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百姓老叟
-
2 # 異形回形針
相聲起源於評書。評書起源於大清皇宮裡的休閒娛樂。宮裡的太監為了滿足皇室的休閒娛樂,會把坊間的段子,順口溜,奇聞趣事,傳說掌故整理成段,後來加進了大部頭的小說並流傳到民間,表演里加進了唱唸對白,包袱笑料,一個人演的時候跳出跳入,後來成為固定的藝術表演形式,同時也成為相聲的基礎。
-
3 # 快樂的像個200斤的孩
二人轉,好像是出自薩滿,就是跳大神的的調調!小品本來是表演系學生作為考核用的,後來被陳佩斯朱時茂帶到春晚發揚光大!相聲和評書起源你可以多聽聽郭德綱的相聲,都是從露天要飯開始的,最早叫撂地,那裡就有說明,別的不知道了,哈哈哈!都是聽說的!
-
4 # 飛翔的迷夢劉敏
相聲目前可考的應該是清末民初,據說祖師是窮不怕!評書,起源是比較早的,說書先生,宋朝就有了!小品,原來是中戲北影等戲劇院校作為考核的一種方式,後來被陳佩斯和朱時茂老師搬上了春晚,這才被廣大觀眾所熟悉!二人轉是屬於東北的一種表演形式,具體來源不太熟悉!
-
5 # 守護天傷星
二人轉是東北吉林的松原,小品是8幾年的春節晚會上,陳佩斯和朱時茂的一個節目,導演不知道節目的形式,沒法介紹了,然後陳,朱二位老師說叫小品吧。這樣小品就傳開了,相聲和評書不知道起源什麼地方
-
6 # 火楓一葉
相聲是一種民間說唱曲藝,它以說學逗唱為形式,中國相聲三大發源地: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南京夫子廟。相聲藝木源於華北,流行於京津冀,始於明清,盛於當代。小品最初原本是戲劇學院的學生進行表演訓練的戲劇,後來被獨立出來,成為一種獨特表演形式,多以喜劇為主。
二人轉植根源自東北,演自於東北。
評書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漢族傳統評書藝術,作為一種獨立的說書品種,大約形成於清代初期。
-
7 # 閒白社
看這個問題回答的人還挺多,但是都說的邊也不挨著。
關於相聲、評書、小品、二人轉的起源,每一個都能寫一篇論文,都是大話題。
我只能簡單的說一下。
首先相聲的起源於清末,在朱紹文之前雖然已經有類似相聲的表演形式了,這樣追溯上去,唐代的參軍戲,宋代的商迷之類的都應該算相聲的起源。
但是近代的相聲,表現為現在我們看到的模樣的,是從朱紹文開始的,1900年之前。
因為朱紹文的生卒年至今沒有很清楚的證據,但他在1903年去世的是可以確定的。
所以至今一般都說是一百五十來年。
相聲的形式融合了口技、八角鼓、雙簧、以及戲法雜技把式開場時候說的部分。在北京天橋一帶是發源地,而後來的天津三不管,南京夫子廟之類的地方,被稱為發祥地。是發展壯大的地方。
評書一般認為柳敬亭是祖師爺柳敬亭是明末時候的人物,現在評書門的師承大都是從柳敬亭開始的,從歷史上來看評書要比相聲悠久。
其實在柳敬亭之前也有說書的,唐宋說書人一直存在。漢代甚至都有說書俑。而說書人追認的祖師爺是孔夫子。
所以我們看到說相聲的之間相互稱老闆,而說書的都稱先生。
小品是比較新的一種形式中國古籍上一般稱為小品的,都是指短小的文章,是文學範疇的東西,不是現在舞臺上表演的情景劇。小品之前一直是戲劇學院的老師考察學生表演能力時候,精彩出的題目,讓他們表演一個小情節,這個小情節被稱為小品。
小品作為一個節目第一次是出現在春晚上,真正意義的成熟的小品,是陳佩斯的《吃麵條》。
小品起源於春晚。
二人轉是東北地區的傳統藝術二人轉又叫蹦蹦戲是在東北大秧歌基礎上,吸收河北蓮花落、東北民歌、滿族單鼓等雜藝百戲演化出來的,大約形成於清康熙末年至嘉慶初年(公元1700年至1800年間),已知清代雍正年間錦州已有蹦蹦藝人(藝名“孫大娘”),公元1735年收落魄長街的鎮遠堡(黑山縣)少年王蹇為徒(藝名“老叉婆”),常在錦州西關老爺廟戲臺等處演唱蹦蹦,二人扮成男女,被時人稱為“雙玩藝”。自此,二人轉有了傳承,一直到今天。
比相聲的起源還要早差不多一百年。
回覆列表
相聲起源於北京。評書,應該全國東西南北都有,只是稱謂和形式略有區別,這是中國口頭文學的傳頌的源頭。二人轉,應該起源於中國東北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