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山萬里行204

    當然不是的。一戰國後期,秦擊西戎,趙敗匈奴。二大秦一統,蒙恬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三漢武帝痛擊匈奴,鑿通西域;南統甌越、南越,開疆擴土。四大隋楊廣拓邊西域一統吐谷渾。五盛世大唐四邊擴疆,東西南北四大都護府拱衛我華夏神州。……縱觀古今中外歷史大勢,弱肉強食,唯強者方能長久!

  • 2 # 郎807

    很顯然並非如此。

    在上古時期,漢族就存在於這片中華大地上了,那時黃帝和炎帝成為一個部落首領,而漢族就是這個部落的後裔,所以漢族人也被稱為炎黃子孫。

    在中華五千年的悠久歲月中漢族留下了深遠的印象,在封建社會時期建立多個王朝,在冷兵器時代,雖然漢族以農業為主,但是在和遊牧名族對戰中,還是以漢族勝率多,這些足以證明在古代漢族的實力。

    但是在近些年來,漢族卻被一些網友刻畫成了懦弱,弱勢的民族,他們嫌棄又諷刺著這個從上古時期就存在的民族,卻在讚揚著總是對漢族進攻的遊牧民族,小編不知道那時候的漢族是否如那些網友所說的那麼軟弱無能,不知道你們所說的遊牧民族是否是那麼驍勇善戰,小編只知道你們所說的驍勇善戰的遊牧民族一直為了掠奪資源,而不斷的對漢族進行戰爭。

    反而漢族卻總是不願意於遊牧民族交戰,是真的因為打不過嗎?其實只是因為漢族一旦深入草原,遊牧民族就開始打起游擊戰,漢族如果繼續交戰會浪費許多的時間和大量的金錢,所以才會選擇退卻。在三國時期,漢室出了個扶不起的阿斗,再加上清朝時期漢人地位不高,所以人們會潛意識以為漢族在歷史上處於一個弱勢角色。

    但是為何漢族能成為中國的主體民族呢?就是因為漢族處於一個典型的農耕民族,他們所渴求的就是可以耕作的土地,土地是和勞動力相聯絡的,在慢慢佔據土地的時候人數也在慢慢增長,慢慢就成為了如今這般龐大的族群,也因此成為了中國的主導文化,雖然它在人們眼中不似遊牧民族那般驍勇善戰,但是它卻有著四兩拔千斤般的沉重,這般沉重來自於包容往前的文化和一次次磨難的洗禮,這般沉重也來自於那經久不息的堅持。

  • 3 # 國病

    當然不是這樣。

    如果漢族一直是弱勢角色,那蠻夷戎狄這幾個字就不會是野蠻、落後的象徵了。

    今天漢族人的概念裡,既有對少數民族的媚態,也有深層文化存在著的野蠻、落後的認識。這種狀態,其實就反應了我們歷史歷程。五胡亂華之前,遊牧地區一直都是被瞧不起的。漢代內遷的匈奴明知道與自己是同族,但依然因為受到內地人歧視而不能相容。在《羋月傳》裡把義渠人進入秦地街市搞得囂張跋扈,那是純粹的胡扯。那個時代遊牧民系哪有優越感,應該是劉姥姥進大觀園的調調才對。

    縱使五胡亂華也是主動漢化,雙方心態的反轉也只是持平而已。如果亂宋不要制約軍事,很可能今天都不會讓有的人得了軟骨病。滿清入主確實讓很多人丟掉了民族魂魄,比如帝都,基本就可以稱為精滿之城。這些人或多或少都帶有一點滿遺調調。

    蠻夷戎狄並不是純粹的詆譭之詞,而是這些方位上的人的名稱。之所以變成落後野蠻的代名詞,一方面體現的是雙方的文明程度差距,一方面則是中原人的自豪。其實古代一直都知道自己是從西部返回的,自己就是西戎羌人,甚至漢代之前知道自己就是匈奴的一種。然而,還是導致了返回的看不起沒返回的。

    漢代與匈奴聯姻都只是外嫁,而不內娶。這種心態其實就是內地人自豪的體現。五胡亂華後,這種心理才得以扭轉。唐代這方面很明顯。儘管如此,唐代人也沒有今天這麼自慚形穢。

    漢民族後來孱弱其實僅僅是自己的問題爆發,而不是外面的人優秀。後世滅國都是漢奸導致的。就連抗日戰爭這種已經有了民族意識啟蒙的時代,還是出現了海量漢奸。今天網際網路上有很多型別的漢奸。有的本就是一個狗舔的之徒,但有的其實是破罐子破摔。有的公知真的是漢奸,他們或知道自己是漢奸,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漢奸性。有些事就是這樣,過度了就走向反面了。熱兵器和機動車時代來臨後,遊牧地區再也不會有機會了。比如阿拉伯那種腦殘地區。除非你不懂行。

    --------------------------------------------------------------------

    我的精彩回答,很多都是不熱門的。如果有興趣可以移步動態裡看看。別錯過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慶帝對範閒什麼感情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