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垂垂智庫

    歷史虛無主義盛行的當下,很多朋友對過去歷史的瞭解都不全面,蘇聯一直是一個非常團結的國家,它的解體從來不是民意,而是政治和美國干預的惡果。蘇聯解體之前曾經有過全國投票,讓民眾選擇蘇聯是解體還是繼續存在。當時的蘇聯已經那麼困難了,還是有超過百分之七十六的民眾選擇維護蘇聯。蘇維埃的民眾自始至終都熱愛這個國家,只是戈爾巴喬夫沒有守護好它,只是利慾薰心的高層忽視了民眾的意見。

    蘇聯確實是一個偉大的國家,可它也確實存在種種關鍵性的問題:

    蘇聯當時主要存在兩個非常巨大的問題:一個是內部的體制問題以及衍生出的腐敗,蘇聯的體制過於僵化,同中國目前的狀況有著本質性的重大區別;一個是來自美國的外部滲透和打壓,美國千方百計的想要搞垮蘇聯,甚至和不少的蘇聯官員裡應外合。

    一、蘇聯存在嚴重的體制問題,而且沒有進行有效的改革。蘇聯自誕生到結束,都沒有解決嚴重的體制僵化問題,高度集權在遇到一些無能者之後引發了很大很大的弊端,也讓一些壞分子有了一些不該有的想法。客觀來說,蘇聯的落幕同赫魯曉夫以及戈爾巴喬夫的錯誤密不可分,尤其是在政治和經濟上都非常非常無能的戈爾巴喬夫。

    赫魯曉夫給蘇聯開了兩個壞頭,一個在政治上,一個在經濟上。第一個壞頭,赫魯曉夫搞非黑即白,全面否定斯大林的一切成就。任何一個成年人都清楚,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好人,也不存在徹頭徹尾的壞人,大家都是複雜的隔離,有功績也會有過錯。赫魯曉夫開了一個政治上的壞頭,他全面否定斯大林,把後來者都帶上了非黑即白的歧途。

    第二個壞頭,赫魯曉夫敏銳的發現了國內的農業問題,致力於解決農業困境,但他卻錯誤的選擇了種玉米。蘇聯的農業問題一直很嚴重,全國糧食產量甚至低於沙俄時期,經常面臨糧食不足的困境。面對這個問題,赫魯曉夫提出了種玉米的解決措施,盲目擴大種植面積,最終讓蘇聯出現了更大的糧食危機,而這一點在後來成為了美國的利刃。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則是直接把蘇聯推向了深淵,他在政治和經濟上都犯下了大錯。對於經濟問題,戈爾巴喬夫進行私有化改革的方向是正確的,但他選錯了方向和力度。蘇聯確實遇到了巨大的經濟問題,但問題主要集中在蘇聯的農業上,當時蘇聯的重工業還是很不錯的。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卻包括了重工業,最終造成了經濟上的混亂。

    對於政治上的問題,戈爾巴喬夫是一個典型的無腦亡國者:改革必然會遇到阻力,而他卻選擇了放權,試圖通過無限制的民主解決問題。最終的結果就是,百分之七十六的民眾要求繼續保留蘇聯,發出了民主的聲音,但蘇聯還是解體了,民眾的悲劇值得警醒。

    二、美國對蘇聯進行滲透和打壓,不少的蘇聯官員還同美國裡應外合。由於缺乏相應的監督,一些蘇聯官員的腐化速度非常快,這些官員逐漸都打起了成為資本家的主意。對於一些腐化官員來說,很現實的一個問題就是:官員權力來自於民眾,不可能名正言順的實現世襲罔替,甚至連個人安全沒有保障(萬一出現一個反腐的領導呢?)。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美國的滲透,相當一部分實權人物都出現了這樣的想法:如果蘇聯倒下了,那麼這些腐敗官員是不是可以利用資訊和資源的不平等,趁機合法佔有曾經的集體資產呢?這些人確實成功了。表面上看,蘇聯近百年建設的國有資產被平分給了全體民眾,但當時的特權階層憑藉各種不平等,用超級低的價格買走了國有資產,基本就跟白撿錢差不多是一回事。就這樣,蘇聯解體了,曾經的腐敗官員也變成了現在的合法商人。

    蘇聯最後是內憂外患還有歷史問題,外有美國不停使絆子,內有一批高層不停試圖建立資本國家,而且還揹負很多很多的歷史遺留困難。

  • 2 # 紅小巖談古論今

    1991年以來,政治界、學術界許多人士對蘇聯解體的原因、影響和後果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視和研究,已經出版的著述和發表的論文數量浩繁,觀點各異。大致上有以下幾種主要觀點。

    斯大林模式僵化

    史稱“斯大林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體制,是一種高度集中和集權的體制。類似的這種體制在二戰之前各國也有為了應對國內外緊張局勢,能集中一切人力、財力、物力適應備戰和應戰的需要採用的特別制度,例如德國和日本在短短十多年時間裡取得快速工業化和極大增強軍力的顯著成果,在同樣的指導原則下,使蘇聯成為歐洲第一強國、世界第二超級大國。然而這種體制在本質上嚴重背離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壓抑了地方經濟部門、企業部門和部分勞動者的積極性,加上它在政治上追求消滅各種反對派和壓制持不同政見的知識分子,進而造成思想的單調化和極端化,使整個社會僅在特定方面急速進步。斯大林過世後,斯大林模式失去動力,蘇聯從此陷入不正常發展軌道的困境。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時代主題逐漸向著和平發展與轉移,蘇聯迎來了新領導人的“修正主義”,加上與西方緩和而稍有變化,然而堅持軍事、重工業第一的“斯大林主義”依然堅固的控制蘇聯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社會活力被控制的弊端進一步凸現,之後的修正也因並沒有取得有效的成果而被廢棄,使蘇聯總是處於僵化、封閉的狀態,其發展道路愈發受到國內外質疑。

    經濟改革失敗與領導失職

    蘇聯從1922年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列寧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進行改革,並強調更加發揚黨內民主。然而自1926年斯大林當權以來,形成了高度集中化的政治經濟體制。雖然在這種體制下蘇聯實現了工業化,但到了1950年代,弊端日益暴露,阻礙了蘇聯的發展。隨後,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後進行改革,但他們只是對原有體制進行小修補,沒有從根本上徹底改變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而到了勃列日涅夫統治的後期所有改革全部停滯。此種體制傾向於犧牲下層人民的利益來解決上層權貴的問題,從1989年開始,蘇聯由於改革失利與嚴重的通貨膨脹,開始對下層人民實行進一步的緊縮政策。

    1985年3月戈爾巴喬夫出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所面對的是一個動盪的世界和困難重重的國內環境。

    但另一方面,他的社會主義改革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後果。隨著中央權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開始尋求更大的自主權力。

    尤其是在1989年,東歐共產黨國家的體制在政治和經濟方面積累的錯誤發生了總爆發,共產黨及其政治目標在東歐國家日益不得人心,東歐國家的共產黨政權紛紛倒臺。蘇聯加盟共和國政府也紛紛效法東歐諸國,意圖脫離蘇聯而獨立。

    蘇聯經濟學家格里高利·亞夫林斯基認為,戈爾巴喬夫制定了所謂500天計劃,在尚未有完整的市場經濟理論支援下,想利用短短500天將蘇聯原來的計劃經濟徹底轉變為市場經濟,結果是國內在價格固定的情況下生產者不願意虧本出售商品,導致生產力下降,商品供應不足,最終政策被迫終止,但此時黑市充斥著美元,盧布已經貶值到接近崩潰的邊緣,1990年的勞動節,蘇聯領導人在人民的謾罵聲中走下紅場主席臺。

    直至八一九事件發生,蘇聯共產黨處境到了危難關頭,戈爾巴喬夫自動辭去蘇共中央總書記的職務,使蘇共迅速走向衰敗。蘇共衰敗,是蘇聯劇變的前兆;蘇聯解體,是蘇共垮臺不可避免的結果。

    然而,有一種觀點值得商榷,蘇聯解體的原因過多地甚至全部歸咎於戈爾巴喬夫一個人。例如,博爾金認為,“蘇聯是被人從內部攻破的,是被一小撮有影響的黨和國家領導人葬送的,是被反對派搞垮的”。特別是戈爾巴喬夫領導的蘇共高層將國有資產私有化,蘇聯共產黨成員背叛了社會主義思想,市場經濟改革加劇了蘇共成員解體社會主義的意願。

    經濟與產業崩潰

    勃列日涅夫執政後期,蘇聯領導層竭力迴避改革,經濟改革措施大多半途而廢,致使經濟發展遲滯,遠遠地落後於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1972年尼克森訪華後,美蘇戰略均衡的態勢逐漸被打破,並且蘇聯的實際軍費開支已接近甚至超過美國,而蘇聯的國民生產總值卻只有美國的一半多,武器的研發與使用更是隱性軍費,這使蘇聯的國民經濟發展不堪重負。

    另一方面,蘇聯人民的生活水平明顯下滑,尤其是農民的生活水平,生產糧食不如進口糧食便宜,農產品的增長趕不上需求增長。戰後到80年代末人民生活水平的各項指標增速呈逐年遞減態勢,蘇聯經濟的各項指標也都出現速度遞減。例如蘇聯國民收入增長率50年代平均增長10.3%,60年代平均增長6.8%,70年代平均增長4.9%,80年代經濟增長率繼續下跌,到90年代則開始出現負增長。

    能源出口收入曾佔蘇聯外匯收入最高曾達到54.4%(1984年),在1973年和1979年第一、二次石油危機期間,蘇聯大幅增產,拒絕與OPEC限產保價相配合。其與OPEC爭奪西歐市場,爭當西方的“可靠夥伴”。20世紀80年代,蘇聯極度依賴油氣出口收入來維持經濟運轉,油氣價格下跌使蘇聯國力遭受重創。1985年8月,美國里根政府迫使沙特增產,實行“逆石油衝擊”戰略,戈爾巴喬夫改革時期,蘇聯陷入了用增產維持石油美元收益的怪圈。

    同時蘇聯末期,蘇聯政府的祕密報告指出,盧布出現嚴重貶值、國民購買力嚴重下降,國內物資、商品尤其是生活用品極度匱乏,人們要為了購買自己的生活必需品而一大早就排長伍,甚至蘇聯民眾在商店和超市裡已經無法買到必要的商品。當時還出現了囤積物資後再高價賣出的“地下經濟”,而這種情況最後還變得越來越猖獗且政府已經無力管控。從1990年開始,蘇聯政府就再也沒有公開發表過任何對經濟狀況的統計和報告,也沒有按例制定和釋出相應的“五年計劃”。

    蘇聯農業衰退的基礎是在1930年代形成的。蘇聯選擇了斯大林模式,徹底消滅個體經濟,組織大規模生產,完全剝奪了農業生產者的物質利益,並選用了不合理的生產策略,這使外貿農業發展走向末路。國內農產方面,因為政府不願意、也不打算在農業生產領域實施痛苦的但卻必要的市場化改革,這種情況導致了蘇聯農產品消費市場在1990-1991年間的徹底崩潰。

    國際間多重軍備競賽導致國力虛耗

    長期的爭霸,給蘇聯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1975年最先減少的是太空計劃的開支,甚至變成與美國合作。除了耗費不貲拉大了蘇聯與發達國家的距離之外,蘇聯在冷戰中後期不斷用兵也造成名聲的敗壞。美蘇兩國間的軍備競賽使國家財力過多地投入國防軍事預算,在蘇聯這會加劇國民經濟的比例失調,特別是勃列日涅夫時期窮兵黷武,發動阿富汗戰爭,美蘇同時推出星球大戰計劃,使國防軍事開支猛增。國內各類矛盾積聚,也是蘇聯解體原因之一。此外在1950年末蘇聯更是與我們中國長期交惡,跟中國軍隊在遠東與阿富汗的邊境地區對峙,也造成蘇聯不小的負擔。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時23分47秒,位於蘇聯加盟共和國烏克蘭普里皮亞季市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第四號反應堆,發生了史上第一起第7級核子事故(國際核事件分級表最嚴重)。爆炸引起的火災將高劑量輻射塵埃散發到大氣層中,超過336000名周邊居民被迫撤離,善後費用及其他損失累計超過2000億美元(含通貨膨脹)造成了除軍備競賽外另一沉重的經濟負擔。

    蘇聯在事故發生初期,領導高層只得到“只是反應堆發生火災但是沒有爆炸”資訊,以致於爆炸34小時後才開始採取撤離措施。原先採取祕而不宣之處理態度直到接到從瑞典政府透過外交管道發來的資訊,此時放射性物質已經飄散到瑞典,蘇聯終於明白事情遠比他們想的嚴重。在此之後蘇聯資訊雖更顯得透明化,但國民已經對於蘇聯信任崩潰,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曾經語出驚人表示:“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可能成為5年之後蘇聯解體的真正原因,其重要程度甚至要超過我所開啟的改革事業。”

    執政黨腐敗

    蘇聯各級幹部的官僚主義自建立時已存在,二次大戰後逐漸形成為特權階層,享有各種既得利益。到勃列日涅夫時期,更形成一批“官僚氏族集團”,這批集團大約有50-70萬人,加上他們的親屬共有300萬人之多, 約佔全中國人口的1.5%。約佔全中國人口的1.5%這些集團內部兒女聯姻,官官相護,貪汙瀆職,號稱代表人民利益的黨的幹部群體逐漸蛻變為與人民對立的特權階層。使執政黨與民眾之間隔閡越來越大,民心盡失。

    有一種觀點認為,搞垮蘇聯的不是反共分子,不是外國敵對勢力,就是這些官僚特權階層為維護和擴大其既得利益而造成的。當群眾日益感受到特權階層與自身利益的根本背道而馳時,衰敗和瓦解也就不可避免。

    在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後,人民更加認識到蘇共腐敗本質而加劇了對政府的不滿。蘇共官員幹部大搞裙帶關係,官商勾結與權貴資本主義嚴重侵犯了人民的利益。

    蘇聯體制製造了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上層根本接觸不到底層的民眾,不瞭解人民的疾苦,在粉飾下其所看到的只是他們想看到和讓其看到的東西。官員幹部並不關心人民艱難的生存現狀,政府對於人民的態度只是任其自生自滅,面對蘇聯大量老百姓的貧窮和飢寒交迫蘇共則視而不見。最終蘇共致使自己完全喪失了民心。

    到最後蘇聯解體之時很少有蘇聯公民站出來維護蘇共和蘇聯的體制,而葉利欽等反對派卻一呼百應得到了人們激烈的支援。

    具體地說,20世紀80年代末,官僚集團羽翼已經豐滿,將大量國家財富佔為己有,此時,他們急切希望蘇聯共產黨的垮臺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劇變,以便通過國家制度的公開變更,在新制度下從法律上承認他們攫取的財富合法化,並能名正言順地將這些財富傳給子孫。

    上圖:蘇聯特權階層的腐敗造就民眾的冷漠。

    蘇聯法律

    蘇聯成立宣言和成立條約,蘇聯歷次憲法均規定了:蘇聯各加盟共和國享有自由退出聯盟的權利,過去黨中央透過集中監視、裙帶政治、或者補助中亞等落後地區來阻止這項權利被各加盟共和國實行,但在民主改革後這樣的高壓脅迫與不公平的手段已無法持續。這為加盟共和國獨立,蘇聯解體,提供了法律依據。

    美國對出現政治、社會危機和動盪的蘇聯,起到了最後的推波助瀾作用,讓諾大的蘇聯最後由內部崩潰,迅速解體!

  • 3 # 血染戰旗紅

    為什麼以一個強大的蘇聯會一夜劇變?20年來,人們一直在探究原因。俄《共青團真理報》認為是西方搞和平演變。《真理報》認為是因為人民需求被徹底拋在腦後,政府迷戀製造超級武器。種種說法,莫衷一是。

    2000萬蘇共黨員集體沉默,這是一件怪事。中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共運史學家高放代表了主流意見:“我覺得蘇聯問題是積累很長時間的,一個建立了74年的政治制度,怎麼因為一個領匯出賣就滅亡了呢?戈爾巴喬夫8月24日宣佈辭去總書記職務,建議蘇聯共產黨自行解散。結果蘇共中央真開了一個會議,接受這個建議,自行解散。這個非常奇怪。如果是戈爾巴喬夫一個人的問題,可以開除他的黨籍,另選一個新的總書記,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黨中央都沒有人站出來要保護這個黨,說明這個黨出問題了。”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魯曉夫在打倒貝利亞、馬林科夫等政敵後,成為了蘇聯最高領導人。1956年2月14日,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克裡姆林宮召開,1355名蘇聯代表以及來自55個國家工人政黨使節和所有東歐共產主義國家領導人與會。25日黨代會結束時,代表們突然收到通知,參加了一次事先沒有計劃的祕密會議。在祕密報告《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中,赫魯曉夫情緒激動的大肆批評斯大林。其講話共持續了四個小時,報告的內容使代表們大為震驚,以至於“會場內一片寂靜,連針掉在地上的聲音都能聽見”。此後,赫魯曉夫全面修正斯大林的政策。雖然他修正了斯大林執政時期的許多錯誤,但是他不顧客觀實際,對斯大林時期的許多功績也進行全盤否定,造成了蘇聯及至國際共運內部的思想動盪和混亂。 赫魯曉夫下臺於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等人發起的政變。

    1991年12月25日莫斯科時間19時,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最後一次發表電視講話。隨後,克里姆林宮頂樓上飄揚了74年的蘇聯國旗艦緩緩落下,俄羅斯的白藍紅三色旗悄然升起,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超級大國就這樣無聲無息的消失了,一個陌生而又似曾相識的國家——新俄羅斯以及其他十多個一時叫不出名字的新獨立國家出現在世人面前。 這一天是聖誕節。西方感嘆:“天啊!我們太幸運了!”美國之音說,蘇聯解體是“反共產主義的人期盼了70年的聖誕禮物。”《華盛頓郵報》稱,戈爾巴喬夫試圖改革他們的制度,他擰鬆了螺絲釘,結果整個制度崩潰。

    1985年3月,戈爾巴喬夫出任蘇共中央總書記,他所面對的是一個動盪的世界和困難重重的國內環境。有人比喻此時的蘇聯猶如一艘滿載軍火的航船,船體鏽蝕,方向不明,運轉緩慢,在茫茫大海中瀕臨下沉。這就決定了戈爾巴喬夫受命之時,必需實行改革,以挽救這艘航船沉沒的命運。可是,這名“船長”很不稱職,缺乏一個大國領導人應有的膽略和能力。面對種種困難和壓力,他倉促應對,在領導改革中出現種種失誤,致使整個國家迷失方向。危急關頭,戈爾巴喬夫又只顧自己的得失,在複雜的政治較量中節節敗退,主動放棄陣地,提出改革要從根本上“改造整個社會主義大廈”,改革的含義已經不是自我完善而是根本變更現存制度。現在的戈爾巴喬夫在西方依舊受歡迎,但在俄羅斯卻遭到絕大多數人的唾棄。據他自己說,他到俄羅斯的城市,市領導都會以各種理由拒不見他,他回家鄉,鄰居們也都閉門不見。

    1991年“8.19事件”後,蘇共停止了活動,各種分裂勢力異常活躍。隨著各加盟共和國紛紛宣告獨立,蘇聯大廈搖搖欲墜。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等人開始籌劃,用一種新的體制代替蘇聯。經過一番的準備後,葉利欽和烏克蘭總統克利夫丘克決定前往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與白俄羅斯最高蘇維埃主席舒什凱維奇會晤。12月7日,三人經過一番討論,決定解體蘇聯,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即獨聯體。對於蘇聯資產的劃分,他們首先確立了“文明離婚”的大原則。他們認為,蘇聯就像是一個合住的大家庭,大家分家時不要摔器皿,也不要打架,儘量不破壞統一的資源。

    俄羅斯人對葉利欽的評價是複雜的。1998年,俄羅斯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索爾仁尼琴80大壽時,葉利欽給他帶來了俄羅斯最高國家獎章——聖安德列勳章。但索爾仁尼琴卻拒絕接受這一獎章。他表示“不能從一個將俄羅斯帶入當今災難最高權威那裡接受獎賞”他絲毫不留情面的指出,葉利欽砍倒了蘇聯的紅旗,搞跨了俄羅斯經濟。作為總統,他政績平平,執政時推動市場經濟和民主制,採取“休克療法”以令俄羅斯儘快走上資本主義,卻讓俄羅斯經濟瀕臨崩潰。不過,他對華態度友好。有人說,葉利欽對俄羅斯最大的貢獻就是推舉了一個卓越的接班人——普京!正是普京讓俄羅斯恢復了實力,改善了民生,並提高了俄羅斯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

  • 4 # 草民879

    鄧小平認為蘇聯滅亡的主要原因是:窮兵黷武,理論專政(理論專政一詞系鄧小平首創),罔顧民生。

    蘇聯與納粹德國於1939年8月23日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的“祕密附屬議定書”,標誌著蘇聯已經淪為社會帝國主義。入侵波蘭、蘇芬戰爭、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阿富汗戰爭皆為不義之戰。長達十年的阿富汗戰爭就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蘇聯為了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除了窮兵黷武之外,罔顧民生的不自量力的外援和熱衷於向世界輸出革命,徒耗國力,加速了蘇聯走向衰亡。

    蘇聯一直熱衷於輿論一律的理論專政,國民沒有言論自由、沒有新聞出版自由、 沒有免於恐懼的自由……理論專政下的選人用人機制是封建等級授職制,國民沒有選擇公僕的權利,沒有監督公僕的權利。理論專政下官本位社會製造的諸多不平等和理論專政下罔顧民生導致的長期物資匱乏,最終動搖了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支撐——以馬列主義為核心的精神支柱。

    歷史說,蘇聯不是亡於外患,而是亡於人心喪盡。換言之,亡於自己打倒自己。

  • 5 # 驕然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蘇聯確實無比強大,但他的強大也僅僅是強大的軍事上,在工業農業,百姓生活方面都不行,冷戰時期,前蘇聯為了和美國抗衡,拼命發展軍事,在軍費上的投資,接近國民生產總值的4%,而美國則不到2%,如此高昂的軍費開支,逐漸的拖垮了蘇聯的經濟。

    前蘇聯自從勃列日涅夫去世以後,在軍事上,已經逐漸被美國所超越,同時,在經濟上則越來越困難,工業農業發展都十分落後,老百姓的生活甚至都無法保障,國家的發展不平衡,重工業所佔的比重太大,輕工業匱乏,甚至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都很難保障,在這種情況下,前蘇聯的最後一位領導人戈爾巴喬夫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覺得要想讓國家向著良序的方向發展,就必須削減軍費開支,削減軍隊數量,把有限的國民收入用到國家建設上,於是他開始和美國談判,削減核武器,減少軍隊數量,戈爾巴喬夫的做法雖然是對的,但是在程式上卻犯了一個大錯誤,就是他急於求成,對美國讓步太多,比如說削減核彈頭數目。美國削減5000多,前蘇聯則削減1萬多,這種條約對前蘇聯來說是不公平的,但戈爾巴喬夫接受了,可以說,戈爾巴喬夫的這種心理,被當時的美國總統里根看透了,他正式抓住了戈爾巴喬夫的這個特點,在削減核武器方面佔了很大的便宜。

    隨後,蘇聯內部發生了動亂,原本大力支援戈爾巴喬夫的葉利欽,在解決了內亂之後,以強硬的政治手腕逼迫戈爾巴喬夫下臺,甚至連戈爾巴喬夫開會時的發言稿都是葉利欽給寫的,並且當場逼著戈爾巴喬夫照稿念,可以說最後戈爾巴喬夫敗給了葉利欽,同時也導致了前蘇聯的解體。

    為什麼葉利欽極力主張前蘇聯解體?原因很簡單,前蘇聯解體以後,葉利欽所佔有的俄羅斯依然是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它可以順理成章的擔任俄羅斯總統,而戈爾巴喬夫則不行,從這裡面我們不難看出,葉利欽的政治手腕還是很強硬的。

  • 6 # 光陰走馬

    蘇聯的歷史

    1922年12月30日,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成立。二戰後,蘇聯迅速崛起,其依靠紅色意識形態的影響力影響著全世界,同時,打造出來的社會主義陣營也威脅著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成立,標誌著兩極格局的形成,蘇聯與美國進入了冷戰對峙局面。而到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末,美蘇爭霸的格局演變為蘇攻美守。之後,美蘇格局反轉,美國變守為攻,蘇聯迅速走向沒落,直至1991年解體,蘇聯短短近70年的壽命也劃上了句點。

    蘇聯解體的原因

    一、內在原因:

    1.體制僵化

    2.領導失職

    3.民族問題

    蘇聯是在沙俄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以民族為特徵的邦聯制國家。因而,蘇聯民族問題由來已久。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雖然打碎了舊的國家機器,建立起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但是舊俄疆域上形成的多民族國家共同體及其民族問題卻歷史地遺留給了蘇聯。蘇聯黨和國家為解決民族問題作了不少努力,也曾取得一些成績,但由於歷史上傳襲下來的民族問題的嚴重性和民族關係的複雜性,加在處理民族問題的一系列理論和實踐上的失誤,使民族問題未能得到根本解決。蘇聯存在的69年中,其民族問題可謂頭緒紛繁、盤根錯結。

    4.政黨腐敗

    蘇聯各級幹部的特權現象早就存在,二次大戰後逐漸形成為特權階層,享有各種既得利益。到勃列日涅夫時期,更形成一個個“官僚氏族集團”,這些集團內部兒女聯姻,官官相護,貪汙瀆職,使執政黨與民眾之間隔閡越來越大,民心盡失。有一種觀點認為,搞垮蘇聯的不是反共分子,不是外國敵對勢力,就是這些官僚特權階層為維護和擴大其既得利益而造成的。

    二、外在問題

    1、美攻蘇守,美強蘇弱的格局

    雖然,蘇聯是唯一一個有能力與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但美蘇的實力懸殊還是較大。就拿1982年版的“蘇聯基本數字手冊”的一些資料來說,人口:蘇聯26450萬人,美國22260萬;國民總收入:蘇聯7054 億美元,美國:10528億美元,蘇聯是美國的67%;人均國民收入:蘇聯2667美元;美國4730美元,蘇聯是美國的56%,可以看出美蘇之間的實力差距。

    當然,形成美強蘇弱這種整體格局,除開美國太強大以外,最重要的是蘇聯自身的後勁不足。

    蘇聯地大物博,而且大部分未開發,或開發程度較低。戰後,蘇聯可以借科技來加大對北亞、中亞地區的開發力度和程度,資源的開採利於財富的大量積累,提升了國力。

    美國底盤遠遠沒有蘇聯大,而且工業化起步早,國土開發已到了一定程度,不能走蘇聯的路子。但美國國土質量原因高於蘇聯,而且可以憑藉高度的工業化質量和文明程度來獲得金融霸權和科技主導權取勝,再加上作為海上霸主,美國可以將利益觸手伸到全球絕大部分精華地區,從而推動全球化,挖掘自己主導的經濟鏈條 。

    可是,蘇聯雖大,但大部分國土開發潛力不佳,而且這種在一個封閉的內部環境中所產生的效益遠遠不及美國主導的全球化的精華地區,再加上美國變相獲取的資源和財富,蘇聯更是不能企及。

    3.第三次科技革命拉大了美蘇差距  

    20世紀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發展,它影響著人類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而蘇聯卻對這次革命有些習慣性的不適應。

    俄羅斯所在的東歐板塊,地緣環境惡劣,導致了俄羅斯文明的發展程度長期落後於世界主流文明體系。一旦文明出現跨越式進步時,就會使得俄羅斯在接受先進文明上有嚴重的滯後性。這在俄羅斯歷史發展上也屬於常態,如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集中爆發期所顯現出來的,19世紀中期沙俄的由盛轉衰,19世紀末20世紀初沙俄在帝國主義列強競爭中的頹勢,都是具體的體現。俄羅斯在先前的兩次工業革命都是憑藉地大,可開發區域多的特質,在工業革命成功普及後,加大利用,來實現反超的。

    第三次科技革命,本質上是一次基於後工業時代環境下的知識革命,在相當程度上依賴於人的知識創造,超越了有型的物質資源,這就讓蘇聯沒轍了。美國通過知識開發和利用,一系列脫離傳統工業製造範疇的高新技術和經濟模式應運而生,加快了創造財富和資源的迅速。而蘇聯,還是隻能守著傳統的工農業,和美國創造財富速度相比,猶如老牛拉慢車。

    同時,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力時步步推進,環環相扣,一個環節的進步就可能帶動整個文明的發展 ,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直至今天,整個社會依舊處在這種文明遞進式跳躍演進過程中。而面對這種遞進式跳躍,俄羅斯文明處在一直在追趕,但卻永遠趕不上尷尬中。而美國卻在這種跳躍中如魚得水,越來越強,最終蘇聯只有被耗死的份兒。

  • 7 # 趙凡丁201

    〇當年無比強大的蘇聯為什麼會崩潰?導致崩潰的因素固然很多,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本人認為,根本原因是作為社會主義前蘇聯的主體民族俄羅斯人缺乏文明自信丶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在西方國家的忽悠下,從最高領導人到廣大普通民眾,信仰坍塌,自己搞垮了自己。

    〇俄羅斯民族作為古斯拉夫族群的一個分支東斯拉夫人,崛起於1000多年前,與亞歐大陸諸多古老民族相比,文化積累不足,文明史較短。它是通過不斷向歐洲西部國家學習丶借鑑其他文明發展起來的。

    〇公元862年,北歐諾曼人留裡克,受東斯拉夫人邀請來到東歐平原,幫助解決東斯拉夫人的內亂。由親兵擁戴在諾夫哥羅德登上王公寶座,建立了俄羅斯歷史上以東斯拉夫人為主體的第1個國家_留裡克大公國。849年留裡克逝世,族親奧列格(諾曼人)繼承王公大位,征服了基輔(今烏克蘭首都),開啟了俄羅斯歷史上的基輔羅斯時代(882一1240年)。

    〇俄羅斯民族從基輔羅斯開始,獲得了他們的名字,斯拉夫人的原始文化+諾曼人的影響+東正教從拜占庭帝國的傳入,相互融合,形成了俄羅斯文化。基輔羅斯衰落後,東歐平原地域,形成了若干個小的俄羅斯城邦國家,向先進拜占庭帝國學習,弗拉基米爾大公統治時期,整個族群拋棄了原始信仰,皈依了東正教。“向西看”,渴望融入“西方世界”,始終影響著這個民族。

    〇13世紀,蒙古大軍入侵東歐平原。以莫斯科公國為首的俄羅斯諸公國,在其後240多年間臣服於蒙古建立的欽察汗國(金帳汗國),受盡了蒙古人的欺凌。蒙古草原遊牧民族強悍的丶向外擴張的戰鬥民族的傳統,深刻地影響了俄羅斯人的民族性格的最終形成。

    〇蒙古人委託莫斯科大公國向其他公國收取稅收及貢品,使莫斯科大公國逐漸坐大。它統一了周邊各斯拉夫小公國,伊凡3世時擊敗腐朽的欽察汗國。伊凡4世大公開始自稱沙皇(伊凡雷帝)。沙皇這一稱號,即取自伊凡4世極其嚮往丶崇拜古羅馬皇帝凱撒大帝。

    〇進入羅曼諾夫王朝時期的沙皇俄國全面向西方學習。莫斯科及俄羅斯城市規劃,教堂丶宮殿等建築全部聘用西方國家建築大師來設計、指導建設。皇室成員與西方國家王室聯姻。彼得大帝即位後,親自化裝去西方國家考察,歸國後決定建新首都聖彼得堡,大規模進經濟丶政治丶軍事改革,令俄羅斯國家快速崛起。在葉卡捷琳娜二世(德中國人)執政時期,積極介入歐洲事務,向西、東方擴張。但俄羅斯舊體制,特別是農奴制的制約,沙皇俄國的發展始終落後於西歐諸國。

    〇19世紀末期,俄羅斯的精英階層丶科技人才,為擺脫俄羅斯的落後狀態,紛紛向西方去“尋求真理”。俄羅斯的科技丶文學獲得巨大進步。馬克思主義為代表的社會主義思想亦傳入俄羅斯,獲得大批青年擁護者,為後來的“10月社會主義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和人才儲備。

    〇“10月革命勝利”後,以俄羅斯民族為主體建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前蘇聯),開始了新制度的探索,但在俄羅斯精英及人民內心深處依然有著揮之不去的“西方情結”。當蘇聯社會主義事業出現挫折和困難的時候,人們就會把眼睛轉向“西方”。特別是赫魯曉夫以蘇聯最高領導人身份發表“祕密報告”,全盤否定斯大林,揭露和誇大了社會主義的“陰暗面”,令蘇聯及共產主義形象在蘇聯及世界人民心中受到全面毀損。前蘇聯的高階領導人、底層人民,建設共產主義的信仰受到質疑,遭到不可挽回的衝擊和動搖,西方價值觀重新在俄羅斯得勢。

    〇勃列日涅夫逝世,戈爾巴喬夫掌握了大權,開啟了面向西方的改革。他改變了蘇聯的政府體制,自任蘇聯首位總統,解散了蘇聯共產黨。完全給西方洗腦的俄羅斯聯邦總統(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之1)葉利欽,逼迫戈爾巴喬夫交出最高權力,召開16個加盟共和國首腦會議,宣佈蘇聯解體(自我解體)。前蘇聯的政治生命至此終結。

    〇葉利欽意圖快速融入西方,採取西方經濟學者“休克療法”,實行資本私有化,短期內搞垮了這個世界第2大經濟體,結束了前蘇聯的經濟生命。俄羅斯民族陷入困頓之中,可西方並沒有伸出援助之手,也沒有將俄羅斯納入西方陣營,而是在歡慶西方的勝利。

    〇俄羅斯的國徽圖案是一隻2個頭分別朝向西方與東方的雙頭鷹。寓意俄羅斯是一個橫跨西丶東方的國家。然而這正是俄羅斯民族近1000年國家處境的象徵。俄羅斯人由於缺乏文明積澱,長期以來在內心深處嚮往、景仰西方。從民族的形成到建立最初的國家,從沙俄歷代沙皇到前蘇聯末代統治者,曾盡各種努力要融入西方世界。可是由於它的塊頭太大,野性十足,西方國家始終將其看作另類,戒備它,圍堵它,甚至戲弄它,演變它,不讓它進入西方陣營的圈子。即使到了普京時代,在普京執政的前期,也曾向美國為首的西方討好,希望得到西方國家的平等看待。可西方社會依舊“不待見”俄羅斯,繼續遏制、圍堵它。俄羅斯不得不在被圍、逼迫下扛起反西方的大旗。這正是缺乏文明自信、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的俄羅斯民族的悲哀。

    (圖1)人物排列:分別為留裡克大公、伊凡雷帝、彼得一世、葉卡捷琳娜二世。

  • 8 # 歷史評說

    一首義勇軍進行曲讓我們想起了中國,一首君之代讓我們想起了領國日本,而一首喀秋莎更是牽動了無數長輩們的心,那麼這首歌說的是誰呢,想必大家都是熟悉的,沒錯就是蘇聯。

    ▲蘇聯地圖

    忽視農民

    蘇聯,建立於20世紀初期,前期叫蘇俄,後來改名叫蘇聯,蘇聯前期由於列寧等英明的領導,在帝國主義的包圍下硬是生存了下來,並且好好的活到了二戰。列寧死後,斯大林繼承了他的位置,但是並沒有繼承列寧的精神和主張。

    ▲斯大林

    不過斯大林說過,一起為了戰爭嘛,這種口號不得不承認極其具有忽悠力,畢竟當時的農民不比現在,當時都還是普遍樸實的。也幸好蘇聯打贏了二戰,成功的保衛了莫斯科,這使得大家對他個人的崇拜達到了巔峰,更是認為他的政策全是對的,於是乎,大家都忘記了餓肚子的農民。

    ▲赫魯曉夫

    人的生命有限,再強的人也會死亡,在斯大林死後的蘇聯該何去何從成了一個讓上下人民都頭疼的事情,到底是跟著斯大林繼續走呢,還是改弦更張呢。這個時候,一個比較清楚的人站了出來,那就是赫魯曉夫。他公然否定斯大林,推翻了斯大林的多種措施,大力發展農業。看著似乎也挺對的,可是有誰傻到去靠近北極圈的西伯利亞種玉米,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不會這樣可是他偏偏這樣做了。大家對此都很茫然,只有他自己不覺,違背常識與脫離實際的人註定不會長久,果然他也垮臺了。

    ▲勃列日涅夫(左一)

    後面上臺的是勃列日涅夫,這個人可能是一個軍事狂,在全球各地與美國展開軍備競賽。也不知道是他運氣好還是天意,美國陷入越戰的泥潭使得自己在禁賽中處處落於下風,這個時候的蘇聯真的以為是實打實的戰勝了美國,便開始了為了石油資源而在中東大打出手,挑起中東各國紛爭。挑事者從來不能置身度外,於是蘇聯理所當然的也像美國那樣陷入了泥潭,只不過從越南換到了阿富汗。

    戈爾巴喬夫的蘇聯已經無可救藥,前輩們把能玩的技倆都已經玩完,就像諺語所說,一個人只是想取柴燒火取溫暖,卻失手把房子給燒著了,蘇聯就是這樣在他手中玩完的。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同樣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們要知道蘇聯為何而滅,應該吸取怎樣的教訓,第一,蘇聯長期片面發展重工業,忽視民生,人民生活數十年沒有進步反而倒退。第二,政治上面實行個人獨裁,幹部終身制,民主形同虛設。第三單一的計劃經濟體制使得經濟失去了活力,社會進步無從談起。第四大搞軍備競賽,在國際上面實施大國沙文主義。這麼多缺點與弊端長期不改變,正是蘇聯滅亡的主要原因阿。

  • 9 # 娛樂星發現

    蘇聯解體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但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鍵時期,蘇共自己締造的軍隊非但不履行自己的使命責任,反而在陣前反戈一擊,由此加速了蘇共的崩潰和國家瓦解。 蘇軍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局面,終極原因是以戈爾巴喬夫為首的改革派對軍隊的盲目改革、對軍隊的自我否定造成的。蘇聯的解體主要有 四個方面:

    一、20世紀80年代,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從削減軍費開始經濟體制改革,進而對軍隊使命任務和體制編制進行調整,主動放棄了對軍隊的領導。 在組織上,蘇共在軍隊削減了各級政治機關和約8萬名政治軍官,撤銷總政治部,並規定蘇共組織及其機構不得干預軍事指揮機關的工作。特別是《關於設立蘇聯總統和蘇聯憲法修改補充法》,從法律上剝奪了蘇共領導和指揮軍隊的最高權力。由此,蘇軍內部颳起了“退黨風”。在1991年“8·19”事件中,進入莫斯科的空降兵部隊、克格勃“阿爾法”行動小組拒絕執行上級命令,調轉槍口,支援“民主”和葉利欽。至此,蘇共完全失去了對軍隊的掌控。不到一週,蘇共即土崩瓦解,同年底蘇聯解體。

    二、戈爾巴喬夫及蘇共推行“改革與新思維”後,抽空了統一軍隊意志的政治思想基礎。“政治新思維”使蘇共失去了在軍隊意識形態領域上的主導權,導致軍隊中“非政治化”、“國家化”思潮氾濫。同時,蘇聯各種輿論媒體對國家政治制度的攻擊和對歷史的自我否定、自我醜化,從根本上動搖了廣大官兵的理想信念,在軍隊內部造成了深度的思想和組織分裂,使贊成改革與反對改革、積極參加與消極厭惡政治活動的軍官嚴重對立。駐東歐和蒙古數百萬軍人拋棄國家意志,在極短時間內撤軍回國。

    三、戈爾巴喬夫推行不切實際的軍事改革,破壞了軍隊的紀律和秩序,致使危急關頭軍隊形同一盤散沙。軍事改革沒有繼承蘇共治軍經驗,反而無視軍事改革的特殊性。蘇共及軍隊高層始終沒有就新的“國家軍事學說”及軍事改革方案達成一致意見。中高階軍官對“公開性、民主化”政治環境束手無策,沒有掌控與管理部隊的有效措施,導致軍隊組織渙散、紀律鬆散,並一發不可收拾。

    四、戈爾巴喬夫領導的蘇共所實行的“新干部政策”,改變了軍官隊伍的純潔性,致使危急關頭軍隊退縮倒戈。戈爾巴喬夫為推行“政治多元化”,首先取消了軍官晉升的政治審查制度,安排大批“新型軍隊領導人”,致使軍官隊伍對黨和國家的忠誠度、可靠性迅速下降。在決定國家命運的危亡時刻,蘇軍國防部和總參謀部許多軍官堅決支援緊急狀態委員會,但找不到忠實的部下執行命令。 以戈爾巴喬夫為首的改革派對軍隊的自我否定、自我繳械,喪失保衛政權的堅強後盾,使擁有近2000萬黨員和500萬軍隊的蘇共與國家一起走向解體。

  • 10 # 來思酒鋪

    1922年12月30日,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成立。二戰後,蘇聯迅速崛起,其依靠紅色意識形態的影響力影響著全世界,同時,打造出來的社會主義陣營也威脅著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成立,標誌著兩極格局的形成,蘇聯與美國進入了冷戰對峙局面。而到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末,美蘇爭霸的格局演變為蘇攻美守。之後,美蘇格局反轉,美國變守為攻,蘇聯迅速走向沒落,直至1991年解體,蘇聯短短近70年的壽命也劃上了句點。 導致蘇聯盛極而衰的原因很多,如體制僵化、政治腐敗,經濟結構失衡、戰爭消耗、石油財政破產等。那麼,還有那些重要原因呢?雲石君將從以下三方面做具體分析。 第一、美攻蘇守,美強蘇弱的格局。 雖然,蘇聯是唯一一個有能力與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但美蘇的實力懸殊還是較大。就拿1982年版的“蘇聯基本數字手冊”的一些資料來說,人口:蘇聯26450萬人,美國22260萬;國民總收入:蘇聯7054 億美元,美國:10528億美元,蘇聯是美國的67%;人均國民收入:蘇聯2667美元;美國4730美元,蘇聯是美國的56%,可以看出美蘇之間的實力差距。 冷戰早中期,蘇聯還可以靠紅色意識形態強勢滲透西方世界來取得與美國爭霸的些許優勢。不過,到了70年代末,國際共運也迅速走下坡路,蘇聯的優勢越來越小,到最後被美國強勢壓倒。 當然,形成美強蘇弱這種整體格局,除開美國太強大以外,最重要的是蘇聯自身的後勁不足。 二戰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蘇聯也一度使美國被動防守,不過,蘇聯卻沒能將這種戰略格局維持很久。那麼,蘇聯為什麼後勁嚴重不足呢? 第二、美蘇兩國不同的擴充國家實力的方式,為他們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蘇聯地大物博,而且大部分未開發,或開發程度較低。戰後,蘇聯可以借科技來加大對北亞、中亞地區的開發力度和程度,資源的開採利於財富的大量積累,提升了國力。 美國底盤遠遠沒有蘇聯大,而且工業化起步早,國土開發已到了一定程度,不能走蘇聯的路子。但美國國土質量原因高於蘇聯,而且可以憑藉高度的工業化質量和文明程度來獲得金融霸權和科技主導權取勝,再加上作為海上霸主,美國可以將利益觸手伸到全球絕大部分精華地區,從而推動全球化,挖掘自己主導的經濟鏈條 。 當然,美國在搞全球化的同時,獲利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其它經濟鏈條中利益相關方,這也就是說,美國在這個過程中並不能一口吞掉所有的好處,而蘇聯的國土開發卻可以將財富都聚攏在自己手中。 可是,蘇聯雖大,但大部分國土開發潛力不佳,而且這種在一個封閉的內部環境中所產生的效益遠遠不及美國主導的全球化的精華地區,再加上美國變相獲取的資源和財富,蘇聯更是不能企及。 蘇聯這樣的典型大陸文明國家決定了其沒有與美國在海上爭霸的地緣條件,而陸上的影響力拓展,又受到強烈的地緣和政治因素限制。這就如同地主和商人,地主沒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也就沒了活路,而商人離開了自己的土地,還可以走天下生財路。經濟觸角的限制,決定了蘇聯經濟影響力橫向拓展能力不及美國。 這也就是為什麼六七十年代,處於蘇攻美守的格局,那是因蘇聯的國土開發有了成效,國力提升,而在石油危機下,蘇聯靠石油得到的財富也大大增加,這些都縮短了美蘇差距。不過,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國際共運勢頭走低,美國鞏固了傳統勢力範圍,同時也取得了在第三世界的絕對優勢。隨著經濟全球化在亞非拉地區的延伸,美國獲利巨大,國力增長迅速。反觀蘇聯,因經濟橫向拓展能力的限制,早已被美國甩在了身後。 第三、從經濟的縱向發展角度來看,第三次科技革命拉大了美蘇差距。 20世紀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發展,它影響著人類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而蘇聯卻對這次革命有些習慣性的不適應。 俄羅斯所在的東歐板塊,地緣環境惡劣,導致了俄羅斯文明的發展程度長期落後於世界主流文明體系。一旦文明出現跨越式進步時,就會使得俄羅斯在接受先進文明上有嚴重的滯後性。這在俄羅斯歷史發展上也屬於常態,如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集中爆發期所顯現出來的,19世紀中期沙俄的由盛轉衰,19世紀末20世紀初沙俄在帝國主義列強競爭中的頹勢,都是具體的體現。俄羅斯在先前的兩次工業革命都是憑藉地大,可開發區域多的特質,在工業革命成功普及後,加大利用,來實現反超的。 不過,第三次科技革命卻使得蘇聯不能再套用以前的方式來應對。 這是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本質上是一次基於後工業時代環境下的知識革命,在相當程度上依賴於人的知識創造,超越了有型的物質資源,這就讓蘇聯沒轍了。美國通過知識開發和利用,一系列脫離傳統工業製造範疇的高新技術和經濟模式應運而生,加快了創造財富和資源的迅速。而蘇聯,還是隻能守著傳統的工農業,和美國創造財富速度相比,猶如老牛拉慢車。 同時,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力時步步推進,環環相扣,一個環節的進步就可能帶動整個文明的發展 ,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直至今天,整個社會依舊處在這種文明遞進式跳躍演進過程中。而面對這種遞進式跳躍,俄羅斯文明處在一直在追趕,但卻永遠趕不上尷尬中。而美國卻在這種跳躍中如魚得水,越來越強,最終蘇聯只有被耗死的份兒。 蘇聯的衰敗與國家地緣環境和社會大環境分不開,不過,蘇聯落後的經濟結構即:計劃經濟,公有制經濟結構,也阻礙了蘇聯在面對第三次科技革命衝擊時的經濟轉型。時過境遷,這個早期對蘇聯經濟有著非同凡響作用的經濟體制,卻成為了累贅包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漫威最菜的超級英雄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