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量道
-
2 # 西安交大黎荔
“性善論”和“性惡論”的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對“性”的定義及道德修養的方法兩個方面。
首先,孟子認為不是人生來具有的所有本能都是性,如口、目、耳、鼻和四肢的感官功能是人的天性,“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只有如“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等植根於人心的“四端”才成為性,即人的道德屬性才可稱為性。荀子則把人性理解為生而固有的、原始質樸的自然屬性。“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於人之情性者也。”(《荀子·性惡》)在荀子思維中,生理需求就是人的本性,人性生來好利多欲,道德善性是後天培養的。這與孟子的認識截然相反。
其次,在道德修養方法方面,由於孟子和荀子對於性的不同定義,直接導致了道德修養方法的不同。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惡的產生是由於被利慾矇蔽了本心。因而,人生首要的任務是涵養道德、修身養性,以“求其放心”。孟子以“擴充”的路徑訴諸於“良心”、“內省”,把自身固有的“善端”找回來,也就是“養氣”的過程。而在荀子思想中,“性”生來就惡,若順其發展氾濫,就會產生爭奪、殘賊、淫亂、暴虐等,而辭讓、忠信、禮義等道德行為和倫理尺度都是後天人為的,因而,只能通過後天的教化使人性向善。於是,他提出“化性起偽”的主張,也就是用禮義法度去改造人的本性,使人性向善。
二者都認為通過後天的教育可以完善人性。雖然荀子與孟子所走的道路不通,但二者最終目的卻是一致的,可謂殊途同歸。
-
3 # 湯三金
性善論和性惡論
相同點:對人性的研究。
不同點:性惡論以人性有惡,強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論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養的自覺性
性善論由孟子提出。很多人誤解性善論事指人的本性為善,其實孟子提出的性善論,說的是人性向善,而不是本性為善。雖然性善論並不是單單指本性為善,但孟子在論證過程中,也強調了人的本性為善。
孟子對於性善論的最用力的論證,是透過人的心理活動來證明的。孟子認為,性善可以透過每一個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動加以驗證。既然這種心理活動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據的,是出於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稱之為“良知”、“良能”性惡論由荀子提出,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有惡的道德價值,性惡論以人性有惡,強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
4 # 清幽勵志文苑
性善論和性惡論,它們的相同之處都是在詮釋人性中認知度,善良和醜陋的一面。
不同之處:性善論,主要表達了人性是正面善良完美的一面。
性惡論,主要表達人性邪惡扭曲的一面。
-
5 # 手機使用者5498255127
“性善論”與“性惡論”兩者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性善論者,對於當時社會人性本惡的現實視而不見,認為人犯了錯誤是由於客觀原因造成的,主觀受到客觀的因素導致犯罪的結果,完全忽視主觀的因素造成犯罪原因。
性惡論認為人性之所以本惡,是因為人有七情六慾,“喜怒憂思悲恐驚”“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貪婪、嗔恨、欲痴,人心無足蛇吞象,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想當國王。三妻六妾仍不足,仍然搜挪天下美女,納入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仍然不能滿足,心發狂去民間尋花問柳。這就是人的天性中的本性難改。人性一旦得不到制約,必然要導致亡國滅種之患。
性善論者認為,人一生下來就有等級之分,有善有惡,君權神授,要求統治者施行仁政,善待小民百姓,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民貴君輕,與民同樂等攏絡人心的口號,由於在人性問題上的模糊認識,導致人們對統治者的合法性和正當性,失去了質疑的精神。
儒家思想代表人物荀子有了“性惡論”的理論基礎作為指導思想的教育方略,以不言之教,身教重於言教,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嚴以律己 ,寬以待人。導之以禮,約之以法。王子犯法 ,庶民同罪。由於荀子的性惡論的主張,不受統治者的歡迎和排斥,而被徹底的邊緣化了。
由此可見“性善論”為中國開啟數千年的封建專制獨裁統治的建立,興亡更替,輪轉往復迴圈上演悲劇,功不可沒。
-
6 # 儒者讀書
“性善論”與“性惡論”分別是由儒家大師孟子和荀子提出來的,各有側重,但其最終目的都是一樣的。
不同點1、論證出發點不同。孟子認為道德是人本身固有的,是天生的,所以教育的目的是激發他的本性,引導他順本性做事,就能夠成為有道德的人。而荀子認為人性本惡,所以需要限制他的本性,規範他的言行,引導他向善。
2、影響不同。孟子的性善論成為儒家的主流思想,沿著孟子――朱熹――王陽明這一脈傳承,荀子則不被當時的主流儒家所承認,他的徒弟李斯和韓非最終都成為了法家代表。而且儒法一直都有比較高的契合度,這也有荀子的關係。
3、實施方法不同。這個我沒有多瞭解,沒法評述孰優孰劣,暫且擱置。諸君也可以自己評判。
相同點最大的相同點就是最終目的相同,都是要使人民向善,這和孔子的理念是相同的,構建和諧的社會,使社會恢復秩序和禮儀。
-
7 # 龍一歐
性善論和性惡論會影響人的思維方式,最簡單的道理就是,不管別人是善還是惡,你都需要與別人打交道時,你才會關心別人是善還是惡這個問題,性善論和性惡論也因此而產生,如果認為別人是善的,是不會作惡的,與別人打交道時,就不用考慮別人作惡的問題,當然,只要別人作惡了,也只有認了。性惡論的出發點是,不管別人是善還是惡,都把別人當成惡人,由於要與惡人打交道,就必須防止惡人作惡,由於有了防備,就不會吃虧,影響人的思維方式主要就是這方面的影響。真實的人都是有善惡兩面的,一個人是善還是惡,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是受環境影響的,對人來說,善惡沒有絕對,對別人善,是希望得到別人善意的回報,得到善意的回報多了,人也會變善的,被別人惡意回報多了,再善的人都會變惡的,這些不會受性善論和性惡論改變的,要說性善論與性惡論的共同點,兩論都是因為必須要與別人打交道才提出來的。
-
8 # 山海村人
所謂“性善論”、“性惡論”,是後人對儒法兩家對人性分析判斷的一種不太準確的歸納。實際上,儒家的“性善論”,不是認定“人性都是善的”,而是發現了人性中“善”的元素,主張透過肯定、褒揚、獎賞,引導人們走向社會管理者的目標一一“秩序”(如,孟子發現了“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就是一種“善”的元素一一“仁之端也”。由此主張透過上述手段發展這種“善端”,實現“仁”的個人修養乃至全社會的“仁政”。)。法家的“性惡論”呢,也不是認定“人性都是惡的”,而是發現了人性中“惡”的元素,主張透過否定、批判、懲罰,驅趕人們走向社會管理者的目標一一“秩序”。這麼看來,兩者不同的是觀察問題的側重點和行為路徑,相同的是目標一一秩序。而往往在具體的同一個人對同一件事的論述中,儒法之學、性善性惡之論,也會交錯甚而交融。我們看看漢代晁錯的《貴粟論》:“民貧則奸邪生,貧生於不足,不足生於不農,不農則不地著,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高城深池,嚴法重刑,不能禁也”(憑記憶,恐有誤漏)。我們能簡單說它是“性善論”還是“性惡論”,是儒家之言還是法家之言?(晁錯本身,後人定他為法家,而他何嘗不是儒家?)淺陋己見,但求引玉云爾。
回覆列表
相同點:偏執一端
不同點:善導向利/益;惡導向害/損
人性之初是自然,無善無惡
正如王陽明言: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