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漁樂觀察者
-
2 # 稷集公社
關於這個問題,大家說的很透徹,具體情況需要具體分析,補充一點就是還要看當地政策,比如當地政府主要發展種植業的哪個方面,一般政府支援的都是當地優勢產業,業者可以搭乘政策東風,獲得扶持和生產、市場渠道等很多幫助。
還有就是建議現在的農業走科技道路,國家多高新農業專案的扶持力度非常大,前期資金投入可以依靠資金扶持。
-
3 # 婁一LGS
從2008年中央一號檔案開始,上至中央下至平民,幾億人討論研究了十幾年,想各種辦法償試了十幾年,實際靠務農收入不斷提高的有多少人?種大宗糧油棉作物在國家不斷提高補貼的情況下收入並沒增加。有人改種果、蔬、樹、茶`、藥材,搞養殖。前2年掙點錢於是蜂湧而入,狼煙四起,遍地雞毛!
名義上及真實的9億農村人,望天祈禱多收個3、5鬥,求爺爺告奶奶求糧價再高點、農補再多點、農資優惠點,如此等等在當今社會有何大用?不錯這樣日子暫時會好過點,藉此就繼續死守那幾畝地、留著早已荒廢的宅基,從而阻礙土地集中規模經營,影響農業現代化程序。過幾年還是窮!還是怨天怨地!即然這樣,何不轉變思路,另闢蹊徑呢?
再說說政府,大會講,小會議,動用大批官員,浩浩蕩蕩,懷揣著不多的幾張鈔票,面對幾億人的期盼,這撒點、那補點,忙的暈頭轉向。結果是標不治,本難及,作用有限!既然如此何不集中財力,抓住根本,以小博大,以求長治久安呢?
這十幾年折騰與上世紀70年代中國的農業何等相似?80年代初改革農村土地制度,便一下盤活了農業,使中國的農業快速發展了20年。如今為何不再次變革土地制度償試?
1,改變宅基地、土地村集體所有為鄉鎮集體所有。改變種類繁雜的農業補貼辦法,以鄉鎮政府為單位,集中農補資金以適當低價收回自願放棄者農地宅地,集中農補資金以當地常規農業生產畝均純利2倍價格流轉自願流轉者土地。再由鄉鎮政府拍賣或低價發包,收入歸鄉鎮統管。這樣支農資金,拍賣資金,另發包資金都由鄉鎮統管統用,盤活農村農業資源,闢免因地理因素加劇貧富分化。就象城鎮集體土地適當價收歸國有(實際是所在地全民公有),再高價賣出,所得用於本地城鎮發展,造福本地國民。不同的是鄉鎮用支農資金以適當高價收回耕地,再以低價零價甚至倒帖價另行發包。再者隨城市化發展,許多村莊將消亡,消亡的村土地還怎樣村集體所有?還有人己入城,還怎麼監控遠在千里、收益極低的幾畝地?真是食之無味,扔之可惜!
2,農戶想自種承包地只需變動一下地塊的繼續種植,鼓勵其經營林果蔬菜等不易機械化適合小規模的農產品,有能力的可以低地租甚至無地租多分包點地。但此類種植農戶不再補貼。
3,己進城或準備進城的放棄農地,得點補償,有利於城裡生活,同時留在農村的人就相應擁有更多土地資源。
4,立志農業者可透過鄉鎮政府快速低價低成本得到相當規模的土地。
5,大規模低成本低價經營土地者必須按國家種植結構種植,主要從事適合大規模機械化作業的大宗糧油作物,減少與小農戶競爭,可調整供給,利於供需平衡。
6,享受政府地租補貼大規模經營者,必須按一定規模(比如50畝扶貧一戶)附帶扶貧幫困任務。
附:振興農業歌
農村窮,農民苦,
人多地少是因素。
補貼多,糧價高,
幾畝良田富不了。
要脫貪、想致富,
外出打工是條路。
忙耕種、閒外出,
兩項難顧窮跑路。
棄良田,背水戰,
創出天地一片片!
人入城、地拋荒`,
規模經營路寬廣。
城域廣,農村荒,
農家柴雞變鳳凰。
農業興,農村旺,
國家強盛民富康!
回覆列表
這個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
你租賃的土地的分佈在哪?平原?山區?丘陵?還是水面?
不同的地區,氣候分佈是不一樣的。比如,山區可以種茶樹,平原地區可以種植糧食作物。和水果。丘陵、沙地、林地可以種植花生、土豆、果樹和香菇、蘑菇種植。
另外,現在種植糧食作物利潤基本上是負(有補貼時間還行,你懂的。)現在比較有經濟效益的是特殊種植(要有銷售渠道)。
根據你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案去搞。不要盲目的跟風。現在搞承包的基本都跑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