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5Zn4q8C3hZMn5

    孔夫子曾經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並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後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

    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麼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

    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

    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

    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把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

    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麼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

    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

    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

    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著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著對於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

    他一方面具備著各種禮、樂、射、御、書、數的專業知識,又具備著經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著明確的方向指引,因著他的眾多的知能,他成為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固然沒有儲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慧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智慧寶典,當我們閱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慧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聖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罰站活動中的休亞的寶珠附在什麼裝備上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