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學術圈也常有爭一作,互相新增參考文獻來提高引用因子的現象。在學術圈靠實力還是靠人際交往,各種手段?
5
回覆列表
  • 1 # 高校人才真經

    個人在高校工作多年,因為每天接觸高校教師,所以對學術圈裡的一些事也略有耳聞。

    眾所周知,當前困擾高等教育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學術評價的問題,就是很多人詬病的數論文,數專案。但是,這個問題產生的主要背景是學術行政化,即行政指揮學術。而在學術圈內部,實際上是不存在這個問題的。一個人學術好不好,給兩篇代表作,讓同行專家看看,很容易就能評價出好壞。如果說一個專家帶有感情色彩,評價會有偏頗,那3~5名專家同時評基本就可以避免了。所以說,在學術圈混,實力是第一位的。靠坑蒙拐騙只能在小範圍、短時間有效,混不長久的。

    但是,學術圈裡也存在爭鬥。這種爭鬥不光中國有,全世界都存在。主要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純學術的爭鬥。同一個科學問題不同的人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觀點,這一點從古至今都如此。若干年後,我們可能會發現其中一方是對的,而另一方是錯的,但在當時,兩種觀點會爭論不休。如果其中一方佔了上風,獲得了更多的資源,那另一方必將受到打壓,因為這關係到學術存亡的,有你沒我。這個時候,對於學術圈裡的人來說,想要發展得更好,就要站好隊,要靠一些“情商”。當然,同時可能也要放棄自己的學術堅持。

    也許有人說科學家應該堅持真理,但請想一想,在真理尚不明朗的時候,大部分人並沒有絕對的信心相信自己是對的,而堅持,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90年代,我們學校就有兩位專家,因學術觀點不一致而鬧得水火不容,後來,其中一位評上了院士,從此之後,他這一脈就風生水起,而另一脈則人丁凋落。如果你是一位剛進學術大門的青年學者,你會選擇跟誰呢?

    第二種是利益的爭奪。簡單來說就是學術資源的爭奪,爭職稱、爭導師資格、爭專案、爭獎勵、爭人才帽子。這也是關係到一個人學術存亡的事。一個人有專案,才有可能帶團隊出成果,才有可能評獎,進而評人才稱號。在爭奪這些資源的時候,自身實力只是入門鑰匙,而學術知名度和業內認可度則更為重要。必須要宣告,這也不是中國學術圈的特有,全世界都是如此。

    怎麼提高學術知名度和業內認可度,這裡就非常需要“學術情商”。在評審投票時,專家肯定更傾向於投一個認識的人,所以,多創造讓別人瞭解你的機會。一是要多參加學術會議,甚至要找機會組織學術會議。二是要多來往多交流,比如專案合作,訪學,甚至專門拜訪。據很多留學回華人才講,歐美的大牛們則非常注重這方面,很多人都有訪學、兼職的經歷。

    關於學術圈的問題,當然還有一些烏煙瘴氣、不太好放在臺面講的潛規則,比如說題主說的互引。但僅從正常情況來說,在學術圈裡混,實力是基礎,而情商則可以讓人如虎添翼,走得更順更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韓劇《請回答1988》是很適合親子觀看的電視劇,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