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賴四娘
-
2 # Simon翠花
要想遏制,就做環境戒斷,找專門的機構"隔離"。
要想徹底改變,環境戒斷的時候,父母重新審視婚姻與家庭,思考孩子的意義。
要做的很多,多到你感覺不可能完成。
-
3 # 大自然的魅力
首先,作為父母得先分析自己的原因。孩子出走一個原因是他對自己的父母失望,出走逃避。另一個就是他感覺外面的世界很多彩,想走出去,證明自己的存在感。當然。不同的孩子離家出走原因不同。一般來說,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孩子很少有出走的現象。心靈上的隔閡是孩子離家出走導火索之一。所以聰明的父母會注重與孩子建立溝通關係,做孩子的大朋友,尊重,鼓勵他們,耐心引導他們。這樣的孩子的心理成長健康。有什麼情緒上的事情都願意跟父母說。從而會快樂地度過青春叛逆期。相反,當與父母的隔閡產生時,孩子會選擇出走逃避。或者在外面尋找心理上的慰藉。。。
-
4 # 瑣城無憂
為什麼要離家出走,找到原因然後才能引導。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離家出走並不是什麼明智的事。我給我家老大講過離家出走的後果:要麼被拐走取走身體器官,要麼弄殘疾去乞討,要麼童工或者做其他非法的事,真的遇到好心人的救助或領養的太少了。讓孩子學會分辨。
-
5 # 育心親子家教
當孩子在家庭中感覺不被父母理解、不被父母接納的時候,她會選擇一些逃避的方式,比如離家出走。
父母如何表達對孩子的理解和接納呢?主要透過接納性的語言。
舉個例子,早上上學前,青春期的孩子跟父母說,“媽媽,今天我不想上學了。”
聽到孩子的話,父母怎麼回覆呢?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回覆。
“你必須上學,你現在的任務就是上學。”
“如果你不上學,我就不給你零花錢。”
“你一向表現挺好的呀,怎麼不想上學了呢?”
“你不想上學,是想上天嗎?”
“我辛辛苦苦掙錢供你上學,你還不想上,真是個不知好歹的傢伙。”
“你不想上學,是因為同學欺負你了嗎?”
“咱們先出門,路上再說。”
這些回覆,被心理學家稱為“溝通中的絆腳石”,當孩子聽到這些回覆的時候,感覺自己的話沒有被理解,感覺自己不被父母接納,感覺很受傷。當孩子有這些感受的時候,很容易想到要逃離父母。
那麼怎麼迴應孩子才能讓她感覺到被理解、被接納呢?心理學家們研究,“積極傾聽”能夠幫助父母們更好地迴應孩子。“積極傾聽”就是不帶評判地迴應孩子,透過反饋聽到的話語、解讀話語背後的情緒來回應孩子。
比如,還是剛才的例子,早上,青春期的孩子跟父母說,“媽媽,今天我不想上學了。”
媽媽開始透過“積極傾聽”的方式回覆:“哦,你今天不太想上學。”
孩子:“每週一小考,兩週一大考,人都要被烤糊了。”
媽媽:“最近考試很頻繁,你感覺有壓力。”
孩子:“也不是,考試對於我來說,也不算太大的壓力。”
媽媽:“考試本身你可以應付的。”
孩子:“是啊,只是每次考完後,幾個女生之間都要相互問分數,每次我考得高,她們就逼著我請客。”
媽媽:“你不喜歡被逼著請客。”
孩子:“平時請客隨便請,可是因為我分數考得高讓我請客,我覺得沒意思,而且她們那種表現,感覺像在懲罰我。”
媽媽:“你覺得她們可能是嫉妒你每次考試分數高。”
孩子:“就是這樣。她們下次再這樣,我就要說清楚了,因為是好朋友要我請客,我可以請;如果是因為我分數考得高要我請客,我就不請了。”
媽媽:“你決定跟她們說清楚。”
孩子:“對。就這樣。我上學啦!”
同樣的一個問題,使用不接納的語言,造成孩子的叛逆、反抗、逃避;而使用接納的語言,協助孩子理清自己問題的思路和頭緒,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果您為孩子頻繁離家出走而煩惱,請在孩子回家以後,嘗試放棄不接納的語言(比如威脅、命令、諷刺、盤問、說教等等),使用接納性的語言(理解孩子離家出走背後的需求和情緒)。
當孩子發現父母在嘗試理解自己,孩子通常會配合父母做出改變。
回覆列表
經常離家出走的小孩,多數人在小時候受到了心裡的傷害,在家沒有得到真愛…所以,要出去尋找愛至到那天尋找到愛或者是…感覺到外面還是沒有家裡面好才會收心…這種人是不到黃河心不死…想垃迴心有點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