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謝青
-
2 # 老蒲檢視
古有商人,今有生意人,更有企業家。他們的區別不在於企業經濟規模的大小,而在於是否具備社會責任和公共意識。所謂生意人,是不拘原則唯利是圖有錢就賺的人;所謂商人,是遵守基本原則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人;而企業家,則是需要肩負社會責任、創造價值和完善社會的人。
生意人只在乎自己的收益,為了個體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擇手段。他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必定是理所“當然”的,譬如,法律給予他們斂財的機會,他們覺得不斂財的話會對不起法律的權威性。而背後是他們在利益的支配下經常打法律的擦邊球甚至鑽法律的漏洞。賺錢是他們唯一的目的,是永無休止的目的,彷彿錢包的鼓脹成為他們生活的唯一興奮點,肆無顧忌的揮霍財產成為無聊生活的調劑。為了賺錢,可以不顧是非,不問事實,不管社會輿論,不在乎大眾評說,不考慮社會責任。
商人是比較理性的群體,雖然也有增加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傾向,但他們的目光一直停留在前方。他們不會為暫時的利益而違背自己的準則,不會為區域性的收益而不顧是非規範,不會為一時的興致而無端揮霍財產,不會不考慮民眾的情緒和社會整體的穩定。他們很在乎個人甚至企業的社會影響力,所以不失時機的會利用捐助撫助資助作秀一番,會為各種個人的甚至企業的名譽稱號歡欣鼓舞。與生意人一樣,他們認為只要在法權允許的範圍內透過正當方式獲利便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也沒必要肩負似有似無的社會責任。對於他們,手段是手段,但目的有時也是手段。
企業家作為層次較高的一群,認為自己是精英群體的代表。不僅可以利用才智和時機獲得利潤,更能利用他們所獲得利潤去完成完善社會的責任。他們沒有意識越過法律的雷池,也沒有動機獲得個體利潤的最大化。他們將商業一分為二,前者是整合社會資源的過程,個體的獲利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後者是資源分配的過程,個體的責任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公共性物品既是他們獲利的工具,也是他們回饋的因素。“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是他們的行事準則,彷彿有一種歷史和社會的責任感充盈在企業家的心中。但他們不會為所謂的純善目的而不擇手段,對於他們來說,目的是目的,手段是手段,涇渭分明。
生意人、商人和企業家不僅僅是個體,他們更是既得利益集團,是社會資源的有效享用者。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對應著不同的企業和政府,他們的人格和理念在某種程度上反映著企業和政府的人格和理念。
-
3 # 旭述辯證法
商人 做小範圍的一錘子交易
生意人做小範圍的可持續性的交易 企業家做大範圍的利人利己的交易
我們能夠看到商人,生意人和企業家的內在格局完全不一樣。真正決定一個人能否在社會上可持續的成功。要看一個人的內在格局是有多大。如何去提升自己的內在格局?取決於一個人的內在思維邏輯,也就是這個人的哲學。我們看不管是馬雲,還是到盛和夫,他們都有自己強大的哲學思維邏輯。馬雲講是內心無敵的天下無敵,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他希望阿里巴巴的商業模式可以容納更多的人參與到其中,讓更多的人受益。形成一個商業領域的有機體。稻盛和夫講究敬天愛人。尊重形而上的基本規律,敬畏生命,敬畏每一個員工的家庭,敬畏每一個使用者。讓企業更好地服務於消費者、員工和股東。所以我們也可以思考如何不斷提升自己的哲學思維邏輯,讓自己擁有更強大的內在格局,讓自己也走向成功之路。中國文化講究內聖外王,透過閱讀古人的經典,可以讓我們快速高效地吸收人類歷史上最上乘的思想精華。這是我們提升自己內在思維最有效的一種方式。關鍵是我們要找到一種可以每天可持續的閱讀的方式。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和我們一起,每天閱讀經典。閱讀經典,獨立思考理財理人生。
回覆列表
生意人因易生錢。企業家因業興家,
一個是追利,一個是責任。
生意人只圖利,企業家做事業。
圖利是短期行為,事業是長期行為。
生意人為己,企業家為眾人。
生意人為小家,企業家為大家。
生意人為私利,企業家先利人後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