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借我三分鐘邱明速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評述】喻,知曉的意思。

    對於利,君子與小人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相同的地方就是:君子與小人不僅不反對利,還都在求利。

    二者不同的地方:小人對於利,利就是利,沒有其他意思。而君子對於利,看似利,其實也是是道義。

    就比如“送禮”,禮是財物,但何嘗不是情誼的表現。再反觀小人“送禮”,利就是利,沒有情誼,只有利益交換。二者的這個不同,就註定二者的人生結局。君子受人信任、尊敬,小人讓人唾棄、鄙視。岳飛與秦檜,張自忠與汪精衛不就是如此。

    前文已經說過,仁是由心(良知)與物(財物、權力也是物的一種)組成的。所以想成功的人,真的要以道(心物一體)行天下!

  • 2 # 龍門村夫

    北京有一款老牌面包,叫“義利”牌。根據相關介紹,“義利”創建於1906年,是食品行業著名的優秀老字號企業,享有“麵包王”的美譽。“義利”商標曾多次榮獲北京市著名商標的稱號。 2004年、2006年“義利麵包”連續被評為北京市名牌產品,2008年被評為全國食品工業優秀龍頭企業。

    這一款麵包,對於我這個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人來說,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情,只是有時因為準備早餐或者早、野餐的原因,偶爾地、隨便地買一些來吃。

    但據說,對於一些老北京人來說,對於義利麵包很是有些感情。這些所謂感情,大概源於其創立時間較早,而對於那個物質缺乏的年代來說,能吃上這樣的麵包,是一種很好的享受。

    而這款麵包生產者取這個名字或者品牌,大概還有更深一些意思,這從其“先義後利,薄利厚義”的宗旨也能看出個大概。北方人講“義氣”,所謂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因此,這款麵包的取名大概也有了這個意思。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4·16)

    兩千多年前,孔老先生說了這樣一句話:“有德有位的人懂得的是大義,小老百姓只知道小利。”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是孔子學說中對後世影響較大的一句話,被人們傳說。這句話給華人造成了很大的思想障礙:義,或者利,這是一個問題。

    而對於以儒家為代表的思想者來說,這是一個很明白的問題:利要服從義。人活於人間世,總要有個生活的規範或者標準,而這個規範或者標準就是義。義者,宜也。在孔子看來,君子並不是不重利,但要服從義的基本要求;而對於沒有達道達德的小老百姓來說,可能只注重於利,而不管是否符合義的要求。錢穆說,“君子於事必辨其是非,小人於利必計其利害。”因此,君子、上位者在加強自身修養的同時,要以身作則,教化百姓。如果連小老百姓都能明白“義”“利”的關係,這個社會就會是一個有秩序的社會了。

    君子一定要分清這個基本的義利觀。在孔子那裡,這個問題是清楚的。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論語·里仁》4·12 )

    孔子說,凡事只考慮個人的利益,必然會招致很多的怨恨。為什麼這麼說?一個人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必然會作出不符合義的行為,損害他人甚至廣大百姓的利益,這能不招到怨恨嗎?放,音fǎng,同仿,效法,引申為追求。 孔子認為,作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會總是考慮個人利益的得與失,更不會一心追求個人利益,否則,就會招致來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責。自古以來的所謂“貪官”或者“奸臣”受到人們的痛恨,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當源於此。

    因此,孔子對於義和利的觀點是很明確的,“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如果僅僅為了利,我寧可“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

    而這裡邊的“樂”,又有幾人能懂呢?或許多吃幾塊“義利”牌面包就能懂得。

  • 3 # 楊朱學派

    儒家的道德核心是私德,即親親之愛:父母有慈、兒女有孝,兄長有愛、弟妹有敬,丈夫有情、妻子有義。

    當然,儒家的道德規範中還包括公德:與人誠信,見利思義。

    孔子曰: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

    君子見利思義——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小人見利忘義——坑蒙拐騙,殺人越貨。

    儒家的教育,是成人教育。先使人從禽獸成為小人。再使小人成為中人。最後使中人成為大人。大人者,君子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禹錫在《陋室銘》引用了兩個典故用意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