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州歷史悠久,壺流河谷地就發現有百萬年的舊石器遺址和眾多的新石器遺址。堯舜之時屬冀州,商周時為代國。秦、漢、三國、西晉時,均稱代郡。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改稱“蔚州”,歷代沿用,迄今已有1420餘年的歷史。
據考古資料表明,最晚在東周時期,已有人類在蔚州城一帶定居生活,由此推溯,蔚州城的城建歷史可達2700餘年。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造就了古城深邃的文化內涵,古城內儲存的文物古蹟可以證明北魏、遼、元、明、清蔚州的繁榮。尤其是元、明、到清前期,由於蔚州飛狐古道是南通華北平原,北達千里大漠的交通要道,因此,蔚州人口增加,物資流通,商業發達,文化和教育也空前繁榮。明洪武五年在原城址基礎上,闢土修築城牆,洪武十年重磚石,形成了一座“雄壯甲於諸邊的鐵城”。
蔚州古城位於壺流河南岸平臺地上。據《蔚州志》記載,蔚州古城周七里十三步,城牆高三丈五尺,城門樓三座,角樓四座,三級敵樓二十四座,垛口一千一百餘。東門為安定門,樓為景陽樓,南門為景仙門,樓為萬山樓,西門為清遠門,樓為廣運樓。三門外均建有高大雄壯的甕城。隔護城河吊橋與內城相連,城外為三丈餘深,七丈餘寬的護城河,蔚州城為不規則形,南面寬闊,北面狹小,東、西兩面多彎不平直。城內只建東、西、南三門,沒有北門,而在北城垣上修築玉皇閣。城內以東西南北四大街為主幹線,形成以文昌閣(鼓樓)與南門(萬山樓)對稱,南北大街為中軸的建築格局。
目前蔚州古城的南、東城牆已全部拆毀。剩餘儲存較好的是北城牆和西城牆的北段,約長1600米。東、西城門已毀,僅存南門。萬山樓和城內文昌閣為97年恢復重建。護城河東、西、南三面基本存在,三門外的石橋仍存。
由於歷史原因,蔚州古城遭受了一定破壞,但古城風貌基本沒有改變,加之古城內衙署、寺廟、樓閣、民居眾多,仍有明、清古城遺風。
蔚州歷史上是以漢民族文化為主流,可在古城形制上卻一反漢民族傳統“禮制”嚴格講求:方正端莊、經緯分明、中軸對稱的規劃而建設,是蔚州古城最大特色。
蔚州歷史悠久,壺流河谷地就發現有百萬年的舊石器遺址和眾多的新石器遺址。堯舜之時屬冀州,商周時為代國。秦、漢、三國、西晉時,均稱代郡。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改稱“蔚州”,歷代沿用,迄今已有1420餘年的歷史。
據考古資料表明,最晚在東周時期,已有人類在蔚州城一帶定居生活,由此推溯,蔚州城的城建歷史可達2700餘年。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造就了古城深邃的文化內涵,古城內儲存的文物古蹟可以證明北魏、遼、元、明、清蔚州的繁榮。尤其是元、明、到清前期,由於蔚州飛狐古道是南通華北平原,北達千里大漠的交通要道,因此,蔚州人口增加,物資流通,商業發達,文化和教育也空前繁榮。明洪武五年在原城址基礎上,闢土修築城牆,洪武十年重磚石,形成了一座“雄壯甲於諸邊的鐵城”。
蔚州古城位於壺流河南岸平臺地上。據《蔚州志》記載,蔚州古城周七里十三步,城牆高三丈五尺,城門樓三座,角樓四座,三級敵樓二十四座,垛口一千一百餘。東門為安定門,樓為景陽樓,南門為景仙門,樓為萬山樓,西門為清遠門,樓為廣運樓。三門外均建有高大雄壯的甕城。隔護城河吊橋與內城相連,城外為三丈餘深,七丈餘寬的護城河,蔚州城為不規則形,南面寬闊,北面狹小,東、西兩面多彎不平直。城內只建東、西、南三門,沒有北門,而在北城垣上修築玉皇閣。城內以東西南北四大街為主幹線,形成以文昌閣(鼓樓)與南門(萬山樓)對稱,南北大街為中軸的建築格局。
目前蔚州古城的南、東城牆已全部拆毀。剩餘儲存較好的是北城牆和西城牆的北段,約長1600米。東、西城門已毀,僅存南門。萬山樓和城內文昌閣為97年恢復重建。護城河東、西、南三面基本存在,三門外的石橋仍存。
由於歷史原因,蔚州古城遭受了一定破壞,但古城風貌基本沒有改變,加之古城內衙署、寺廟、樓閣、民居眾多,仍有明、清古城遺風。
蔚州歷史上是以漢民族文化為主流,可在古城形制上卻一反漢民族傳統“禮制”嚴格講求:方正端莊、經緯分明、中軸對稱的規劃而建設,是蔚州古城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