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青木子
-
2 # 一帆風順jxh
春秋時期楚國琴師俞伯牙精通音律,無論他的琴藝多麼高超,卻無人能懂。直到有一天,在名師的指點下,他將看到的自然景物與聽到的大海濤聲,全身心地融入了琴聲裡,柴夫鍾子期的評論,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寬廣浩蕩,好象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這才是音與弦的搭配,知音,不論貴賤之分,只有懂他便足矣。鍾子期死後,俞伯牙在墳前撥動琴絃以謝相遇之誼,並摔琴斷絃,以此銘志終不再鼓琴。
-
3 # 悅讀生活
人生來而孤獨,所以渴望同伴,就好像聖經裡面提到亞當被造之後,上帝看他孤單一人,就為他創造了夏娃。所以每個人都渴望有人生的同伴,在許許多多的人生同伴當中,最是難得的就是知己和知音。所謂“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難覓一知音”。而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正是有關“知音”的故事。
俞伯牙是春秋時期晉華人,出身貴族,曾經在晉國做了上大夫,他善於彈琴,在當時極具盛名。他經常從大自然中尋找創作靈感,每每都能領悟出音樂的真諦,他彈起琴來優美動聽,很多人聽見他彈的琴,都說他的琴聲美妙,琴技高超。但是俞伯牙知道沒有人能真正聽懂他的琴聲,所以他經常遊歷各地尋找知音。
有一次,他奉晉國君主之命出使楚國,那一年中秋他乘船到漢陽江口,因為風浪很大就在此暫作休息。到了晚上,他琴性大發,於是就拿出琴彈奏起來,逐漸進入忘我的境界,後來猛然發現岸上有一個人一動不動的聽他彈琴,他看他的衣裝打扮是一個樵夫。他問樵夫能否聽得懂他彈的曲子,沒想到此人竟知道此曲,於是,俞伯牙邀請他上船細談。
俞伯牙又為此人彈奏了一支曲子,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樵夫說“這個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壯氣魄”,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的時候,他說“這個琴聲表達了無盡的流水”。俞伯牙驚喜萬分,此人正是自己苦苦尋覓不到的知音,問明此人是楚華人名字叫鍾子期,雖只是一打柴的樵夫,卻精通音律。兩人真是相見恨晚,越談越投機,於是,二人結為兄弟,並且約好明年此時再到此處相會。
等到第二年中秋的時候,俞伯牙按約來到漢陽江口,苦苦等待卻不見鍾子期來赴約。後來來了一位老人,對俞伯牙說鍾子期已經病逝,臨死的遺言是,希望死後墳墓修在江邊,好聽俞伯牙的琴聲。聽到老人的話,俞伯牙悲憤萬分,來到鍾子期的墳墓前,彈起“高山流水”,談畢此曲後把瑤琴摔碎,他悲傷地說“鍾子期死後,世間再無一人能聽得懂我所彈奏的琴”。從此俞伯牙不再撫琴。
這就是“知音”的由來,後來也有了“千古難覓一知音”的說法,其實知音不在乎出身、學歷和年齡,它是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所以打柴的鐘子期可以成為俞伯牙的知音。
-
4 # 太山小馬
俞伯牙視鍾子期為知音,這與兩者的身份或從事的職業並無任何關係。琴師不一定高貴,樵夫也不一定下賤。提問者一定在想,琴師這麼高雅的事,和一個粗俗的砍柴的人怎麼能說到一塊呢?他應該去找同樣的操琴手或從小受到良好教育的貴族階層交朋友。這是提問者思想出了問題,提問者在以一個很世俗的眼光看世界,且不說人生而平等,關於內心高雅也不一定衣著華麗的貴族就能做到,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人也很多。
很多人對俞伯牙的音樂只是喜好,或假裝喜歡,卻不懂。也有人聽得俞伯牙的音樂好,但是如何好,卻不知道。鍾子期一聽便能知道俞伯牙音樂的內涵,只有他是真正理解俞伯牙音樂的人,自然就是俞伯牙的知音。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鍾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回覆列表
"知音“,可遇而不可求,她同身份與等級無關!
能成為你知音的人,必然具備著和你相似至少相近的胸懷和情操,能夠讀懂你用音符訴說的語言,能在腦海裡感受到你用音符描繪出的壯麗恢宏的場景!
俞伯牙將鍾子期當成知音,正是因為鍾子期"讀"懂了他的音樂語言,讓他對本來不屑一顧的鐘子期,頓時肅然起敬起來,在經過一些試探性的交流之後,更是大喜過望,進而引以為知音,給後人留下來一段千古佳話。後來,在患病而逝的鐘子期墳前,他更是用盡全力摔碎了他那隻視之為珍寶的名琴,用這種近乎"自殘"的方式,表達了對失去知音的那種痛徹心扉的心情……
最後引用電影《知音》裡的二句歌詞:人生難得一知已,千古知音最難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