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京不冷東京熱

    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抓住了資本全球轉移、經濟發展的契機,一個是這些國家充其量是小規模經濟體。

    日本在戰後,一度成為一片廢墟。1945年之後的5、6年來裡,東京的街頭依然可以隨處可見殘垣斷壁,以及因為侵略戰爭而缺胳膊少腿的失業軍人。飢餓、貧困、人民營養不良,這就是當時日本的寫照。

    然而,北韓戰爭爆發後,日本迅速成為反抗東方的前沿陣地,來自美國的戰爭特需,一下子讓日本既有的重工業基礎緊急開動。要知道經濟成長,一是要投資,二是要消費,才能產生正向迴圈。然而,當時窮苦的日本國內,哪能有什麼消費,全得靠美國。

    有一組研究資料表明,日本的戰爭特需,1955年之前將近有23.8億美元,1955年增長到了35.3億美元。日本外匯儲備餘額從1950年底的2.86億美元,增長到了1952年底的11.8億美元,增長了4倍。

    1950年日本只有18.2%的出口面向北韓戰爭市場,而到了1953年則上升至了63.5%。

    可見,北韓戰爭對日本的拉動有多大。這之後,積累了本錢的日本,開始發展重工業,研發技術(一開始是模仿抄襲美國),後來發展出鋼鐵、汽車、家用電器等支柱行業,教育、社會、人文飛速發展,成就了今天的日本。

    南韓也是,財閥經濟是南韓的政經特色。國家用一部分資源養育壯大了部分財閥,用他們為南韓產品創造出口外匯,拉動國家經濟升級,但留下了諸多後遺症。新加坡就更不用說了,傳統上就是一個貿易轉港出口基地,現在則轉變為一個靠知識、金融、旅遊生存的國家。

    這些國家為什麼能短短就發達呢,這是因為他們都是人口小國。日本1.2億,南韓5000萬,新加坡就更不用講了,幾百萬。

    小型經濟體的發達並不是一件難事,但我們中國就不同了。我們要做的是13億人口的復興,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之事。13億人口的復興,當然要實現13億倍的努力。我們應該對自己抱持希望。

  • 2 # 流星聊扶桑

    還是要說,這和二戰以後的“站隊”有關係,在冷戰開始前後,當時的世界大體上分為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兩大陣營。如果說一句事後諸葛亮的話,相對而言,資本主義陣營擁有的市場資源要比社會主義陣營多得多,比如組成戰後世界經濟秩序的世界銀行、關貿總協定等都是西方國家制定的,在制度上佔得了先機。

    同時,在冷戰中,美國基本上可以確保在世界關鍵地區的優勢地位,並且可以為自己的盟國提供安全。而世界越是穩定,基本上市場和貿易就越有可能發展,換而言之,財富就會越有可能流向西方。事實也可以看出,美國“培養”出的市場最後為西方陣營的整體繁榮提供了保證。所以,這三個國家多少都沾了這方面的光。其次,還是這三個國家自己努力的結果。這三個國家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充分了自由貿易制度,努力開拓海外市場。日本是先驅,先後打開了美國市場和東南亞市場,同時,透過戰爭賠償和對外經濟援助等方式“扶植了”東亞、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其中南韓和新加坡受益最多。南韓主要產業的運作方式、經營文化和產業發展的方向、政府參與等模式都和日本極為相像。

    而新加坡則充分利用了港口城市的優勢,在轉口貿易等方面成績斐然。如果還要說的話,三個國家都多多少少實行了威權主義,國內政治中權威明顯(相對而言,日本的民主制度是最接近於西方陣營的,卻也有很大的不同),卻少有急劇動盪和人為的折騰,國內政治相對穩定。至少在某個階段內,這也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年女性如何面對衰老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