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對於很多醫生進入各個APP、網站、公眾號等自媒體平臺大肆宣傳醫學科普持懷疑態度,並且產生各種質疑的聲音。但是,有心人總會發現,這些似是而非的醫學文字對於自己和家庭產生了極大幫助和影響。醫學科普,應該達到一個什麼樣程度和目的呢?
回覆列表
-
1 # 杏花島
-
2 # 談科論普
培根曾說,知識就是力量,同時這句話的後半句幾乎很少有人提及,那就是這種力量“不僅取決於其本身價值的大小,更取決於它是否被傳播以及傳播的廣度和深度。”這就說明了科普的作用。
至於醫學科普或者說普及醫學基礎知識的目的就是讓人們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從而達到身心健康,這樣不僅有利於個人的生活質量,也有利於降低國家和政府的醫療成本,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
當然,我們提出了健康中國戰略,這也給醫學科普帶來了很大的機遇和挑戰,機遇在於醫學科普可以融入到這個戰略中,從而能更好地發揮作用,挑戰在於很多人還不知道還如何做好醫學科普。
公眾對於醫學的訴求正在從“已病才就醫”到“未病先預防”轉變。根據《中國網民科普需求搜尋行為報告》顯示,2011年到2015年第一季度,健康與醫療是各年齡段最關注主題,科普搜尋指數由日均251萬增長到700萬。健康與醫療已成為最受關注的科普主題,網際網路成為常見疾病的問詢平臺。據統計,2015年第一季度,關於健康與醫療的科普主題搜尋佔到全部搜尋需求的57% 。這說明公眾對於醫學科普有這旺盛的需求。
有訊息顯示,“人民群眾對自己的健康越來越關注,可是健康科普資訊,特別是優質的健康科普資訊顯得供給嚴重不足。” 同時國外相關資料顯示,對健康科普如果投入一塊錢,能得到七八塊錢的回報。這就是醫學科普的好處。
《黃帝內經》中曾提到,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假如我們對這個說法稍作引申的話,那科普不就是在治未病嗎?
在社會上全面普及醫學知識和培養技術高超的醫生,都是同等重要的。一般來講,病人往往把治癒疾病的希望全都寄託在醫生身上,而事實上,只有患者本身才是戰勝疾病的決定性因素,比如性格樂觀向上的癌症患者的生存率遠遠比性格孤僻偏激的人更高。一個懂得基本醫學常識、瞭解疾病發生髮展機制和醫學發展概況的人,對於所選擇的醫生水平有一定的辨別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找到治療自己疾病的良醫,也只有這樣,醫患雙方才能充分相信對方,更有利於疾病的治療
每個人都需要了解,醫生並不能把每一種病都治好。
單單是感冒這種最常見的疾病,都不可能談的上完全治好,對於這一點,醫生本身都有這種覺悟,更何況是患者。因此,面對重大疾病,每個人都不應該盲目樂觀,把希望全都寄託在現代醫學的高速發展上。俗話說的好,希望越大,面對的失望也就越大,從人情上來講,這可能是很多醫療糾紛的因果報應。瞭解一些基本的醫學知識,對於人們面對疾病時,有一個理性的判斷準則,做好相應的對策,是極為有利的。
瞭解最基礎的醫學知識不是醫生或者醫學生的專利,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事情,逃避是逃不掉的。現在這個社會,環境汙染相當嚴重、人們的生活又不加節制、工作壓力和生存壓力非常巨大,沒有人敢保證自己一輩子都沒有小病小災,讓醫生扮演的角色只是減少或者消除疾病的痛苦而已,並沒有起死回生的本身。因此,瞭解簡單實用並且很基礎的醫學知識,提前將一些易感因素扼殺在搖籃裡,對於預防疾病是非常必要的。
本期答主:王澤 執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