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遠行筆觸

    取決於家庭環境個人的個性吧,個人更加偏向於父慈子孝,孩子是有樣學樣的,良好的父親示範,當然會帶出孝順懂事的孩子

  • 2 # 夢—劫

    我覺得第一個更有道理一些,但兩卻並不矛盾。如果可以合二為一就更完美了。過剛易折,過柔易靡。天地分陰陽,萬事有須有度。

  • 3 # 沐小夏愛美食和寫作

    父慈子孝和嚴父出孝子並不矛盾,兩者各有各的道理。

    首先父慈子孝出自《禮記.禮運》,指父母對子女慈愛,而子女對父母孝順。多指和樂的家庭氛圍,父母善於和子女做朋友,以言傳身教身體力行的教育方式去影響子女。這樣的氛圍之下培養的子女就會變得善良,豁達,有主見,當然更會懂得孝順。

    另外《增廣賢文》有云: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此書是中國明代時期編寫的道家兒童啟蒙書目。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字面意思是說棍棒之下出孝子,嚴厲的家教,和規矩形成人對家族權威的尊重,也就是孝順。在引申一下就是父母對待子女的過失和失當的行為採取一種不包庇不妥協的態度,從而使子女及時糾正自己的言行懂得做人的道理。

    這兩者都是正面的教育方式,體現了不同的教育形式。前者更適用於整個孩子成長的家庭氛圍,後者更傾向於面對孩子成長的一些細節採取及時指正的行為方式。

    兩者甚至可以結合起來使用,既言傳身教和孩子做朋友,同時在一些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嚴格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向孩子的錯誤妥協。

  • 4 # 落日知秋2018

    我想有區別,我認為父慈子孝,講的是兒女孝敬父母,是孝道。

    嚴父出孝子,指的是父親教子有方,使兒女成材。

    我覺得先有嚴父後有孝子。

  • 5 # 鄧巖老師

    “父慈子孝”出自《禮記·禮運》,此句被定義為:父母對子女慈愛,子女對父母孝順。而我則認為其義應該是:父母在日常與人交往中和與兒女相處時,為人慈祥和藹可親,和顏悅色,有一顆仁慈之心,待人良善,透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自然會甘心情願地以具有親和力的父母為榜樣,心懷善念,與人為善,孝親敬長……形成良好的品格和習慣。

    “嚴父出孝子”這句話則出自《增廣賢文》很多人都認為:這個“嚴”應取“嚴厲”之義,只有嚴厲的父親才能培養出孝順的子女。試想一個經常板著臉,動不動就對孩子一番喝斥的父親,孩子會甘心情願地接受他的教育嗎?

    所以,我認為這個“嚴”不是“嚴厲”的意思,而應取“嚴格”之義。父母對孩子能夠高標準地嚴格管教,嚴格要求,讓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遵守各項道德規範,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品格高尚、言行規範、孝親敬長的好孩子。

    我個人認為“嚴父出孝子”和“父慈子孝”都是正確的,都很有道理,而且都同樣重要,沒有所謂的偏重。二者亦並無矛盾之處,恰恰應該是一個共同的結合體。因為這兩句話的統一點都源於一個"愛"字。慈祥和善是愛,嚴格管教也是愛,其出發點都是為了教育好孩子學會做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具備高尚的道德品格。在嚴格管教中寓於慈愛,記住慈愛不是寵溺和嬌縱。在無關原則的問題上和與孩子講道理時,父母對孩子慈愛和藹,就會具有特別的親和力,你和顏悅色的勸告,在場面和諧的情景中,孩子更容易聽從和接受,其教育的效果才會最佳。倘若父母冷麵喝斥以待,孩子容易產生牴觸情緒,就算口服,心也會不服。如此,很難達到教育的效果。當然在對孩子施於慈愛的同時亦不放棄嚴格管教,要求孩子言行規範。“父慈子孝”和“嚴父出孝子”二者只是表現的形式或方式不同罷了。根本沒有分歧,只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為了教育好孩子。

    嚴格要求孩子是愛,寵溺嬌慣孩子是害。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能夠對孩子嚴格要求,孩子的自律性就會增強,就會有出息且能孝敬父母。反之,一貫被父母寵溺的子女多沒出息而且容易在社會上惹些禍事,而且大多也不會孝敬父母。

    孩子們猶如一棵棵小樹,如果你長時間不去修枝剪葉,那他們就會肆意瘋長,旁枝邪出,如此,怎能長成一棵棵有用的參天大樹。

    司馬光以身作則教子儉樸,鄭板橋養子不嬌,包公給兒子立訓……

    歷史上,哪一個成功的兒女不是在父母嚴格要求下成長起來的?

    作為父母最大的成功就是教育好自己的兒女,讓他們形成良好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三觀正的孩子一定會對父母孝順。

    我們當父母的要想教育好孩子,不僅要恩威並施,嚴格管教孩子,還理應規範自己言行舉止,透過言傳身教達到教育的最終目的,為祖國培養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上有真正的永遠不變的真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