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瀟揚MedIa

    對聯

    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

    發展起源

    對聯又稱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楹聯(因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是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 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

    有歷史記載的最早對聯出現在三國時代。明洪武年間(1368-1399年),在江西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鐵十字架,上鑄有三國時代孫權赤烏年號(238-250年)。在鐵十字架上又鑄有藝術精美的對聯雲:“四海慶安瀾,鐵柱寶光留十字;萬民懷大澤,金爐香篆藹千秋。”觀其形式與內容,與中國早期基督徒有關聯。春節時掛的對聯叫春聯,辦喪事的對聯叫做輓聯,辦喜事的對聯叫慶聯。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偶句才需要押韻)。

  • 2 # 知足常樂0724

    過年,家家戶戶都要貼對聯,對聯有些什麼含義?貼對聯的習俗從什麼時間開始的?

    答;貼對聯是中華民族對自己情感的抒發,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幢景,對年味的一種具體體現;

    經過數千年的演化與發展,對聯在中國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親眯。它之所以流傳千古、長盛不衰,不僅在於帝王的提倡、名人的創作以及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其自身也具有許多藝術修養,它不僅是文字美、聲韻美、具有民族特色,它與人們意識形態、思想感情和社會時候緊密地聯絡在一起。

    要追溯對聯的來歷,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中國民間每逢佳節,都在門前懸掛桃符的風俗;例如《尚書》中的“滿招損,謙受益”。《易傳》中的“仰以觀於天文,俯視察於地理”。《論語.雍也》中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可以這樣說,對聯的起源與發展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涵養和傳統基礎。

    知足常樂2019.1.30日於上海

  • 3 # 知不足書屋

    對聯代替門神,守住大門,壞人莫進,確保一家平安,故前後門都貼對聯.過去後門貼一聯:前門錘進士,後戶石將軍.

  • 4 # 山民s

    先說題主提的第二個問題。對聯這種文學形式,據各家考證,是以五代十國時期後蜀君主孟昶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為濫觴,距今大約一千二三百年吧。但據伊君提供的考據,在三國時期就已經出現對聯了,時間一下子提前了六七百年。究竟如何,還是留待考據學家們去作定論吧。說不定有考古新發現,時間可能再提前呢。再說題主提的第一個問題。對聯是總稱,貼在門柱上的叫楹聯恭賀新婚的叫婚聯,祝壽的叫壽聯,弔唁死者的叫輓聯……對聯誕生後,有很強的生命力,文人墨客皆喜此擅此,訓蒙者將其列為功課,甚至明以後還將它作為開科取士的考題之一,可見對它的重視程度了。對聯發展至今,好像已經式微了,究其原因,在下認為有三:一,使用價值問題。對聯和詩詞歌賦一樣,使用圈子小,算不上大眾文化,而且用處確實不大,你不能用對聯寫一篇議論文、檄文或小說。二,風氣問題。正因為有了原因一,所以對聯成不了時尚,即使是文人,熱衷於此者也寥寥無幾。這三,恐怕是主要原因,就是近代人的國學基礎不如前人。不是現在的人不聰明,而是他們要學習和掌握的知識太多了,漢語(主要是古典文學)只佔其中很少部分。一個人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顧此則易失彼,除非是天才。所以,想把對聯振興,我認為做不到,其實也沒必要做到。強國富民靠科學,我們還是把學習重點放在科技上吧。

  • 5 # 月影桂花樹

    新春佳節到,

    家家歡樂笑。

    大紅燈籠掛起來,

    照著好運年年來。

    祝福春聯貼起來,

    春風惠財到家來。

    餃子香香萬家,

    湯圓圓喜團圓。

    風裡飄著香,

    年糕甜如蜜。

    喜慶的鑼鼓敲起來,

    敲響明天新氣象。

    好聽的歌曲唱起來,

    唱出新年更吉祥。

    喜慶的鑼鼓敲起來,

    敲響年年歲歲歲平安。

    敲響了中華兒女的巨龍志,

    敲響了東方雄獅的民族魂。

    敲響了中華崛起的中國夢,

    敲響了引領世界和平的中國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樣才算是酗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