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正氣華章
-
2 # 海森堡的飽
看了大部分答案都是從家長的角度出發來回答的,作為一個剛從北京大學畢業,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我試著分享一下我自己的體會。
我的媽媽是個農村婦女,學歷是小學畢業,高中三年她從不檢查我的作業,在家也從不催促我學習,可是我從來沒有覺得她“不管”我的學習!
不檢查作業是因為她自己也根本不明白我的作業是怎麼一回事,不催促我學習是因為她知道我在學校的學習已經非常辛苦。
但她為了我能安心學習,離開農村,留我父親一人賺錢,在我市區學校旁邊租了小房子就為了讓我吃好睡好。每天早上五點多鐘就起床準備早餐並叫我起床,有時還需要忍受我的起床氣(現在想來真是萬分慚愧!),白天做一些手工以補貼家用,晚上十點多給下晚自習回來的我做一些夜宵,在自己房間陪我再學習一兩個小時然後等我安臥後再入睡。有時夏天停電,她就坐在我床邊用扇子給我扇涼,我為了讓她早點休息,就故意做一些輕微的鼾聲。每次我考得好,她會由衷高興並表揚我;我考得差時也從不會斥責,只是安慰和鼓勵。
所以“管”還是“不管”,那當然是“管”!但是這個“管”不是在你不擅長的領域橫加干涉,而是讓他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認識到你對他的愛、重視和付出,剩下的事情,就交給孩子自己的天賦和努力,交給老師的指導和教誨。
我的媽媽因為自己不懂所以從來不在具體的學習事項上對我加以干涉,而是讓我感受到她的重視和關注,感受到她為了我的學習所做的付出與辛勤,讓我覺得我的學習是對她乃至整個家庭的頭等大事!
這樣的母親和這樣的做法,你難道能說她“不管”我的學習嗎?
藉著這個回答,我想跟我的爸媽和全天下辛勤付出的爸爸媽媽們說一句:你們辛苦了,我愛你們!
-
3 # 學子成長計劃
題主,您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常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懂得了自立、自強。或許物質上,他們會感到自卑,但精神上卻擁有很多孩子都沒有的無盡財富。素質教育中,我們常常提到:“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老師和家長只不過是道路的指引者罷了。
針對題主提出的問題,我們從學習上,先來分析情況:1、家長“不管”孩子的學習,孩子自主安排:我曾經帶過一個一年級的孩子,非常聰明,一開始她的作業,就不需要家長關心,每天放學回家,自己就會安排所有作業的先後順序,做完之後還會檢查一面是否真的全部完成。這樣的習慣,一直被孩子保持著,孩子的成績也一直在班上靠前。
2、家長“不管”孩子的學習,孩子學會了獨立思考:我曾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糾正一個孩子的學習習慣。在之前,這孩子懶惰,依賴心重,不管什麼作業,不管簡單還是難,都要先問家長。一年級的時候,這孩子的成績一直墊底,學校老師多次向家長反映,甚至還說:如果孩子再不提升,只有勸她轉學了。後來,家長不再給孩子講題,孩子自己獨立思考,如今二年級,成績已經在穩步上升。
3、家長“不管”孩子的學習,孩子不會產生不良情緒:情緒化,一直是很多孩子存在的問題,尤其是現在家裡有一個孩子,卻有幾個大人圍著轉。這類孩子脾氣大,不喜歡被約束,只要家長看著他們做,他們就會渾身不自在。我記得我小時候,如果家長或者老師站在身後,大腦就會空白,不知道怎麼做題了。
4、家長“不管”孩子的學習,老師能掌握孩子的知識薄弱點:現在有個怪現象,家長在家幫助孩子把所有題都改正確,交到學校孩子都全對。試問,學校老師怎麼知道孩子的“薄弱點”,不知道班上大多數人的“薄弱點”,又如何在後面的複習中,對孩子們進行鍼對性的講解呢?
家長應該如何“關注”孩子的學習,才能做到“戰略上重視,戰術上忽略”呢?第一、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讓孩子有“主見”:
-
4 # 城中村麗姐
朋友從來不“關心”孩子學習的,孩子的成績居中。我一天到晚不錯眼珠的盯著,考試時才比人家高一點點,朋友說我不知足,我總是辯解我付出多少,你玩手機我考單詞,你溜達商場,我批卷子,朋友就說我管的太多了,讓我放手。生氣這麼拽著,還這成績,不管就徹底接地氣了。她教育我一頓後,我反省自己後才知道我錯的離譜。
一、我總是過分干預孩子學習
人家要背單詞,我強制人家做數學卷子,我現在想想兒子在這個時間段可能就是記憶最佳的時侯,被我破壞了,因為他不敢頂撞我,被迫從了我。
使的兒子對學習產生了無能力感,因為他按著我的要求學習慢慢喪失自信心。
二,我教育陷入盲區。
孩子成績不好我總是歇斯底里數落、催促“你該做作業了,你該複習了”,反覆地對孩子強調,孩子反感,我都覺得墨跡,煩死了自己了
現在他學習,我“不管”改變讓他自主學習。讓他做了一份學習計劃表,他每天按計劃表學習,疫情這段時間感覺還不錯,能按計劃表主動學習。
馬上開學了,考試後相信他自己也就能找出不足並改正。
-
5 # 志遠
家庭教育與孩子的學習成績是成正比例的。學生的學習成績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第一,自身的智力(天賦)較好的一種。有的學生先天性的智力敏捷,老師一點就透,所以學習起來不怎麼費勁。家長教育方面,看似“不管”,實際上家長對孩的言、行的教育已經做到位了,使他們懂事聽話了,肯定是班裡學習優秀的學生。假如,家長的教育粗暴,與孩子的勾通能力差,平時也不管,又不聽家長和老師的話,在校調皮搗蛋,這樣腦袋再好的學生,也不能成為優等生的。
第二,普通的學生。孩子聽說聽道,通過父母教育及教師教育教學的引導,也可成為優秀生的。
第三,極少數的學生,的確腦子反應慢點,對於他們的學習,家長著急,老師更著急。家長和老師教育方面管的越嚴,孩子就越害怕,就越迷糊,表面上是關心學習,實質起了反作用,遇到這樣的孩子要有耐心,慢慢的說服教育,多表揚少批評,多指出他們的閃光點,激發他們學習動力才是,使他們慢慢地跟上來,不掉隊。
總之,小孩子就象一棵小樹,不修整很難成才。經過家長“愛子"老師“愛生”正確引導的教育,才使我們的孩子更優秀!
-
6 # 小顏叮叮咚
為什麼家長越“不管”,孩子成績越好?
我覺得我就是題主題目中的孩子。我媽媽的心思比較大,心思比較大意思就是對你做什麼事情比較放心。她幾乎不怎麼過問我的學習成績,但是我的成績小學初中幾乎都是全年級第一名,這樣的成績也使我覺得驕傲,給我更大的自發能動力。
其實我媽媽雖然心思比較大,但是並不能說“不管”。因為我的爭強好勝,我的愛學,我的責任心都是在我的家庭氛圍的影響下形成的。我現在還記得我小學的時候因為一道比較複雜的數學題目,在我家的閣樓上面思考了一個下午,最後一頭汗但是心裡仍很滿足。所以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導師,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無形的。
-
7 # 李軍佚兒童領導力
“優秀的孩子不自由,自由的孩子不優秀?”很多現象表明,大部分孩子在家長的“管教”下成績越來越差,越來越排斥學習。而那些看似不被父母“管”的孩子,成績卻越好,並且長大之後會成為一個優秀的人。這種現象是如何產生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不瞭解孩子的需求作為家長,我們經常會想當然認為孩子的作業很簡單,孩子就應該“天生”就會。其實不然,在撒貝南主持的《考不好沒關係?》中,用小學的題目來考各位爸爸媽媽,結果大部分的家長都讓人大跌眼鏡,孩子在旁邊互相討論著說“這道題都不會~”。我們只是把自己的認知模式放在了孩子身上,想當然認為題目很簡單,我們根本沒有真正的理解孩子,不瞭解他們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就一味的嚴格要求他們,導致孩子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成績下降。
家長的管教方式“你怎麼還不寫作業啊!”、“你的作業怎麼還沒寫完啊!”、“這道題都不會,你是豬嗎!”......這類的言語各位家長司空見慣吧。在孩子學習的時候,爸爸媽媽總是在旁邊不停的數落、催促甚至是訓斥、打罵。其實這類對孩子的管教方式,不僅壓制住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拉遠了和孩子的距離,孩子經常會自動遮蔽父母說的話,關閉心門。
還有一類家長會美其名曰幫助孩子定目標,其實是在給孩子制定“標準”。這個標準不是根據孩子的最近發展區,而是根據家長內心對孩子的期望。孩子因為“高標準”而降低自尊水平,並且會給自己增加很多壓力。父母為了幫助孩子學習,不惜花費“大價錢”去買各種習題集,報各種學科類輔導班,孩子不僅學習成績沒提高,還會將孩子的全部精力“壓榨”乾淨,最終導致身心俱疲。這樣的教育方式可以培養出一個成績優異的孩子嗎?
在小學經常還會有一種現象,家長“陪讀”。孩子在寫作業,爸爸或媽媽就坐在孩子旁邊盯著他寫作業,沒完沒了的輔導作業,也不讓孩子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把孩子安排的明明白白。隨著時間流逝,使孩子喪失自主能力,也會使孩子忘記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
如何放手?1、不過分干預
在孩子學習方面,許多家長過度高度緊張,想讓孩子“贏”,家長的眼睛就鎖定在孩子身上的弱點和缺點,甚至是孩子學上的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也許您對孩子的學習“放手”,他的壓力小了,成績自然就上去了。
試想一下,你的老闆在你做專案時,不停的在你身邊指導,你作何感想呢?作為父母也是這樣的,我們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使孩子能夠自主學習,獨立自主的支配自己的學習時間。未來才能在社會中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所以父母要放手,鼓勵孩子自己決定學習和生活。
3、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生活中都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他的學習成績可以提高嗎?所以我們不能夠只關注孩子學習中的細節,而是要將關注點放在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孩子只有在生活有好的習慣,才能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中才能夠遊刃有餘。
無論是學習當中還是生活方面,父母在孩子成長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實,家長的放手並不是真正的放任不管,而是要給予孩子有邊界的愛。希望每個孩子都可以在父母的引導下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
8 # 春泥945
一、這部分家長看起來是不管,但是確實最高階的管,是潤物細無聲,隨風潛入夜的管。孩子成長無外乎三個因素,一是父母,二是環境,三是教師。首先是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父母在其上學前都給孩子留下的是不良的習慣,孩子肯定有樣學樣。有句話叫“龍生龍、鳳生鳳”不是錢全沒有道理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孩子的行事方式、人生觀、價值觀巨大的影響。二是環境的影響,古有“孟母三遷”的故事,其實也就是環境的影響。現如今有學區房,也是這個因素使然。好的環境能夠給孩子帶來好的影響。三是老師。這個影響只能建立在孩子是向好向善的基礎上。如果家長和環境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老師的作用就不那麼明顯了。
二、這些家長的法寶是環境和習慣。對於一些家長看似不管,孩子成績卻很好,我覺得主要是家庭整正能量和好習慣多,比如家長勤勞、正直、生活有規律,會給孩子帶來好的影響,如果家長喜歡玩手機,不管你是處理工作還是玩,在孩子眼裡,你就是在玩手機,將來你的孩子就改變不了玩手機的習慣,及時你打他一頓也沒有用。還有就是家創造的環境。這個環境不一定是優越的學習環境還有各種軟環境。比如說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可能寫作業都只在凳子上,但是他的父母每天很勤勞,家裡收拾的有條有理,起早貪黑,父親母親為了孩子不叫苦不叫累、有擔當,這樣的家庭出來的孩子往往比較刻苦。也正所謂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道理所在。
三、放任不管的肯定不會成績好。人的一生有很多坎坷,每個坎坷都會有走向歧途的危險。所以,家長一定要管,教會他如何面對,如何選擇等等。放任不管,一定會培養出社會蛀蟲。
-
9 # 親子故事蓮君說
不管其實也是一種管,只不過這更需要家長的技巧和高情商。
第一,該管的年紀管,該放手的年紀放手。12歲之前,孩子需要陪伴,需要愛和規則,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管。12歲之後,孩子開始進入青春期,這時候孩子需要個人空間,你管的越多,矛盾越大,而這種矛盾也會影響孩子的成績。
0到6歲,對孩子的愛要比管教更多。因為在這個年齡階段,孩子很多“有問題的行為”,其實是成長中的敏感期。而這時如果家長管的過嚴,這個敏感期沒有順利度過,就埋下了很多“坑”。比如,兩歲多的孩子不願意跟別人分享玩具,這其實是自我意識的敏感期。但如果家長把它當問題,非要“掰正”孩子。孩子自我意識被打擊,就會比較依賴。
6到12歲孩子進入小學,這個階段是習慣的養成期。比如寫作業,如果這個階段孩子養成了自己寫作業的習慣,初中高中家長可以不管,孩子自己會努力。但是如果這個階段家長不管,或者家長包辦,孩子沒有養成獨立寫作業的習慣,以後再想管就很難。
第二,做好和孩子的溝通,把管孩子變成協助孩子。孩子過了六歲,你再想管他,他就會不樂意。這時,與其管孩子,不如協助孩子。
他想做的事支援他,但他由於能力和經驗還達不到的地方協助他。這樣既建立了你們之間的親密關係,又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獨立的孩子,才會有自律,這種孩子才會在你不看著的時候也主動學習。
第三,很多家長的管,其實是越俎代庖,讓孩子覺得成績不是自己的事兒。我在家裡小區散步,就聽到一位媽媽在教訓孩子“昨天的數學作業你還沒給我寫好,鋼琴還得給我練…”
父母這樣的管教,直接把孩子的事兒定義為“為我做事兒”,這樣孩子就會覺得學習也好,努力也好,都是為了你。
而當你跟他的關係不好,他就更不願意“為你學習了”。
相反,那些知道學習是為了自己的孩子,才更有學習主動性。
這也是為什麼家長不管,孩子成績也不賴。
所以管教孩子要講究適當的時機,關鍵是不要盲目的包辦,孩子自己的事,還給他自己。讓孩子自己做主,他會更自律,在學習上也會更主動。你說呢?
我是心理諮詢師蓮君,用專業心理知識為你的教育答疑解惑
-
10 # 數學老師胡一刀
首先,我認識很多家長都會有一個鄰居家的好孩子:家長都不用不管孩子,結果他的孩子的成績還是很拔尖,亦或者隔壁家的孩子平時看著都沒有怎麼學習,玩兒著玩兒著,結果還是年級前幾名。
這些都是咱們認識的誤區,因為我們只能看到一些表面上的東西,並不清楚背後他們真正的學習方式或是教育方法。
就比如您提到的:家長越不管,孩子成績越好。
這兩者關係是完全沒有邏輯聯絡的,也就是邏輯不對等。
我曾經有一個學生成績非常好,穩居班上前三,是個女孩子,平時學習非常認真自覺,不管是學校的老師,還是同學,對她都是一致好評,認為她今後是完全可以衝刺清北的。
另外,我發現她的家長似乎從來不過問她學習上的事情,一學期找我溝通基本就那麼一兩次(其中還包括生病請假什麼的)。
所以我就在想,看來她確實是那種熱愛學習的孩子,自己就有學習的動力和決心。
直到後面有一次無意中的機會,我和她的母親有了一次詳細的交談。
這才發現,其實她的父母並不是不管,而是早就已經過了管教的時間了。
在這女孩子很小的時候,她的父母就注重培養她自主學習的能力,給她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等到小學五六年級,她的能力基本已經塑造完畢,再等到後面初二初三的時候,這個時候就完全不需要父母強行要求去學習了。
因此,孩子肯定是需要管教的,只是咱們要注重方式方法。
如果孩子很小,那就一定要儘早培養學習習慣,如果孩子現在大了,就需要適當引導,避免在青春叛逆期引起反感的同時,給他還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學習觀。
回覆列表
孩子成材,必須得“管”。一個孩子從出生到長大成材,一定要經歷“被管束”“被管教”“被管理”的階段,才能成材。
小時候,從出生到上學前,一直是家長們在陪伴,從吃喝拉撒到牙牙學語,從步履蹣跚到爬高上低,孩子的行為樣樣“被管束”著,方能使孩子不至於摔著傷著,安全長大,這個階段,管束多,教導少;從上學到完成所有學業,孩子是“被管教”的成長階段,從會背“趙、錢、孫、李”,到學富五車,在家長和學校共同的監管下,孩子學到的東西越來越多,形成的思想認識越來越成熟,孩子的行為也就由被嚴格約束到漸漸放鬆,這個階段,孩子所受約束越來越少,教導越來越多,教導多是來自於各階段的老師和孩子接觸的各種書籍,少部分來自於孩子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耳濡目染的大小事實;出了校門,參加工作,進入了“被管理”階段,能服從領導安排,遵守規章制度,順利融入集體,“被管理”好了,再憑個人技能鶴立雞群,發揮自己的長處,創造出有利於公司,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成果,孩子就算成材了。
家長完全“不管”的孩子,成績是不會越來越好的。試想,把一個孩子丟進狼窩虎窩,丟進荒山野嶺,連安全成長都是問題,還哪來的成績越來越好?
我家小區門口,住著外地來的一對夫妻,租著十平米的和門口保安室連在一起的小房子,他們就在小區門口賣早點和麵食。起初,沒有孩子,就兩口子忙活,半夜兩三點起來,發麵、和麵,整理餐具,搬運灶具,太陽初升,開始迎接來往客人,一直到接近中午,滿頭大汗的收攤。下午做預備工作,晚上繼續。有了孩子,就背在背上,他們幹活,孩子在背上睡著,孩子會走了,他們幹活,孩子就在攤位前玩耍,再大些,孩子就幫忙吆喝,又再大一點,孩子就邊上學邊默默的幫忙,晚上一起收攤,因為房子小,要睡一起睡,鋪了床,就再無地方學習了,如果他學習,父母就得坐著,常常坐著就睡著了,孩子為不影響辛苦的父母休息,就一起睡覺。早上兩三點再一起起床,父母忙父母的,他就寫作業。
他從父母身上學到勤勞自勉,從來往客人身上學到不同的人生要靠不同的奮鬥。
他的學習從來都是自覺的,當學校開家長會時,要讓成績優秀的家長坐在前臺,當校領導要他的家長上臺介紹平時“管”孩子的經驗時,兩口子羞答答的推搡半天,都不知道上去該說些啥,最後還是父親紅著臉上去,說了一句話:“他學他的,我幹我的,我把我的幹好,他把他的學好。”
外人看起來,這個孩子的家長從來“不管”孩子的學習,你能說他的家長沒有管嗎?他們是在用行動“管”好自己的孩子。
我見過,家長從學校裡把孩子接回去,關在一個屋子裡,放上好多飲料零食,喊上一句“好好寫作業”,“碰”的一聲,關上房門。自己在另一屋子裡,三五親朋,麻將聲聲,雲煙繚繞……
我見過,家長從學校裡把孩子接出來,方向盤一轉,又把孩子丟進一個特長補課班,自己去商場,去咖啡店,去……等時間一到,再去接出來,或許回家,或許又到一個新的補課班,全程連句詢問都沒有,這就是“管”孩子了嗎?
我也見過,孩子想學習,可家長在幹架,家裡到處充斥著怒吼聲、摔盤子打碗聲,夾雜著“離婚,不過了!”聲……
還有乾脆走上離婚,誰也不帶孩子,讓那恐懼的孩子,滿臉淚痕,瞪著失神的眼睛,不知何去何從……單親的孩子,已然內心傷痕累累,問題多多,何況一個只能隨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又或者其他親戚,寄人籬下……
家長真的“不管”,孩子豈能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