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件前後,日美關係已經處於風雨飄搖的狀態了,雙方或許都知道戰爭已經不可避免,要考慮的就是先動手還是等待對方出手,以及在哪裡出手的問題。
老生常談的話就是,美日戰爭的根源是中國問題,總體而言,美國在中國始終堅持門戶開發、利益均沾的原則立場,但同時也“尊重”日本在某些地區的“特殊權益”以避免與日本攤牌(美國國內的獨立主義在當時還是很強烈的)。但這一原則有效的基本條件是日本在維護在華特權的同時不應再繼續“侵蝕”中國和外國在中國的特權,按照現在美國經常用的詞彙,就是不應“單方面改變現狀”。
在20年代,日本尚能基本遵守與美國形成的“戰略默契”,但隨著中國逐漸走向統一以及外交政策和國內政策中民族主義導向日趨明顯,日本逐漸感覺難以再在外交上與列強合作對中國“懷柔”了,單幹或許更可以實現日本的國家利益(特別是陸軍)。為此,在中國單獨行動的事情越來越多(比如九一八事變、攻打錦州、出兵山海關內、建立偽滿洲國等),逐步從根本上動搖了日美在中國問題上的共存空間,導致了試圖在中國問題上不得罪中日雙方的美國日漸向中國傾斜,並在經貿上日益嚴格以遏制日本的擴張。
為了打破這種遏制和遏制可能帶來的更嚴重的後果,日本就更積極地干涉和侵略,試圖建立可以自立於美國的勢力範圍(比如日後的大東亞共榮圈構想),而日本的進一步擴張又引發了美國更強烈的遏制和反制措施。從這個意義上,除非日本主動投降從中國撤軍,放棄以往美國還可承認的在華特權,否則戰爭是不可避免的。
珍珠港事件前後,日美關係已經處於風雨飄搖的狀態了,雙方或許都知道戰爭已經不可避免,要考慮的就是先動手還是等待對方出手,以及在哪裡出手的問題。
老生常談的話就是,美日戰爭的根源是中國問題,總體而言,美國在中國始終堅持門戶開發、利益均沾的原則立場,但同時也“尊重”日本在某些地區的“特殊權益”以避免與日本攤牌(美國國內的獨立主義在當時還是很強烈的)。但這一原則有效的基本條件是日本在維護在華特權的同時不應再繼續“侵蝕”中國和外國在中國的特權,按照現在美國經常用的詞彙,就是不應“單方面改變現狀”。
在20年代,日本尚能基本遵守與美國形成的“戰略默契”,但隨著中國逐漸走向統一以及外交政策和國內政策中民族主義導向日趨明顯,日本逐漸感覺難以再在外交上與列強合作對中國“懷柔”了,單幹或許更可以實現日本的國家利益(特別是陸軍)。為此,在中國單獨行動的事情越來越多(比如九一八事變、攻打錦州、出兵山海關內、建立偽滿洲國等),逐步從根本上動搖了日美在中國問題上的共存空間,導致了試圖在中國問題上不得罪中日雙方的美國日漸向中國傾斜,並在經貿上日益嚴格以遏制日本的擴張。
為了打破這種遏制和遏制可能帶來的更嚴重的後果,日本就更積極地干涉和侵略,試圖建立可以自立於美國的勢力範圍(比如日後的大東亞共榮圈構想),而日本的進一步擴張又引發了美國更強烈的遏制和反制措施。從這個意義上,除非日本主動投降從中國撤軍,放棄以往美國還可承認的在華特權,否則戰爭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