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一樣的愛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首先身體發育有了明顯的變化,也開始有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想擺脫父母的“束縛”嚮往獨立,不管是聽音樂,做運動,還是閒玩,他們更願意和同齡人在一起。

    當父母對小孩子還習慣於指手畫腳的管教方式時,孩子不知不覺已進入少年期,孩子的身心變化致使他們不想再接受父母的命令與指揮了。他們感覺自己長大了,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的是別人對他們的尊重,特別是來自父母所給予的認可。父母要嘗試新的角色,你不但是孩子的父母,更要學會做孩子的好朋友。你尊重孩子,給孩子尊嚴,孩子也會更加敬重你;你對孩子平等友善溝通,就能消除親子之間的摩擦,緩和緊張氣氛。

    青春期的孩子們都有強烈的求知慾,更想知道世事的發展和原因。他們的情感豐富而敏銳,對周圍所發生的事情多有好奇,因此,父母對孩子善加引導是必要的。如果父母忽視青春期孩子的情感世界,對孩子的言行只是簡單而粗暴的指責批評,勢必會激起孩子對你的反感和反叛,從而導致親子關係緊張,更不容易教導孩子。

    毋庸置疑,青少年是人生最寶貴的時光,是未來生活的基礎。父母幫助孩子青春期的成長,就是孩子日後快樂生活的指標。

  • 2 # 微笑的風268

    孩子不喜歡和家長溝通,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家長不善於傾聽。

    二,家長對孩子不夠寬容,孩子在家長面前沒有安全感。

    許多家長對孩子特別嚴格,孩子犯一點錯誤,就對孩子發火,甚至打罵。導致孩子在家長面前沒有安全感,生怕自己說錯什麼,惹家長生氣。所以,長期下去,孩子就不願意跟家長溝通。

    三,家長太嘮叨。

    所以,要想與孩子溝通,家長先要去傾聽孩子,理解孩子。孩子才會敞開心扉與家長交流。

  • 3 # 樂娃粑粑筆記

    我是兩個孩子的爸爸,也是一名家庭教育諮詢師。從以下四個方面,我闡述一下孩子為什麼不喜歡和家長溝通。並附上有效溝通的辦法。

    一,嘮叨,讓孩子關上了心門。

    就“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和家長溝通”,我做了一個調查。孩子們有很多回答都是這樣的:“他們總是愛嘮叨,嘮叨來嘮叨去,總是那幾句話。聽著都煩人。”所以孩子一聽父母嘮叨,立刻就不願意與父母講話了,就想躲起來。

    有時候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孩子不說話,就是低著頭,看似在聽,其實他的思維不知道已經跑到哪裡去了。只是偶爾附和一聲“知道了”。實際上你講的話,他都是左耳進右耳出,根本沒有效果。

    有的孩子一回到家裡,立馬進到自己的房間,關上房門。因為他們知道父母又要開始嘮叨了。表面上關上的是房門,其實真正關上的是心門。

    二,孩子有了自主的觀點,父母總是反駁孩子。

    講一個真實的例子,去年冬天的一個週末,受朋友只邀到他家做客。到了晚上吃飯的時間,我們決定出去找一個餐館吃飯。出門的時候,朋友要求她的女兒穿厚一點,小心凍感冒了。女兒說“沒事,不冷”。“不行,穿上”“就不穿”。可是朋友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她的女兒多穿一些。最後他的女兒沒辦法,披上了朋友給她拿的衣服,怒衝衝的出了門。一路上和整個用餐過程中,他的女兒沒有說一句話。

    拿出100元錢,你看正面,我看背面。你說看到的是毛爺爺,我說看到的是人民大會堂。兩個人都沒有錯,只是站的角度不一樣而已。

    孩子一天天的長大,有很多東西是孩子知道,而我們父母不知道的。比如流行的歌曲,孩子們喜歡的話題,孩子們愛玩的遊戲等等等等。孩子們之間交流的不亦樂乎。而我們家長不瞭解,孩子們想,和你們說了幾次,你們說也不知道。慢慢的乾脆就不說了。

    四,有一些溝通技巧,父母不知道

    父母在和孩子的交流,用這樣的語句。“你必須……”“你該做……”“你不能……”“快點寫作業”“你再犯錯誤,看我怎麼收拾你”等等等等。都是些命令要求的語式。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一,多聆聽

    在孩子向你傾訴的時候,一定要耐心孩子把話說完,不要輕易打斷孩子的講話。

    比如孩子回來跟你說“媽,我們班今天發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兒”。下面兩種回答,你感覺哪個更合適呢?①“去去去,沒見媽正忙著呢嗎”②“孩子,你說說看”

    如果孩子的觀點是正確的,你說孩子“說的對對”很正常。

    那如果孩子說的觀點不是自己認可的。我們同樣可以說“你說的對,在你的角度上看是那樣的,你看媽媽這樣理解可以嗎?”

    凡事都有兩面性,每個人站的角度不一樣,看待問題也是不一樣的。好比100元錢,你看到的是毛爺爺,我看到的是人民大會堂。不要輕易否定孩子。

    當媽媽和孩子交流,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權威去要求孩子認同自己的觀點,溝通基本都是失敗的。首先要走出自己的角度,認可對方,然後再把對方引入自己的角度,讓對方認可自己,這樣才有可能是有效溝通。

    三,學會肢體語言溝通。

    在讚美孩子的時候,不要總是說你真棒,你真棒。做多了孩子也會煩。學會一些肢體語言交流。

    ②學會和孩子擊掌

    文後語: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都希望與孩子能夠很好的溝通。希望這篇文對大家能夠帶來幫助。

  • 4 # 邦邦媽教子筆記

    很多家長即便是知道溝通的重要性,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和孩子有效溝通。就像我們經常說要把孩子看作一個獨立的人,但父母總是不可避免要為孩子的所作所為負責任。

    有一位媽媽曾和我分享過她和孩子的一次溝通車禍經歷。她的女兒琳琳一天放學回家,在飯桌上和父母抱怨說老師在全班面前朝她吼叫。媽媽問琳琳為什麼老師要吼她?她是不是做錯了什麼?琳琳低著頭,小聲說,她是全班唯一一個忘記做數學作業的人。

    媽媽一聽非常生氣,因為昨晚她多次囑咐琳琳要完成作業,但琳琳昨晚就是隻顧著看電視玩遊戲。

    媽媽放下碗筷,問琳琳:“那你說說,你為什麼會忘記寫數學作業?”

    琳琳垂下眼簾,生氣地迴應道:“我不知道。”

    媽媽一聽更火大說:“得了吧!全班都記得寫作業,你怎麼不記得?自己想想昨天晚上自己在幹什麼?”

    琳琳陰著臉怒視著媽媽,一點沒有服軟或者反思的樣子。媽媽繼續說道:“跟你說了寫完作業再玩,你就是不聽。吃完飯趕緊去寫作業!今天別想看電視了!”

    琳琳怒氣衝衝地扔下碗筷,一頭扎進自己的房間並把門鎖了起來。媽媽本來是想讓琳琳回房間完成作業,但她知道琳琳把自己鎖進房間是肯定不會自覺寫作業的!無奈,媽媽用鑰匙開啟琳琳的房門,連吵帶罵的監督著琳琳完成了今天的作業。

    事後琳琳媽媽抱怨說,自己明明希望做一個開明講理的媽媽。但經常想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孩子就是喜歡和大人擰著來。好好說話根本沒用,最後還得發脾氣才解決問題。

    我相信每一個聽到這個故事的父母,都不贊成琳琳的媽媽真的靠發脾氣解決了問題。可以說發脾氣讓父母“贏了”孩子,而不是“贏得”孩子。

    所謂“贏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懲罰的手段戰勝了孩子;而“贏得”孩子則是指大人維護孩子的尊嚴,以尊重孩子的態度對待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與大人合作並貢獻他們的一份力量。這需要大人給予孩子大量的鼓勵並要花時間訓練孩子的基本人生技能。

    “贏了”孩子,雖然表面上解決了問題,但卻使孩子成為了失敗者。而失敗通常會導致孩子反叛或盲目順從。這兩種品格都非我們所願。而“贏得”孩子則意味著獲得孩子心甘情願的合作。

    很多家長和老師們會習慣性的認為和孩子溝通其實是在教育孩子,而管教不聽話的孩子則必須附加上一定程度的羞辱,因為他們堅信“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若不為自己的錯誤吃些苦頭,就不會得到教訓。我們要知道,父母言行傳遞出的感覺要比父母具體做了什麼或說了什麼還更為重要。

    舉個例子,當父母問孩子“你從這件事中學到了什麼?”時,你既可以用一種責備質問的語氣,也可以用一種表達同情和興趣的語氣。他既可以營造出一種讓人感到親近和信任的氣氛,也可以造成一種疏遠和敵意的氛圍。孩子會對這一切比我們想象的更為敏感。你真的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思路能對孩子造成積極的影響多於負面影響嗎?

    我們總是會用“出發點是好的”或者“為你好才這樣做”來作為藉口。但說話的語氣往往能最準確地表達出我們言語背後的感覺,羞辱的語氣違背了相互尊重的基本原則,還會把原本出發點上好的意願,變成了一種對孩子的懲罰。

    如果一個孩子把牛奶灑到了飯桌和地板上,我相信很多父母都知道這時候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自己負責清理乾淨。但是不同的溝通方式會帶來截然不同的效果。

    羞辱孩子的做法是:“你怎麼這麼粗心!馬上去清理乾淨!”

    而真正管教孩子的方法則是:“哎呦,牛奶灑了你該怎麼辦呢?”

    這之間除了語氣的區別,另一點區別還在於不要由大人命令或直接指揮孩子該怎麼做。引導孩子思考該怎麼做是比告訴孩子怎麼做,更有效的管教方法。以尊重的態度讓孩子參與,則能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有能力以一種有益的方式運用自己的力量。而直接命令或告訴孩子怎麼做會引起孩子的抗拒和反叛,將原本應該孩子負責的事情變成了像是父母對孩子做錯事的懲罰。

    正是因為這種錯誤的交流方式導致了很多孩子不願意和父母交流,因為他們知道,父母給他們的迴應是責備或者嘲諷。

  • 5 # 教壇雜談

    大部分的家庭都把孩子當成一家的未來和希望,把大量的財為和物力投在孩子的身上,企盼著孩子能和自己更親近。但實際生活中,常有一些孩子不願與家長溝通,甚至有些孩子出了事家長都不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結果呢?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點: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對孩子的耐心被消耗,剩的越來越少。

    當孩子小的時侯,大概在小學三年級以前,特別是在上幼兒園的時侯,孩子一見到父母小嘴就不停的說這說那,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到都告訴父母,這時父母會很耐心的聽,有時會給以解釋和鼓勵,很少進行嚴歷的批評和指責。等孩子上學以後,學習成績成了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家長這時把重心都放在了孩子的學習上,對其它方面就有所乎略,沒耐心去聽孩子在心理上、生活上有什麼困惑,需要什麼幫助,一味的督促孩子學習,甚至報了好多課外輔導班,孩子除了學習,也沒有多餘的時間與父母多聊。隨著溝通的減少,孩子就把不和父母交流當成了習慣,有什麼事兒也不想再和父母說。

    第二點父母和孩子地位的不對等。

    受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父母常常是高高在上,父母的言行都是對的,孩子都要聽。父母最常對孩子說的話就是“我現在讓你幹什麼都是對你好,你現在還小,聽我的就沒錯,不聽我的你早晚要吃虧”。不給孩子發表意見的機會,時間久了,孩子自然就會閉上與家長交流的大門。

    甚至有些家長還會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說什麼我為了你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你不聽我的話就是對不起我。孩子此時只能默默接受家長的意見,不再表達自己的想法。

    家長要想讓孩子和你交流,就要尊重孩子的意見,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浮燥,仔細聆聽孩子的看法,對孩子的行為加以引導,放棄命令式的語言,放棄高高在上的身架,溝通就會順暢進行。

  • 6 # 笑傲鳥

    孩子不願與家長溝通的幾大原因:

    一、孩子在童年時受到父母的打罵,傷了感情關閉了心門。

    二、孩子曾經有過,說真話而被父母懲罰的經歷。

    三、家長對孩子的各方面不瞭解,獨斷專行的思想,不想過多的去了解孩子。

    四、有些家長給孩子設定的目標過高,孩子從心裡有壓力,以至造成孩子不想和父母說話。

    五、家長過分武斷專行,總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評判孩子的行為。

    六、曾經某些事家長欺騙過孩子,造成孩子對家長不信任,不想與其溝通。

  • 7 # 梵天隨筆

    總得來說,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溝通主要是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孩子和父母關係

    二:孩子性格比較內向

    當然,這兩個原因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甚至往往是同步發生的。

    那麼具體原因的話,可能是以下的幾個原因:

    1.除了生活,父母只關心孩子的學習

    這讓孩子會感覺到壓力大,甚至煩躁,和父母溝通似乎只有學習,長此以往,孩子慢慢不喜歡和父母溝通。

    解決辦法:多關心孩子的內心想法,興趣愛好等,這些不但可以增加溝通,也會有助於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

    2.父母對孩子態度不好,經常批評孩子

    不僅會讓孩子不願意與父母溝通,而且會讓孩子產生牴觸情緒,對多方面有不好的影響,這一點非常重要,一定要避免。

    解決辦法: 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多發現孩子的優點,多鼓勵,即使孩子有做的不對的地方,也要心平氣和的指出。這樣不僅和孩子關係越來越好,孩子的學習等方面也都會做的更好

    3.經常講大道理,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孩子

    換位思考,作為父母,生活中誰對我們這樣,我們也不願意和他說話。對於孩子也是一樣,需要雙向溝通,平等的溝通。家長們往往覺得是為孩子好,實際上是一種自私的做法,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剝奪了孩子自己的選擇權

    解決辦法: 對於孩子面臨的一些選擇,多和孩子商量聽取他的想法。

  • 8 # 黃黃媽媽育兒

    其實,孩子天生都是喜歡和父母溝通的。那麼,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漸漸不再喜歡和父母溝通呢?

    有以下幾個原因可以參考:

    第一,父母不願意傾聽孩子說話。

    但孩子想跟父母說話的時候,常常會被打斷和拒絕。

    孩子總是好奇心特別強,有很多的問題,常常愛問很多為什麼。有時候,父母聽多了就會心煩,不願意再回答孩子的問題。

    第二,父母不會傾聽孩子說話。

    為什麼說父母不會傾聽孩子說話呢?

    有時候孩子遇到了一些麻煩,心情不好,或者是被老師批評了,想給父母講述時,父母聽後,卻反而批評指責孩子,沒有給孩子幫助和安慰。

    那麼這樣的家長父母,他們是願意傾聽孩子說話的,但是卻常常不會傾聽孩子說話,他們不知道,應該做出什麼樣的反饋。

    當孩子把他們的煩惱以及受批評指責的事情告訴父母的時候,父母一定要認真傾聽,千萬不要打擊他們。

    因為如果打擊批評了孩子,那麼下次再遇到困難或被人欺負的時候,他們就不敢和父母溝通,因為害怕被批評、被指責。

    第三,父母平時在家裡扮演著很權威的角色,他說的話孩子必須聽。像這樣的父母,孩子們也不願意和他們溝通。如果孩子感覺不到父母真正的愛和尊重,那麼自然不願意敞開心扉。

    怎麼樣才能讓孩子願意和父母溝通?

    總的來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父母在平時生活中,要給予孩子真正的愛和尊重,關心他們的生活和心理狀況,經常與他們談心,做他們真誠的朋友。

  • 9 # 高考數學呆哥

    成本的原因,我覺得還是時代的原因,導致家長無法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只是個人覺得在幫助孩子。

    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這個例子很多家長就很難理解:

    為什麼很多孩子喜歡玩遊戲?而且根本管不住。

    這個問題,是我的做飯阿姨提出來的,她就說她孩子現在小學6年級,晚上在家玩王者榮耀,叫孩子不要玩了,孩子說一局遊戲還沒有玩,停止不太好。

    我說孩子說得沒錯,一局遊戲半途就離開,確實不好。

    家長說,對呀。所以我問孩子還要玩多久,孩子說還有兩個小時才結束。

    我當時忍不住就笑了。

    王者榮耀一局遊戲一般15-20分鐘不得了了。

    什麼是時代隔閡,遊戲就是,老師不讓玩,家長不讓玩,我作為老師,我也不支援,但是如果是我的孩子,我不會禁止,可以適當玩,得約法三章。

    為什麼我不會禁止,因為我是過來人,我讀書的時候,老師和家長就不讓玩遊戲,我也比較聽話,結果就是我在學校同學們就不和我玩,下課他們都是在交流遊戲。

    作為家長可能會覺得怎麼可能?你讀的學校肯定很垃圾!!!

    還真不是,我讀的高中是巴蜀中學,不是重慶第一也算第二,平行班,實驗班的同學都會玩遊戲。成績好的,成績差的都會玩。

    如果我不是經歷過這些,我就不能說出這些我才能夠知道這些孩子腦袋在想什麼。遊戲已經不再是簡單的遊戲,遊戲已經成為一種社交貨幣。

    當然,以上觀點並不成為我支援學生玩遊戲的證據。我不支援,也不反感,只是儘可能讓孩子的童年不要太過枯燥,也不要因為遊戲影響了學業。

    希望回答可以幫助到你。

  • 10 # 親子成長手冊

    1、家長不理解自己,難以溝通

    很多的孩子不願意和家長溝通,是因為覺得家長不理解自己,難於溝通,他們總是在自己的圈子裡生活,關注的是指孩子考試的成績,不關心孩子在學校的事情和經歷,不關心自己是不是學習的快樂與否,他們看重的只是分數,只要是分數好就會給獎勵,只要是考不好那麼就面臨著捱揍。孩子慢慢的就會關上心門,有問題不會和家長說,反正說了他們也不關心,說了等於白說,達到青春期之後會更加的嚴重,和父母無話可說。

    2、家長比較強勢,孩子溝通多次沒有效果

    另外一種是家長比較強勢,凡是都認為自己的是對的,孩子都是不對的,即使溝通也是認為孩子無理取鬧,孩子不聽話不乖的體驗。剛開始孩子會嘗試著溝通,但是沒有效果,那麼就選擇不說了,等待著父母安排就好,反正自己說的也是被駁回滴!

    3、家長在自己生長過程中確實,融入不了孩子的生活,溝通渠道受阻

    還有一種情況是家長在外打工,孩子和爺爺奶奶生活在家裡,成為留守兒童,爸爸媽媽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稱呼,是過年的時候回來的兩個熟悉而又陌生的人,一年發生的事情在這幾天裡面怎麼可以說完,並且要好好的表現,讓父母覺得自己很乖,所以不好的事情也不會說。他們脫離了孩子的生活,那麼也就沒有什麼好說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是男人,和不喜歡的女人發生了關係,你會怎麼處理這個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