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

    先說什麼是饕餮紋呢?它是青銅器上常見的花紋之一,最早見於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上,後盛行於商代至西周早期。獸面紋有的有軀幹、獸足,有的僅作獸面。

    為什麼大多飾饕餮紋呢?因為代表著一種威嚴,是一種象徵,那種虎虎生威的氣勢令人喜歡。中國古代神話中,饕餮是四凶之一。傳說黃帝戰蚩尤,蚩尤被斬,其首落地化為饕餮。

    《山海經·北山經》有云:“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

    其實饕餮紋由來已久,在良渚時期就有了。那還在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後來在商周時期盛行。人們考古發現了很多這樣的青銅和玉器。

    二里頭文化,現在已有不少學者認為那是夏文化,是一種青銅時代的文化。發現的青銅器中就有工藝最為精美的鑲嵌綠松石的饕餮紋銅飾。下面我就給大家列舉幾個。

    在二里頭圪壋村西北,4號墓屬於二里頭二期偏晚,就出土了這樣一件銅飾。呈長圓形,長14.2,寬9.8釐米,中間呈弧狀束腰,近似鞋底形,兩側各有二穿孔鈕,凸面由許多不同形狀的綠松石粘嵌排列成獸面紋。凹面附著有麻布紋。這其實是屬於夏朝的文物。

    後來,二里頭村南,又出土了一件,那是二里頭四期的。這件也和上一件形制相類,有人認為這是大致處於商朝前期。另外還有一件,屬於二里頭四期的,牌面鏤空,綠松石片鑲嵌細密堅固,饕餮紋有帶分枝的角,圓目尖喙,兩側有內向的爪,

    在二里頭文化時期,素面的銅飾還不少,但是也出現了很多的饕餮紋。這說明這種觀念發展開來。有專家做過統計,有綠松石的饕餮紋銅飾有10件之多,

    1975年,在二里頭土坑中有一件玉柄形飾,上面有浮雕的饕餮紋兩目是梭形的。時期是二里頭三期的。我們可以說,這裡的饕餮紋是從龍山文化的型式轉化 到商代的型式。二里頭文化銅飾的花紋是龍山和商代饕餮紋之間的特點。是一種文化和觀念的表現,是一種精神上的體現。

  • 2 # 蔓莓愛運動

    饕餮,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秘怪獸,相傳為上古四大凶獸之一。有傳說饕餮是縉雲氏的兒子。也有的說它是斷頭的蚩尤。古書《山海經》介紹其特點是:其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爪,大頭大嘴。古代青銅器上面常用它的頭部形狀做裝飾,叫做饕餮紋。饕餮最著名的一個特點就是“貪吃”,見到什麼就吃什麼,由於吃得太多,最後被撐死,所以後來形容貪婪之人便稱他為:“饕餮”。就吃的來說在古代,鼎是最早烹煮器,而“饕餮性好食,故立於鼎蓋。”還有一種說法,早期人類社會,動物對人具有神奇力量,而人則是被動的。對自然的無奈、恐懼與敬畏,使得人們期盼神力的庇護,甚至把自己想象為某種猛獸,刻畫獸身人首或人身獸首的形制、紋飾。用青銅器上更為獰厲怪異的紋飾“辟邪免災”,增強自身的安全感。《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也。”周人裝飾饕餮紋的目的,是為了使人們知道貪吃必將害己,也暗含著人對猛獸恐懼萬分、痛恨不已又無能為力而詛咒它們自食其果的感情成分。盛食器,作為禮器使用時,也常以偶數組合與列鼎相配合。史載,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現代對青銅器的第一印象大多是剛冷而獰厲,不知道過去的審美是不是這樣,或許是因為饕餮這個貪吃鬼戳中了古人的萌點呢!

  • 3 # 二十一世紀新搜神記

    青銅器上的饕餮紋其實是一種誤解,屬於“強不知以為知”的型別。饕餮紋的定名其實是在宋代。那時已經隔使用青銅器的時代如商周有幾千年了。學者們知道青銅器的來由,但對上面的獸面造型感覺到好奇又不可解釋(因為古書裡沒有專門的描述)。於是就將它們取名為“饕餮”,也就是古書上的貪吃的神獸,並以“饕餮貪吃,有首無身”來解釋。

    事實上,如果拋開古人這種強行解釋,分釋所有的獸面紋造型,就可以發現,這其實是類似家徽一樣的東西。其實這個”獸面“是兩隻動物的組合。不同的家族的動物造型都不一樣,現在發現有龍紋,虎紋,鳳紋,象紋,鷹紋、牛紋等等。不同的造型象徵不同的家族。只是因為軀體高度簡化,所以被說成”有首無身“。而”饕餮紋“這個名詞已經約定俗成了,所以被沿用。

    在先秦,動物是很具有神性的,很多家族與獸掛鉤。如炎帝牛頭的傳說,還有鳥身的九天玄女,龍體的黃帝,體若猿猴的帝俊,身帶豬像的顓頊等等。可以想象,饕餮紋代表的也正是各家族的祖先神靈,將其刻鑄於青銅器上也正是為了讓祖先保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史記》中的三皇五帝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