

    專業導演大部分都是美術出身或懂美術,很多導演可以手繪分鏡頭。美術指導會根據導演的分鏡頭去做道具設定場景等等。

    徐克導演手繪的分鏡頭

    《狄仁傑》實拍鏡頭和手繪分鏡頭對比

    張藝謀導演手繪的《英雄》分鏡頭,極其工整

    這裡漁人必須要吐槽一點的是,為什麼我們的電視劇電影爛片多?很多導演根本不懂美術,也不會自己或讓人去仔細斟酌分鏡頭指令碼,亂拍一氣。畫面構圖一塌糊塗,別說故事和講故事的方式了,連基本的鏡頭美都做不到。

    場景怎麼設定?道具有哪些?什麼燈光合適?

    人(車、動物)應該怎樣造型,活動的路線怎樣?

    為了表現東廠佞臣的威嚴和權勢,鏡頭的角度,配角的動作等等

    騎馬戲怎麼拍?

    船上戲怎麼拍?燈光怎麼打?

    運動鏡頭怎麼拍,使用什麼裝置,動線怎麼走?

    用中景還是特寫還是全景?

    例如電影因為螢幕大,用特寫比較少,而電視劇則大量使用特寫,演員的表演也大部分集中於臉部表情。

    用什麼鏡頭,手持還是固定鏡頭?

    例如王家衛常常使用手持鏡頭,會有稍微的搖晃感,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紀錄片或者偽紀錄片也常常使用手持鏡頭。

    電影《繡春刀2》前半段手持鏡頭也很多,導演稱之為“呼吸感”,意指跟著人的呼吸一樣有略微的晃動,真實感很強,觀影效果好。

    快鏡頭還是慢鏡頭?

    後期如何剪輯?

    《繡春刀2》中,導演使用了多樣化的剪輯方法,讓情節更緊張

    ……

    以上只大概講了一些概念和細節,至於實際中,導演要比我們看到的工作多得多,當然這裡說的是負責的導演,不太負責的導演可能工作量比認真的導演少幾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紅柿的由來故事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