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觀風看世界

    從歷史上看,古代戰爭的行為大概有以下發展階段:

    1、蠻荒時期:

    主要是指商及以前,這個時期的人們比較矇昧,打仗有很強的部落色彩,大概就是一個部落打一個部落那種狀態,具體的戰爭行為就是互毆,也沒什麼規則要講,打仗的主要原因是要搶地、搶吃的、搶人口(這一點很關鍵,在那個時候哪個部落人多說明哪個部落很強悍……)

    2、禮樂時期 :

    西周和春秋時期打仗很有意思,大家都知道周是一個很重視禮樂文化的朝代,所以在打仗這件事兒上基本都很有紳士範兒,比方說春秋時候A諸侯國要打B諸侯國,這時候A諸侯國會先寫一封檄文之類的公開信,說B國在XXX方面違背了周天子的旨意,所以自己要以周天子的名義消滅你云云,然後會告訴B諸侯國某年某月某日在某某某地方打仗,大家不見不散。B諸侯國也很聽話,到那一天兩軍相見,大家先排兵佈陣準備好,然後敲鼓,兩方開打,點到為止,分出勝負以後各回各家各找各媽(當然不是一方把另一方消滅完,只要一方鳴金撤退另一方一般也不會追擊的),如果再好點可能還會搞搞俘虜交換儀式之類的,如果在戰場上有哪一方搞小動作搞出一些偷襲啊之類的事兒,會被其他諸侯國恥笑的。

    3、戰爭時期 :

    有人說春秋時期的打仗很大程度是兩個諸侯國國王之間的娛樂活動(汗),就跟後來的下象棋的感覺差不多,但是在進入戰國之後,打仗就變成真正的戰爭了。這個時期兵法萌發,各種策士大行其道,戰爭也變得詭譎多變,各種計策(還記得孫臏的“三十六計”不?)運用趨於嫻熟,同時在戰國時期,各種坑殺俘虜的行為是很嚴重的,動不動就坑幾千幾萬人,大大消滅戰爭對手的有生力量。

    至於春秋之後嘛,古代戰爭的基本形式也就定型了,基本的形式就是:

    戰前相關準備工作,收集糧草,製造武器,招兵買馬,訓練軍隊;

    出征之前寫寫檄文,落得個“出師有名”的好名聲 ;

    將領領命出征(有時候是皇帝御駕親征)投入戰場;

    謀臣策士出謀劃策,制定計策和兵法 ;

    在戰場上排兵佈陣(排兵佈陣不是把人往那一堆就完事了,要有相應的陣型,區分主攻、副攻、佯攻、後衛的作用,一般來說就叫前軍、中軍、後軍,具體又分為不同的陣型);

    然後就開打了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8款本田奧德賽哪款價效比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