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畫中人
-
2 # 謀略殘卷
章邯,秦末名將,驍勇善戰,屢立戰功。秦王朝垂危之際,憑藉此人勇略,得以一時保全,甚至陳勝吳廣武裝力量幾乎完全毀滅他手,聲名大燥。奈何孩童二世不聞政務,權奸趙高排擠賢良,迫於內外壓力,章邯投降了項羽。沒曾想項羽殘暴不仁,入駐咸陽後的行為簡直駭人聽聞:坑殺20萬降兵,火燒王宮,殘害子嬰,舉國震驚。章邯同手下兩員大將一起封王,屬地原秦地,一分為三分別差一人鎮守。
為何章邯降楚未降漢?故事本身就有答案。
1.司馬欣、董翳不同意
這兩個人原來只是二把手,現在分別獲得了與章邯同樣的封王,榮華富貴面前,他二人自然不願冒險,萬一失敗就會徹底完了,得到的也會失去,甚至還有全家性命。項羽當初把秦一分為三,主要就是讓他們三個人相互牽制,原來鐵板一塊,現在相互監視,再難以同心協力,一旦投降劉邦其他兩股勢力就會趁機吞併他的地盤。如此環境下,章邯決不能輕舉妄動,項羽達到了。
2.三秦老百姓恨透咯他
人們誤認為他是背叛者,更為嚴重的是說他是項羽的幫凶,項羽的殘暴行為都有他的份,項羽不受三秦百姓擁戴,他更不會,他在老百姓的眼裡是“漢奸”。
3.兄弟們對他有意見
20萬軍隊坐以待斃,章邯的投降,害得自家兄弟死了那麼多,再次做一次投降,人們很懷疑會不會再遭毒手。一次投降是無奈,再次投降就會被懷疑是貪生怕死、不顧手下人的死活。或許直接釀成兵變。
4.項羽勢力遠遠大於劉邦
5.劉邦只是個亭長,他是王,不配
有此5點,他只能依附項羽。
投降劉邦就是滅亡
效命項羽或許能活。
-
3 # 史裡淘聲
這是章邯的眼光問題!他認為項羽是一代所向無敵的戰將,又是貴族出身。反觀劉邦,幾乎沒有能夠比得上項羽的,章邯又怎麼會去跟隨一個不務正業的無賴呢?章邯被迫投降項羽。
章邯是秦朝著名大將,秦始皇為了拉攏他,就把晨曦公主嫁給了他。但秦始皇死後,章邯不滿趙高的權傾朝野,他因此被趙高和胡亥派去監管修建秦始皇陵。
農民起義爆發後,章邯臨危受命給20萬囚徒派發武器,並在短時間內把他們培訓成了一支軍隊。當時的秦朝軍功律法規定,士兵可以在行軍打仗中建立軍功,從而免去死刑,甚至成為貴族。
章邯斷定將來自己回到咸陽,也會被趙高害死。當聞知秦二世被趙高害死後,無望的章邯率領20萬皇陵軍在得到項羽保證善待秦軍的情況下,而且當時項羽的軍隊最為強盛,於是選擇投降了他,並被封了墉王。
但是由於糧草短缺,項羽在范增的計謀下坑殺了章邯的20萬降兵。章邯痛心疾首,責怪自己無能。
被坑了的章邯為何還要跟隨項羽而不投靠劉邦?章邯從小受法家思想影響,知道一生不能擇二主。而投降項羽確實是被逼無奈。想當初,鉅鹿之戰時,項羽只用了幾萬人部隊就擊潰了章邯的20萬軍隊,所以章邯英雄惜英雄,認為項羽具有很高的雄才謀略,將來定會像秦始皇一樣一統天下;再說項羽又是楚國的將門之後。
-
4 # 帝國烽火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章邯降楚不降漢,並不是對項羽忠心,而是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
秦朝末年,農民起義如雨後春筍,秦朝唯一可以依靠人軍事將領就是章邯,在面對張楚的進攻時,章邯利用死囚組織軍隊,打敗吳廣起義軍,之後章邯又破鄧說、敗伍徐、斬蔡賜、降宋留,迫陳勝遁走至城父,最終打敗陳勝,滅亡張楚政權。
後來章邯連續攻魏、攻齊,還打敗了楚軍,殺死了項梁,一時間可謂天下無敵手。然而在圍攻趙軍的時候,鉅鹿之戰章邯遇到此生的宿敵——項羽。項梁去世後,項羽一度失權,但是項羽最終斬殺了宋義,重新控制軍隊,這才有了後來的鉅鹿之戰。
章邯投降項羽,如期說是軍事上的失敗,不如說是感到了政治危機,根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
“章邯軍棘原,項羽軍漳南,相持未戰。秦軍數卻,二世使人讓章邯。章邯恐,使長史欣請事。”
也就是說章邯在與項羽對峙的過程中,並沒有主動進攻,並因此受到了秦二世的責備,這件事讓章邯感覺都一絲不安,為了更好的向秦二世說明情況,他派遣司馬欣去解釋,結果司馬欣到了咸陽,三天時間都不被趙高接見。司馬欣從“不接見”這件事就解讀出,章邯已經不受信任,自己都可能受到性命之憂。後來的事實證明司馬欣猜測完全正確,而趙高萬萬沒有想到,他的這一舉措最終造成了秦國的覆滅。
司馬欣回到章邯軍帳中就對章邯講述了他在咸陽遇到的事情,他還向章邯進言說:‘“趙高用事於中,下無可為者。今戰能勝,高必疾妒吾功;戰不能勝,不免於死。願將軍孰計之。”,恰好這是趙軍陳餘也勸誡章邯投降,章邯也猶豫了。
章邯就是在內有政敵威脅,外有強敵難破的情況下,選擇投降了項羽。後世評價章邯此舉認為“章邯之降,由趙高用事,不信任軍將,一則恐誅,二則楚兵既盛,王離見虜,遂以兵降耳。”所以說章邯投降楚軍情有可原。
讓章邯沒有想到的是,項羽不仁,盡然用計坑殺了秦軍20萬將士,當章邯得知這一訊息的時候,他應該是內疚和痛苦。
滅秦戰爭結束後,章邯又被封為雍王,位置在秦地,也不知道項羽是否是有意為之,此舉明顯有羞辱章邯的意味,因為章邯雖然沒有親手殺死秦軍,但是秦軍的20萬人被殺,章邯有推脫不了的干係,秦中國人民都非常憎恨章邯。將章邯分封在秦地,只會讓章邯每天遭受羞辱。
章邯在擔任雍王的這段時間應該是非常羞愧和悔恨,這也影響了他後來的諸多行動。公元前206年,劉邦出川,從攻陳倉,章邯兵敗,被圍困雍王於廢丘。後來漢軍用計水淹城池而城破,章邯遂拔劍自刎。
此戰最後章邯沒有選擇投降劉邦,而是選擇自刎,這不是因為他對項羽感激,相反他在項羽坑殺20萬秦軍之後,內心應該就非常憎惡項羽,所以他的自刎不是忠心項羽,而是為了避免再次受辱。自殺對她而言,也是一種解脫。
-
5 # 談古論史xiaodong
章邯作為秦末時期的秦王朝最後的名將,他從釋放驪山囚徒開始,組建了又一個軍事集團,三敗函谷關外周文,又破齊楚聯軍,再大敗楚國主帥項梁,殺害於定陶。憑藉虎狼之師和其戰略戰術一舉而消滅不少的起義軍和六國舊貴族勢力。在軍事上章邯取得的戰績可謂是可圈可點,可是在政治上章邯卻被趙高所掣踵,無論是司馬欣還是董翳都是朝廷派來監視他的,章邯很明白自己在這場戰役中扮演的角色,別看表面風光,實際上也是有苦說不出啊。
話說鉅鹿大戰前夕,章邯軍節節勝利,而且加上長城軍隊的南下,40萬大軍,黑色旋風令人聞風喪膽,再現秦國軍事之強盛,如果不是因為鉅鹿大戰跑出一個項羽,結果還真是未可知啊。
項羽在打敗王離軍團之後,氣勢如虹,而章邯在面對朝廷的迫害和此時所處的局勢面前,果斷的選擇了投降了項羽,而項羽也封其為雍王,為了防止秦軍入關中之後復叛,20萬投降的秦軍最終被坑殺於新安。
話說20萬秦軍被坑殺,作為秦軍主帥,這種大仇,章邯怎麼還會誓死對項羽追隨,卻不投降於劉邦呢?我認為有這麼一些原因。
-
6 # 水一白聊歷史
與其說章邯死心塌地追隨項羽,不如說章邯已無顏面再降一次了
章邯手握二十餘萬大軍,為什麼會投降項羽?是被打服了麼?顯然不是。
鉅鹿之戰前,章邯的軍隊號稱是二十餘萬;鉅鹿之戰後,章邯的軍隊還是二十餘萬。
很明顯,在鉅鹿之戰中,章邯並沒有跟項羽硬碰硬,被項羽吃掉的是秦軍的精銳軍,即王離從北方帶回來的。自打蒙恬死後,王離就成為北抗匈奴主力軍的負責人,此番回到中原本也是打算大展拳腳的,他和章邯兩人已經掐住了趙國的脈膊,打算一舉拿下老對手趙國,結果卻被愣頭青項羽,一番神操作給滅了。
此時的章邯雖感意外,但是倒也不至於自亂陣腳章邯算得上是秦帝國最後一位名將了,自打擊敗陳勝手下的大元帥周文以後,章邯一路擊敗各種起義軍,連最強大的項梁都被章邯的部隊給殺了。說實話,章邯有驕傲的資本,不過這個人行事倒是頗為謹慎,他原本的官銜是少府,管的是驪山陵墓工程專案,喜歡從大局著想,不喜歡爭一時之短長。
所以,受挫於項梁後,他回師濮陽,準備充分後,再出擊定陶城外的項梁軍,一舉成功。這回,鉅鹿之戰,王離被滅,章邯也是連忙將軍隊駐紮在河對面,跟項羽對峙,而並沒有主動出擊。他不想打無把握之仗,可是這一耗,就是近八個月,他章邯不急,家裡面的趙高、胡亥急了。
唯結果論的話,我們肯定會覺得這二位是純愣子。但是設身處地想一下,如果我們處在他們的位置,前線章邯手握著秦帝國最後的軍隊,對面是秦帝國最強大的對手,假如二人聯手,他們除了等死,還能幹啥?所以,他倆慌了,人一慌就容易做錯事,幾封詔書全是罵章邯的,一下子把章邯罵傻了:對面的敵人如此強大,自己老闆還不挺自己,我還玩個什麼勁兒呢。
就這麼一個內憂外患的情況下,章邯的手下、項梁昔日的老熟人司馬欣,從中斡旋,章邯率軍投降了。
能降項羽,為啥不能降劉邦?章邯這個人本來就不是那種兩面三刀的人,他可不會看局勢風向,來決定誰給他當老闆。相反,他就是那種老闆最喜歡的打工仔,只要不是逼到一定份兒上,絕對不帶跳槽的。
秦二世這個老闆把他章邯逼反了,但是項羽這個新老闆對他還是不錯的,不但讓他當王,守著自己的老家、關中之地,還給他分配了不少兵指揮,這就是從權到錢的全方位扶持,這份重視程度,章邯是要感恩的。
此外,劉邦的軍隊把章邯堵城裡的時候,項羽既沒像秦二世似的,各種罵,也沒閒著,那邊跟劉邦打得也是熱火朝天。章邯從個人原則上,還是沒辦法說服自己背叛這樣的老闆的。
還有一個問題,那個年代,城池被攻破,或者主動投降,被屠城的真不少,劉邦也是曾經有過屠城記錄的,章邯也不敢輕易拿自己和滿城的老百姓的生命做賭注。從章邯堅持一年的記錄來看,當時滿城的老百姓也絕大部分是支援章邯的,要不然也不可能堅持那麼久。可見,這也是一個符合老百姓意願的決定。
換句話說,章邯之所以投降項羽,不降劉邦,絕不單單是因為這兩個人本身,而更主要的是由章邯當時所處的環境決定的。
-
7 # 歷史時燒錄
章邯是秦漢時期最無奈的一個將領,除了擁有四十萬大軍外,他一無所有。這就造成了章邯是一個紙老虎,外強中乾,心裡的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有供給的四十萬大軍厲害,但是缺乏供給的四十萬大軍,就是一個隨時可能爆炸的火藥桶。
秦朝末期,朝廷內部展開了激烈的權利鬥爭,先是趙高殺死秦二世,後是子嬰殺趙高。秦朝內部自顧不暇,根本無心於其他,所以,章邯的大軍便沒有了補給線。
將士們沒有了軍餉,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雖然章邯憑藉著自己的威望,還能鎮的住士兵,但是要加個前提,“暫時的”。所以,若長久如此,士兵發生譁變只是時間的問題罷了。
因此,此時的四十萬大軍,不僅不是章邯的財富,反而是隨時可能讓章邯死無葬身之地的火藥桶。
內憂外患除了這些,還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章邯,那就是趙高對自己的不信任。
其實,原因很簡單,趙高指鹿為馬,禍亂朝綱,不知有多少人要殺之而後快,只是礙於趙高把握大權,下不了手罷了。
對此,趙高自然也是知道的。所以,趙高不允許有人,有威脅到自己的力量。顯然,章邯就擁有這個力量。
因此,趙高自然要想方設法的除掉章邯。所以,對於章邯來說,自己的處境是十分危險的,他既有外患,又有內憂,他孤立無援。
章邯的崩潰如果,一切順利還好。章邯完全可以,憑藉手中的軍隊,割據一方,甚至圖謀大業,也不是不可能。
可是,章邯遇到了項羽,一個“破釜沉舟”,一個九戰九捷,不可戰勝的項羽。
鉅鹿一戰,項羽便奪走了章邯手中本來,就不多的籌碼——二十萬大軍。
章邯知道,沒有補給,沒有援兵,憑藉自己手中剩下的這二十萬人,是不可能再戰勝項羽的了。
痛苦的章邯章邯的夢想是成為一代名將,像白起、像王翦一樣,叱吒風雲,報效國家,建功立業。
但現實跟理想往往存在很大的差距,章邯被迫投降了。投降對於一個軍人來說,是洗刷不掉的恥辱,尤其是對一個有夢想的軍人。
章邯很痛苦,但章邯的痛苦絕不僅僅於此。
不久,當二十萬秦軍被項羽坑殺的訊息傳入到章邯的耳中時,章邯近乎崩潰。當初,章邯之所以投降,並不是因為他貪生怕死,而正是考慮這二十萬條生命,可結果卻是這樣。
但是,章邯又能做什麼呢?他只能接受現實。
章邯最恨的人,不是那個曾經打敗自己的項羽,也不是坑殺二十萬秦軍的項羽,而是他自己,他後悔了,他埋怨自己投降,他恨自己為何不能保住二十萬將士的生命。
結語:我絕不再投降又過了不久,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進軍三秦之地。其中之一,便是章邯的地盤。
這時又擺在章邯面前一個選擇,是戰時降?
戰,血戰到底!
章邯毫無猶豫的選擇了戰,沒有原因,沒有理由,只有一個聲音:
“我絕不再投降”!
所以,章邯並不是死心塌地的追隨項羽,他不追隨任何人。章邯也不是誓死不降劉邦,他不投降任何人。
他要做的只是他自己,一個要保留最後尊嚴的軍人!
-
8 # 風動藤動銅鈴動
章邯投降項羽的原因,一是鉅鹿之戰後項羽大勝的軍事壓力;二是當時秦二世與趙高逼得他無路可走,無論勝敗都將被羅織罪名除掉;三是章邯作為領軍主將,軍事上並未遭受完全的失敗,手中尚有數十萬兵馬可以作戰。因此他向項羽投降主要是由於政治上的原因,因而仍然是有軍人尊嚴的投降。
而且雖然之前項羽的叔父項梁是由於章邯率軍攻擊兵敗身死,但這仍然是軍事方面各為其主的選擇。項羽之後雖然對秦人展開瘋狂報復,但這並不是章邯與他的私仇。所以項羽不但沒殺章邯,反而裂土封他為雍王以防備劉邦。從這方面看,項羽信任並且有恩於章邯,章邯對他也是心服口服。
章邯和劉邦則完全沒有交情,而且大家都是被項羽封的平級的諸侯王。(如果是義帝封的劉邦應該是關中王,封漢中王就完全是項羽操作的)在劉邦兵出陳倉之後,章邯連戰連敗,不但作為諸侯王自己的地盤盡喪失,而且作為領兵將軍在軍事上也徹底失敗。
在這種條件下如果章邯投降劉邦,除了遭受劉邦方面的羞辱和其他人的唾棄,失去所有個人的尊嚴,其他將什麼也得不到。
所以,最終章邯寧可自殺身死,也不願投降或被俘以苟且偷生。
-
9 # 溫明昊
秦朝末年,秦朝滅亡的關鍵一戰,就是鉅鹿之戰。而鉅鹿之戰失敗的關鍵因素,則是章邯的率兵投降。
章邯投降以後,項羽坑殺了二十萬秦軍,才使得秦朝失去了反抗的能力,最終滅亡。然而,既然章邯在鉅鹿之戰中可以選擇投降項羽,為什麼在劉邦還定三秦的時候卻選擇了自殺。難道章邯突然就變得有骨氣了嗎?
一、章邯投降項羽,並不是因為害怕戰死鉅鹿之戰中,項羽率兵擊潰了王離的軍隊,正處於和章邯對峙的階段。就在這個時候,胡亥卻命人前來軍中斥責章邯無能。這可把章邯嚇壞了,於是他馬上派人前往咸陽打探訊息,看看胡亥是不是真的對自己不滿了。
然而就是這樣的要求,卻遭到了趙高的阻撓,甚至連章邯派去的人都差點被趙高殺死,這才使得章邯下定了投降的決心。
可見,在一開始章邯並沒有打算投降,只是在胡亥和趙高的威脅之下,他才選擇了投降。秦朝末年,因為趙高弄權,秦朝的很多明臣良將甚至什麼罪也沒有就被殺死了,比如蒙恬。這也是章邯內心恐懼的原因。
對於古代的軍人來說,戰死沙場是他們最終的歸宿,也是他們的榮耀。章邯作為秦朝末年的名將,有這種風骨也是不奇怪的。然而章邯可以忍受自己戰死沙場,卻並不意味著他可以忍受自己無辜慘死。
所以他選擇了投降項羽。但是劉邦還定三秦之時的情況就不同了。
項羽在分封諸侯的時候,對其他人如何暫且不論,但是他對於章邯還是不錯的,畢竟章邯的封地在關中。所以,對章邯來說,項羽是他值得託付的明主。
這也是為什麼劉邦在還定三秦的時候,章邯沒有投降,而是選擇了誓死抵抗。
二、章邯深知自己就算想投降,劉邦也不會接納他劉邦和項羽稱多天下的過程中,劉邦具備一個很大的優勢,那就是劉邦取得了民心,尤其是秦人的民心。
項羽在滅秦封過程中,不僅坑殺了秦軍二十萬,還在進入咸陽城後,屠戮了整個城池,並用大火焚燒咸陽城,幾月不滅。秦人對其的恨意可想而知。而章邯作為使整個秦朝滅亡的罪魁禍首,自然也在秦人的怨恨之中。
反觀劉邦,劉邦在進入咸陽城以後,不僅沒有做什麼僭越的行為,還約法三章。因此,他深得秦人的人心。
也就是說,在項羽和劉邦兩大軍事集團之中,已經自然而然地被貼上了標籤。劉邦身上的標籤就是仁政愛民,而項羽身上的標籤就是殘暴不仁。
因此,哪怕章邯在戰敗以後投降劉邦,劉邦也不會接納他。因為這個仁愛的帽子是劉邦經營了很久才有的,他不會為了一個敗軍之將讓這一切功虧一簣。
結束語章邯從其背叛秦朝的那一瞬間開始,就已經上了項羽的船。哪怕是他想更改,也沒有誰會再接納他了,尤其是項羽的老敵人,劉邦
-
10 # 此乃殿前都點檢
因為兩人同屬絕世將領、惺惺相惜、如果換做了劉邦打敗了章邯、章邯是不會投降的、因為英雄總是惜英雄鍾英雄、秦末,戰亂不斷,群雄四起。而項羽和章邯都是當時少有的名將,甚至說在項羽未打贏鉅鹿之戰前,章邯還略勝一籌。畢竟就連項羽的伯父項梁都是死在他的手中,而這兩個人也是當時相愛相殺的典範。項羽在之後的一場戰爭中,坑殺了章邯手下的二十萬秦兵,但最後他竟然投靠到了項羽的麾下。為何章邯跟隨項羽,誓死不降劉邦?
在當時,秦朝已失民心,各地湧現出了很多的武裝力量,而最有名的陳勝吳廣所率領的起義軍了,不過這個時候秦朝派出了一員大將,就是章邯。不僅大敗起義軍,還直接將其中的領袖陳勝和吳廣斬殺。而就在起義軍被他殺的節節敗退的時候,項羽則是帶領了幾萬人馬,打敗了二十萬的秦軍精銳,這支部隊在當時是由王離帶領的,而這這一次的勝利就是讓他一戰成名的鉅鹿。
而這一戰的過程和結果傳到章邯耳中的時候,他不禁對項羽另眼相看,但是這個時候的他並沒有懼怕項羽,甚至是在後來二人對峙的時候,長達數月的時間,仍是不相上下。而就在他對峙的時候,得到了來自朝廷內部的訊息,說這個時候的秦朝完全被奸相趙高給把控住了,這也就是意味著他無論這一戰是勝還是敗,最後都是難逃一死的。
因為如果他勝了,他在秦朝的聲望就會變得非常高,趙高機會擔心他功高蓋主,就會因為這個理由想辦法處死他;而如果他敗了,敗軍之將則是更難逃一死。所以說,他根本就沒得選擇。如果他想要活命的話,就必須選擇投降項羽。但是他殺了項羽的叔叔,項羽還會接納他嗎?他心裡是一點把握都沒有,但是他心裡也非常的清楚,他們兩個人之間的戰爭,如果要是接著打下去的話,在短時間內是不可能結束的,也許項羽也希望他投降,這樣的話,就可以早點結束戰爭了。
所以他下定決心,就往項羽那送了義和的書信。而當項羽收到書信之後,也是天不絕他,正好項羽的部隊快沒有糧食了,所以說在和部下商議以後,項羽就選擇接受他的投降。而項羽和部下商議的結果則是,他投降以後只需要將兵權交出來就可以了,並不打算要他的性命。而聽到這個條件的他,自覺可以就接受,畢竟他就是想要活命才選擇投降的。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他投降項羽也是逼不得已,是無路可走了。
在小編看來,雖然他和項羽之間,有過爭鬥,曾經是一個你死我亡的局面,但是在最後,能夠接受他救了他一命的還是項羽。並且他們之間是存在著一種英雄和英雄惺惺相惜的感情的,而且項羽能夠不計較他殺了他的叔叔的仇,在他投降以後,不僅沒有殺他,還把當時最為富饒的關中之地交給了他,如此厚愛,他絕對不會辜負的。並且他是絕對不會投降劉邦的,這是為什麼呢?
並且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章邯是一個名將,名將那有三心二意的,他之前已經有過一次投降的記錄了,雖然是逼不得已投降的。但是,這依然會影響他的聲譽。還有,畢竟項羽對他不薄,他又有什麼理由背叛項羽呢?所以,最後他還是選擇誓死效忠項羽。至於劉邦,小編相信他投降誰也不會投降劉邦的,畢竟他落得這個下場,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劉邦害的。
綜上所述,小編認為章邯之所以選擇投降項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這兩個人同為當世的名將,兩個人之間惺惺相惜。並且當時的章邯已經無路可走,如果他並投靠項羽的話,回到秦王朝等待他的只有死亡。而劉邦則是導致當時秦朝政局變化的原因,是使他落到這個地步的罪魁禍首,他肯定不會投降劉邦的。劉邦是不可能得到章邯的歸降,而章邯只有可能投降項羽、因為他們都是絕世武將。
回覆列表
秦末,戰亂不斷,群雄四起。而項羽和章邯都是當時少有的名將,甚至說在項羽未打贏鉅鹿之戰前,章邯還略勝一籌。畢竟就連項羽的伯父項梁都是死在他的手中,而這兩個人也是當時相愛相殺的典範。項羽在之後的一場戰爭中,坑殺了章邯手下的二十萬秦兵,但最後他竟然投靠到了項羽的麾下。
項羽和章邯都是秦末少有的名將,在項羽打贏鉅鹿之戰之前,可以說當時的整個天下都是章邯的。因為那時候,不但陳勝,吳廣是章邯殺死的,就連項羽的伯父,項梁都是章邯殺死的。
項羽坑殺了章邯手下二十萬秦軍,為何章邯死心塌地跟隨項羽,卻誓死不降劉邦?章邯能夠成功的向項羽投降,原因在於他有投降的資本,最初他向項羽提出投降請求的時候,項羽是不接受的。後來項羽多次與章邯作戰,雖然都是小勝,但始終無法擊敗章邯二十萬大軍。相比較之下,項羽的軍隊已經出現了糧食儲備不足的情況,若再持續僵持,可能楚軍會被章邯擊敗。因此,項羽就和他的手下商量接受章邯投降的事情,大家都表示願意接受項羽的領導,然後章邯和項羽就成功和談了。
章邯投降項羽之後,其手下的20萬秦軍士兵仍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項羽之所以選擇坑殺這20萬人,一是因為糧食不多了,二是因為這些人隨時是個隱患,進入關中如果不聽從命令,那將會造成嚴重後果,項羽於是一不作,二不休,坑殺了這20萬秦軍,這20萬秦軍絕大部分都是關中子弟。
雖然後來項羽滅秦論功封賞,章邯被封為雍王,可是項羽缺做了讓章邯震驚之事,坑殺20萬秦軍。按照道理來說項羽如此對待秦軍將士,章邯應該恨不得寢其皮食其肉,可是章邯卻一言不發。
章邯被韓信逼到了廢丘城,兩人在這裡打了一年的仗,期間劉邦讓韓信勸章邯投降,但是章邯誓死不從。
最後章邯是在沒有外援救援的情況下,彈盡糧絕的時候,選擇了自殺。
那麼章邯為何寧願選擇死,也不投降劉邦呢?大概是章邯對項羽的知遇之恩吧,畢竟他殺死了項羽的伯父項梁,在他投降給項羽後,項羽不但沒有殺他,還把當時最為富庶的關中之地交給了他,他不能辜負項羽對他的厚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