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烏卡卡1223
-
2 # 我是昊哥
心理學定義:性格是一個人在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以及與這種態度相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徵。仔細分析,性格的形成是對現實的做出的反應,具有長期性。而很多家長存在一個誤區,認為“屋裡霸道,屋外軟弱”是孩子的性格原因,其實應該把這種情況歸結為家長的行為原因。
當孩子初來人世,嗷嗷待哺,家長是自然而然的第一任老師,是被依賴的物件,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父母不可避免地成為模仿的目標。如果有了一個“窩裡橫”的孩子,父母先自問一下:是否是自身的行為被模仿了?樓下有個開出租車的師傅,待人禮貌,服務周到,每天都洋溢著熱情的笑容,大家都說他長得像王寶強,膝下還有個小胖兒子,給人一種性格內向的感覺。可時間長了,我經常發現的情形是:晚上師傅在家吼叫老婆孩子,白天孩子在家呵斥媽媽奶奶。如果這孩子有著“屋裡霸道,屋外軟弱”的性格,來源於哪,相信讀者朋友也清楚大半了。
在孩子稍微大一點之後,過分寵溺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造成極大的消極影響。對孩子來講,生存下去就要不斷對外索取,這是本能。對父母來說,一味的滿足需求更是為人父母的本分。當索取毫無原則,父母再也不能輕易滿足的時候,“屋裡霸道”就會不斷上演。當走出家庭範圍之外,孩子會發現自己無法像在家一樣任意東西,於是挫折感產生了,心理學上這叫自我力量不足,久而久之,屋外就軟弱了。屋外軟弱所帶來的屈辱和委屈感累積到一定程度時,需要找到出口發洩出來,家庭不可避免成為了這個出口,導致惡性迴圈不斷上演。
在孩子中班以後,該有的規矩就一定要有,家長再也不能無條件滿足一切要求了。樹立規則意識,讓孩子及時的明白,這個世界是有規則的。並且家庭成員的教育方法要統一,特別是爺爺奶奶要正確認識溺愛所帶來的危害,不能抱著陳舊的觀念去一個人當白臉,一個人去當紅臉。當孩子意識到不能恣意妄為且無人可作後盾的時候,心智也就慢慢的成熟起來了,而這也是成人社會的行為規則。
教育孩子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家長用心的付出,在這過程中,父母的陪伴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到積極作用的。比如說多帶孩子認識外邊的世界,多參加一些活動,鼓勵孩子與人正確交往,獨立自主地完成某項事情等等。這樣,孩子在屋外就不會顯得那麼軟弱,才會充滿力量感!
當然,各家的家庭背景,成員構成,家庭條件各異,教育方法雖有不同,但目的都是一致的,因為對於一個家庭來講,最大的成功莫過於教育好自己的子女!
回覆列表
多帶孩子出門跟同齡孩子玩耍,一般這種性格的形成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所以作為父母要多鼓勵多引導,在家要有正確的育兒理念,逐步形成讓孩子獨立思考,自己解決問題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