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bmkjtfxryihf

    孟子在探討“人性”之本時雖然都將其看作一種先驗的東西,都尋求人心中固有的良知,追求人的獨立意志和理想人格,但在這些相似探求的背後卻掩藏著是他們最基本的差異。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是先天規定的,但概括起來無非是兩個層次,一是從人的行為本能看,孟子提出了“四端自發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乃是人生來就具有的,是潛藏在人心中的善;二是從邏輯上看,孟子認為:“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聖人與我同類者。”人,即使是聖人也是同類的,心性都是相似的,所以人性本善是普遍的。不管是自然本能說(四端自發說)還是類比說,孟子的論證都缺乏嚴密的邏輯性和道理的必然性,因為他只是一味地從經驗層次來說明人心本善的先天規定性,由於人的生活經驗中有種種善的現象,所以人性是善的,這完全是一種由果溯因法。以自然現象的因果律來類比人已經大可置疑,更何況要確立兩類事物的因果關係,都必須有條件的限制和某種普遍定律作為依據,比如“無風不起浪”就是以物理定律作為基礎的。要不然要斷言屬於原因的那種東西存在,就必須對它作獨立的證明,而不能只列舉一些想當然的現象,說這些現象就是原因的結果,這顯然是一種樸素的認識方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磁場到底有沒有質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