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麟開祥趾
-
2 # 桃之夭夭老牛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繁榮,各個朝代都有自己的官話系統,作為教育,政治交流的工具。官員上朝一定要講官話,否則是不能當官的。
一:先秦時期
周以前漢語的具體形式已無可考,據傳當時的標準語是周時期標準語的前身。週期的漢語標準語,一般認為就是《詩經》的語言,即雅言。雅言主要流行於黃河流域中原地區。
古代的雅言(中國最早的古代通用語,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就是夏言。夏建都在洛陽邊的二里頭,盤庚遷殷也在洛陽周邊。所以歷代雅言標準音的基礎就是在洛陽一帶,可以說古代的普通話是以古洛陽話為標準音的。
周朝800年,將《周禮》及洛陽讀書音傳播到全國,周人封諸侯到全國,最多時諸侯達到800多,周人在全國的諸侯居住在城市,稱為“中國人”,當地土著百姓稱謂“野人”,除了長子繼承諸侯王位,其餘後代逐漸成為百姓,周朝諸侯的這種繼承和傳播方式極大地促進了洛陽讀書音在全國的傳播。
二:秦漢兩朝
秦統一六國後,優化周文字,統一全國各個諸侯國文字,形成“小篆”通行全國,強制推行文字和語言。洛陽話的標準地位一直沒有改變。漢代國語為“洛語”,洛語承襲先秦時代的雅言。漢朝的漢語標準語稱“正音”、“雅言”,也稱“通語”。
西晉承襲漢代,以洛語為國語。永嘉之亂,洛京傾覆,東晉遷都建康,洛語與中古吳語結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稱吳音,為南朝沿襲。
隋朝統一中國,編《切韻》,以金陵雅音和洛陽雅音為基礎正音。唐朝以洛陽讀書音為標準音。隋唐都長安,並以洛陽為東都,此時中原及關中漢音在與各民族交融後已有所演變,融入周邊少數民族語言的元素。
五:宋朝
宋代國語稱“正音”、“雅音”,仍以洛陽讀書音為標準。
六:元朝
元朝法定蒙古語為國語,後以元大都的漢語語音為標準音,稱為“天下通語”。元朝漢語語音的標準仍然是唐宋以來佔據主導地位的中原汴洛音,可以由元初周德清所編《中原音韻》得到了驗證。
明以中原雅音為正,明前中原地區經多個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區的“中原之音”相對純正,官話遂以南京音為基礎,南京官話為漢語標準語。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從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約40萬佔北京人口一半,南京音成為當時北京語音的基礎,而南京官話則通行於整個明朝。明朝及清朝中葉之前中國的官方標準語一直是南京音。周邊國家如日本、北韓所傳授、使用的中國語也是南京官話。明清時期來華的西方傳教士所流行的是以南京官話為標準的中國話,民國初年西方傳教士主持的“華語正音會”,也以南京音為標準。長久以來,南京話以其清雅流暢、抑揚頓錯的特點以及獨特的地位而受到推崇。
八:清朝
清初開始以滿語為國語,隨後漢語官話成為國語。清代早期,南京官話仍為漢語主流標準語,雍正八年清設立正音館,推廣以北京音為標準的北京官話;而北京音是在元時舊北平話與南京官話相融的基礎上,融入滿族語音的一些要素而成。
到清代中後期,北京官話逐漸取代南京官話。1909年清設立“國語編審委員會”,即清末的國語。
九:民國
民國初期,當時預定為官方語言的國音是南京話和北京話的結合。其中,平翹、前後鼻、尖團區分、部分音調按照北京話,而部分韻母、入聲音調按照南京話,成為一個京音為主兼顧南北的複合普通話。後來改為以北京話為國音,並且去除了北京話裡的尖團區分。
各個朝代官話的流行,是朝廷強制推廣的結果,各個朝代不會說或者聽不懂官話就無法做官。唐宋以後格律詩興起,韻書流行,不懂韻不懂平仄就不會寫詩,也從另一個方面推動了官話流行。
-
3 # 悠然布衣
在古代是沒有普通話,但是的話有官方語言。
其實也是一個意思,只不過叫法不同罷了。
歷朝歷代來這種語言被稱之為雅言、通語、正音、官話、國語等不同的說法。
當然,每個朝代的“普通話”是既有差異性也有繼承性。
但是傳承到現在,我們也肯定都聽不懂前人的語言了。
現代國語是在古中原洛陽讀書音的基礎上,隨時代演化而來。
黃河流域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活動地帶。
從夏商周秦時期,洛陽讀書音(洛陽雅音)一直作為標準音。
漢代國語為“洛語”,洛語承襲先秦時代的雅言。
西晉繼承漢代,東晉遷都洛陽雅音與中古吳語結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稱吳音。
隋朝以金陵雅音和洛陽雅音為基礎正音。
唐朝以洛陽讀書音為標準音。
宋代國語稱“正音”、“雅音”。
元朝法定蒙古語為國語,以元大都漢語——北平音為標準音。
明以中原雅音為正,以南京官話為標準語言。
永樂年間遷都,南京官話成為北京官話的基礎。
清朝中時期,北京官話以元時舊北平話與南京官話為基礎,融入少量滿族詞彙,成為官話。
嗯,大致就是這樣的,歷朝歷代都有自己的“普通話”,所以皇帝還是能聽懂的。
-
4 # 太虛高手
古代沒有現在的普通話,但是古代在不同的朝代,都有屬於當時的“普通話”,用古代人的說法,叫作“正音”。如果古代一個官員不會說當時的“正音”,那麼這個官員是不可能得到重用的。更不可能晉升到京城做官,得到上朝面見皇帝的機會。
-
5 # 棲鴻看紅樓
錯了,古代有普通話,只不過不叫這個名字,而叫“官話”。
如果說貴族中的統一語言,大概在南北朝時期就有了。還記得魏孝文帝拓拔巨集的改革嗎?其中一項措施就是“以漢語代替鮮卑語”,據說還挺人性:三十歲以下的馬上就要說漢話,三十以上的可以稍緩。
-
6 # 故紙堆裡的故事
中國南腔北調,四大方言,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各種方言不通,確實有溝通的困難。但我們也不用“看三國掉眼淚---替古人擔憂”,我們不要小瞧了祖先的智慧。那時是沒有“普通話”,但有“官話”,其實和現在的“普通話”一個概念。
從西周開始至宋朝的兩千多年,多以洛陽地區的語言為官話,後政治中心北移,逐漸以北京話為官話,南方方言較為難懂,但若要走仕途就得學官話,皇帝老兒天下第一,擔心他聽不懂,哈哈,倒不如擔心擔心那些官話沒學好的臣子。
-
7 # 關河南望
每次看古裝劇,會發現電視劇裡的人物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如果是現代劇還發現不出什麼毛病,不知道大家看古裝劇的時候想過一個問題沒,古代就有普通話了嗎? 答案是沒有的。那麼每次上朝的時候,大臣怎麼和皇帝商量國家大事的呢?各地官員講著不同的方言皇帝能聽懂嗎?
而且,古代也有官話的,但是它的普及程度卻沒有那麼高,面對各地方言的轟炸,清朝雍正年間開展了一場推廣普通話(就是當時的北京官話)的運動。朝廷設立了一個機構叫“正音書館”,就是專門普及官話的。朝廷的通知下來後,福建、兩廣等地的各個府州縣,都成立了正音書院,就是專門教官話的。
可見,官話在古代是一直被推廣的,但推廣的效果卻不太理想。知道近代普通話的出現,才讓我們真正做到了語言的統一。
-
8 # 過去即歷史
沒有普通話,可以有翻譯;再不濟,漢字是通用的,把自己的意思寫下來給皇帝,不就是了;
如果想實現整齊劃一,可以在科舉考試中加進去統一話語測試,考不過去不準上朝。
總之辦法很多,糖糖天朝不可能要方言給難住。
-
9 # 陸棄
在古代雖然沒有普通話,但每個朝代都有官話,否則言語不同,必然會導致政令不暢,還怎麼治理國家。
而各個朝代的官話,一般也是由其所在政治、文化中心決定的,在明朝之前,其官話大多以中原方言為主。明朝時,其官話是以南京話為藍本,到了清朝中期,官話又變為北京話為藍本。而一般上朝都要講官話,否則是要吃虧的。比較出名的例子有清朝時期,雍正聽到閩南官員的官話鄉音濃重,而懷疑他們的能力:官話都說不好,如何傳達政令。
同時,在古代皇帝一般都是呆在帝都,接觸到的人有限,接觸的人員也比較固定。而古代也都是以皇帝為重,那些官員即使不會講官話,也要學會,否則還怎麼在朝中混。即使外臣入朝覲見,不通官語,也要接受禮部培訓講官話。
所以在古代,儘管存在很多方言,但不用擔心皇帝會聽不懂。
-
10 # 馭車堂
還是有普通話的,不過不是今天的普通話而已。
叫雅言、官話等。
每朝每代皆有不同,但作用是一樣的,都是統一語音方便溝通。
回覆列表
在古代不是沒有普通話,而是有一種類似於普通話的官話,從周朝到最後一個王朝清朝,在官方都有一種流行的官話,只不過,每個朝代因為定都的都城不同,官話也有所不同罷了,所以官員上朝是都講官話,這樣,在於皇帝已經各個同僚之間交流就不會有什麼困難了,以下是對各個朝代官話進行的梳理。
周至西晉
官方語言:古代雅言(時洛陽話)
東晉至南北朝
北方官方語言:北方雅言(時洛陽雅言):永嘉之亂,衣冠南渡,中國官方話開始分為兩種:北方雅言和南方雅言。北方雅言是北朝標準音,和今天洛陽話差別較大。
南方官方語言:南方雅言(時建康雅言):建康今為南京。南朝以南方雅言為官方標準音。南方雅言以當時建康話為標準,但是和今天南京話不同源。當時建康話屬於吳語,和今天蘇州話同源,但是差別仍然很大。
隋
官方語言:以《切韻》為標準,切韻是兼顧南北的音系
民間流行的語言:又稱吳音(金陵話、揚州話):繼承自南朝官方語言南方雅言。金陵今為南京。由於揚州經濟的繁榮,原南方雅言分化為兩支,一支以金陵話為代表,一支以揚州話為代表,他們都屬於吳語,比較接近。吳音和今天的蘇州話同源。上層社會一般通曉揚州吳音。隋煬帝也學習過吳音。吳音和今天的蘇州話差別較大。今天的南京話和揚州話屬於江淮官話。一般認為江淮官話是北方雅言和吳語的結合,和吳音不同源但是受到吳音影響。
唐
官方語言:《唐韻》,唐韻繼承切韻,是兼顧南北的音系
民間流行的語言:南方雅言,又稱吳音(蘇州話、金陵話、揚州話):繼承自南朝官方語言南方雅言。唐初揚州話也是吳音的代表,但是後來揚州由於戰爭,經濟地位讓位於蘇州。由於唐朝蘇州經濟的大發展,蘇州吳音一開始流行於沿江和江南,後重新轉為全國大部分地區通行,通行主要人群是知識分子,當時的藝術工作者,歌妓等中間一般也流行使用吳音。和今天蘇州話差別較大。金陵今為南京。和今天的南京話不同源。今天的南京話屬於江淮官話。
宋
官方語言:《廣韻》,廣韻繼承唐韻,是兼顧南北的音系。
民間流行的語言:南方雅言,又稱吳音(臨安話、平江話、金陵話):繼承自南朝官方語言南方雅言。臨安即今天的杭州,臨安雅言是受到北方雅言影響的吳音。今天的杭州話仍然帶有北方口音。和今杭州話差別很大。平江即今天的蘇州。北宋的江南文化承襲了唐代的強勢地位。吳音繼續流行於當時的知識分子和文藝工作者。和今天的蘇州話差別較大。金陵今為南京。和今天的南京話不同源。今天的南京話屬於江淮官話。
元
官方語言1:蒙古語;
官方語言2:《中原音韻》:北方通語,以蒙古統治者講的大都話為準。
民間流行的語言:南方雅言,又稱吳音(臨安話、平江話、金陵話):繼承自南朝官方語言南方雅言。臨安即今天的杭州,臨安雅言是受到北方雅言影響的吳音。今天的杭州話仍然帶有北方口音。和今杭州話差別很大。平江即今天的蘇州。和今天的蘇州話差別較大。金陵今為南京。南方雅言在北宋仍然為官方語言。和今天的南京話不同源。今天的南京話屬於江淮官話。
明
官方語言:《洪武正韻》,以南京話為準。南京方言從吳音轉為江淮官話,當時南京話類似今老南京話,當時外中國人學習漢語較多以南京官話為主。遷都北京後,仍然以南京官話為主。
民間流行的語言1:北京話:繼承自元朝官方語言中原音韻。類似今北京話,後來隨著遷都北京,開始有一定影響力。
民間流行的語言2:吳音(蘇州白話):繼承自南朝官方語言南方雅言。明代開始,南方雅言轉為民間。明代江南承襲了歷代的經濟文化中心地位。當時有人云:“善操海內上下進退之權,蘇人以為雅者,則四方隨之而雅,俗者,則隨而俗之。”。蘇州白話對各個劇種有很大的影響。百戲只祖崑曲也是使用蘇州白話。蘇州白話發音類似今蘇州話。
清
官方語言1:南方官話(南京話):繼承自明代官方語言洪武正韻。類似今老南京話,清初流行於官方,雍正年間(1728年)清設正音館,取消南京官話的標準音地位。南京話成為流行方言。
官方語言2:北方官話(北京話):雍正年間(1728年)清設正音館,確立北京官話為官方地位。類似今北京話。
民間流行的語言1:吳語(蘇州話、上海話):繼承自南朝官方語言南方雅言。類似今蘇州話,清末由於戰爭,蘇州經濟地位下降,讓位於上海。蘇州的文化影響力開始減小。上海式蘇州白話,是蘇州話和上海話的結合,蘇州經濟文化地位讓位於上海之後,上海文化開始影響中國。
民間流行的語言2:粵語(廣州話):繼承自宋代官方語言廣韻。類似今廣州話,隨著廣東經濟迅速發展,清末開始流行,影響力慢慢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