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詩情畫意白蘋洲
-
2 # 心谷詩齋
今天清明節,發二首紀念詞示孝
這是我自己寫過的悲涼的二首詞
一、南歌子.憶母
滋母西遊去,
音容夢裡看,
兒時米粥正熬歡。
轉又佛前跪拜佑孩安。
寸草經冬廈,
春暉伴暑寒。
當年幼子也殘年。
唯有媽媽小調唱天天。
二、浣溪沙.憶父
體瘦身輕意志強,
公民擔子②一生扛。
養家餬口草當糧。
昔日孩童多潤屋,
而今孤冢小松岡。
淚飛可否上天堂?
〖註釋〗
1、此是清明節時,思念去世多年的家父而作。我家出身清貧,家父靠鄉村微薄的工分收人養育七個子女。我十八歲離家就很少迴歸。想起這段歷史深感內疚。
2、公民擔子:指父親擔任過村長、隊長、出納等職務到七十多歲,是個很熱愛集體事業的老人。
-
3 # 137億年前的氫二氧一
這個,我是個小老百姓,屁股坐在小老百姓這邊,讓我最悲涼的一句古詩是來自:
“《山坡羊·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
波濤如怒,
山河表裡潼關路。
望西都,
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中的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每每讀到這句詩,淒涼之感就油然而生。
另一句讓人悲涼的詩句來自;
《己亥歲詩》其一: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傳聞一戰百神愁,兩岸強兵過未休。誰道滄江總無事,近來長共血爭流。”
中的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其他的,像“碩鼠碩鼠,無食我黍……”。“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等等,讓我這個小老百姓讀之思之,都有一股悲涼之感。
當然了,有些人天生高貴,非我等小老百姓可比,也許這些詩句不入人家的法眼。有些人明明自己是市井販儈升斗小民,卻非要喜歡那些王侯將相才子佳人的東西,想來也是對這些詩句不屑一顧了。
但我是個小老百姓,所以,上面就是我的答案了。
供題主和大家參考。
-
4 # 某日星冠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是我認為最有意境的也最悲涼的。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之所以把初中學的一首元曲記得這麼熟,那是因為我非常喜歡裡面的韻調和意境,可以說朗朗上口。
此曲譯文大意如下:
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淒厲的哀鳴。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淒寒的夜色裡,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景物並置,一幅秋郊夕照圖,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
這支小令句法也非常別緻,前三句全由名詞構成,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意豐。雖然只有短短二十八字,語言卻容量巨大,意蘊深遠,結構精巧,頓挫有致,被後人譽為“秋思之祖”。
本人是初三的時候學的這首詩,當時父母在外打工,一個人和姥姥在家,想到即將一個人奔赴高中,便能體會到這首曲中人的淒涼,人生不一定都是得意之時,人總會有悽苦悲涼之日。
有苦不怕,怕就怕沒有希望,所以珍惜所有的一切美好吧!
-
5 # 文史老火湯
宋朝辛棄疾的: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出自《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全文: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詞人辛棄疾出生於金國,後來抗金歸宋。他曾經帶領五十多人襲擊幾萬人的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就像《天龍八部》裡的蕭峰那麼英勇。到了南宋後,他還一心收復失地,向朝廷上了《美芹十論》《九議》等戰守之策,無奈與當時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排擠去職,歸隱山林。當他老年時,朝廷準備北伐,再一次起用他,但他已經年老多病,再也不能上戰場了。不久,辛棄疾病逝,終年六十八歲。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這首詞《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寫自己已到了垂垂老矣的年紀,夜裡又一次喝醉了,忍不住就著燈光看寶劍,心思一下子又回到了軍營。當年詞人沙場點兵,金戈鐵馬,多麼英姿勃發。現在壯志未酬,但已滿頭白髮,好不悲涼!
生死病死是每一個人都無法逃避的宿命,無論是多麼英勇的英雄,多麼美貌的佳人,終究是難逃一死。歷來最令人傷懷的就是英雄氣短、美人遲暮。孔子也曾感嘆: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蘇軾也說過: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
6 # 梅1嶺3暗1香4
印象深刻的是宋代唐婉回覆給陸游的《釵頭鳳·世情薄》。世情薄 人情惡 雨送黃昏花易落 曉風乾 淚痕殘 欲箋心事 獨語斜欄 難 難 難
人成各 今非昨 病魂常似鞦韆索 角聲寒 夜闌珊 怕人尋問 咽淚裝歡 瞞 瞞 瞞!
唐婉在嫁給陸游後,被陸母厭惡,加上一年多無所出,陸母便尋著這個理由要求陸游休妻,畢竟在古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得已陸游寫下休書,沒多久陸母張羅著重新給陸游娶妻,而唐婉也在家裡人的安排下重新嫁給他人,雖說唐婉之後的丈夫對她也挺好的,可是唐婉心裡只有陸游一人,在得知陸游寫下釵頭鳳前半首後,自己也洋洋灑灑的和了一首,卻在之後鬱鬱而終。
整首詞除了訴說了唐婉想要對陸游訴說分開後的思念,卻不知如今該如何說,或者以何種身份來說,同時也抨擊了封建禮教對待女性的不公平和人情世俗的嫉恨。在人前無法找到共鳴的人,也不敢露出內心的悲傷,只能強顏歡笑,在深夜時分舔舐傷口。
-
7 # 午夜聽風雨
詩詞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通過不斷的發展與唐宋時期達到巔峰,而詩詞他本身就是文人墨客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一種語言方式,也就是所謂的詩以言志。當然這種文學產物它不僅僅以誦讀形式供大家欣賞,還有一種表達方式就是歌唱,過去是這樣,今天好多人士也給古詩詞譜上曲,以演唱的方式以表達我們對詩詞內涵的理解與傳頌,所以說,詩詞他過去也好,今天也罷,它也是一種藝術文化形式的歌詞。
詩詞是中國文化中的精華,我們讀詩詞不少,我把個人覺得我讀過最悲涼的詩詞拿出來,以供各位詩詞愛好者賞之,同時也與各位共同學習,共同進步!題主說的是詩,我覺得詩詞就像一家人,說起詩怎麼不提詞?所以我把二者各獻一首,表達對詞的敬重!
一、我認為最悲涼的詞
首推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蘇軾這首寫給亡妻的詞作:《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江雪》
-
8 # 山今書院
你好,我是山今,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中國古詩多,悲涼的古詩也多。
《和李秀才邊庭四時怨·其三》
八月霜飛柳半黃,蓬根吹斷雁南翔。
隴頭流水關山月,泣上龍堆望故鄉。
白話文:八月的霜就開始飄飛,柳樹已經黃了一半了,蓬的根都讓(我)吹斷了,大雁已經開始往南飛。(我)看著隴頭流動的水和關山上的月亮,留著淚登上龍堆遙望家鄉。(可是哪裡看得見!)
這首詩歌寫得是秋天的邊塞生活。
邊塞的八月已經有飛霜,柳樹都黃了,柳在古代文學中也是表示思念的意象,而半黃的柳,給人一種更悲的深入的思念之感,比新柳、綠柳枯柳給人感覺更悲。“蓬根吹斷”,說明(我)吹的時間長,這吹斷的豈是蓬根,而是思鄉愁腸。大雁已經南飛了,我什麼時候可以回家呢?
《增訂評註唐詩正聲》評價這首詩歌:“落句爽朗,直而多情。”“爽朗”我沒有讀出來,但對家鄉的思念的表達確是“直而多情”,正如蔣一悔評價“讀之可涕”。
每當反覆吟詠這首詩歌的時候,我都有一種幾欲“斷腸”的感覺,戍邊的將士太難了!思鄉真的是一種最悲涼的情緒。
《和李秀才邊庭四時怨》是一組邊塞詩,寫了春夏秋冬四季邊塞戍邊將士的生活,表達了將士的艱苦以及濃烈的思鄉之情。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賞析這組詩歌——《盧汝弼<和李秀才邊庭四時怨>:帶你體驗邊塞四季生活》。
以上是我的回答。
-
9 # 上官朝夕
首先要了解下何為悲涼?悲涼和悲傷的區別在哪裡?
悲涼顧名思義悲哀悽涼,在古今很多古詩詞裡都有出現這個詞,如清代納蘭性德的詞曰:"落魄江湖還載酒,一種悲涼滋味”。聽完筆者彷彿悲上心頭。
而悲傷側重於心情不好,難過極了。如古詩“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就描繪的極為貼切。
1、唐代 王翰《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兒時讀《涼州詞》讀的是玩笑,少年讀《涼州詞》讀的是勇敢,中年讀《涼州詞》讀的是大氣,老年讀這首《涼州詞》讀的是悲涼……我們慶幸沒有生活在馬革裹屍的那個年代,那個戰爭年代視死如歸都要成為家常便飯。
有人讀出了大國的豪情,有人讀出了戰爭的殘酷,有人讀出了王翰的不捨,我卻讀出了涼州為什麼叫涼州……
2、宋代 文天祥《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當國破家亡即將來臨,中國最不缺的就是漢奸,唯一可以祭祀先祖的是,我們多了一個文天祥的民族英雄。宋朝最後的三傑,多麼諷刺的封號。
我倒覺得這是宋朝最後的一根風骨,就算身邊的狐朋狗友都已經投降了,他必然從容就義。我沒見過最悲涼的風,卻有幸讀到了文天祥這首最悲涼的詩。
3、清代譚嗣同《獄中題壁》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作為戊戌六君子之一,我最喜歡的一個不怕死的英雄,本來可以自行逃走,卻勇敢留下,用自己的死,為天下留下一首悲涼的詩。人生除了生死,哪件不是小事呢?在死亡面前,唯有用33歲的落幕頭顱,去換一個朝代提前終結的葬鍾。
4、毛澤東《訴衷情》
當年忠貞為國愁,何曾怕斷頭?如今天下紅遍,江山靠誰守?業未就,身軀倦,鬢已秋;你我之輩,忍將夙願,付與東流?還記得智利一位詩人叫聶魯達的說過“當華美的落葉落盡,生命的脈絡才清晰可見。”這首作為毛主席最後的一首詩詞,據說是寫在他逝世前一年,給我們周總理的一首詩歌。每每讀起這首詩詞,彷彿身臨其境。
大江東去的時候,我們的終會老去,只是剩下的事業和靈魂,該誰為我們去堅守。最悲涼的時候,不是頭可斷,血可流,而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頭髮白了,身體倦了,無人與我陪伴到最後……
-
10 # 追古爍今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出自唐代杜甫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此詩選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曆二年)秋在夔州時所寫。夔州在長江之濱。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絃。楊倫稱讚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胡應麟《詩藪》更推重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作者借這兩句詩,深刻表達了自己常年漂泊的生活,客作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的不滿。
這就像: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感同身受,在一線城市打拼的自己,自負有一定的才能,然而卻得不到老闆的賞識,於是只能在底層徘徊。同時作為一個一線城市的外來打工者,隨著年齡的增大,異鄉的孤獨感越來越強烈。
雖是春天,卻滿是秋天的感覺。
回覆列表
枯藤、老樹昏鴉、小河、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種景物,藤、道、馬等景物名稱之前冠以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使景物帶上了鮮明的個性。這些景物,極力渲染悲涼氣氛,烘托出一個長期漂泊異鄉之人的惆悵之情和內心的悲慼、悲涼之感。
斷腸人在天涯
——蕭瑟悲涼 寸斷肝腸
一、作品原文:
天淨沙·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1、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枯藤(纏繞的)老樹上,落滿了黃昏時歸巢的烏鴉。溪水流過的小橋旁邊有戶人家。
這兩句運用了對比手法。“枯藤”“老樹”是最具特徵性的秋景,給人以蕭條、寂寞、悲涼的感覺,“昏鴉”的出現增添了畫面的動感和悲涼氣氛。
“小橋流水人家”看似是在行進中換了一個場景,其實是對人生美好時光的懷念。
這兩句勾勒出兩幅風格不同的畫面,將哀景和樂景放在一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烘托出下文斷腸人的思鄉愁緒。
古道西風瘦馬。
(荒涼的)古道(上,瑟瑟的)秋風裡,走著一匹瘦馬。
首句選取了秋天的三個景物,枯藤、老樹顯得毫無生氣,把秋天的蕭瑟凋零表現得淋漓盡致,再加上傍晚棲息在老樹上的烏鴉,渲染出陰冷的氛圍。
第二句“小橋”“流水”“人家”寫出了家的溫暖和對家的思念。
第三句寫荒涼破敗的古道、瑟瑟的、疲憊不堪的瘦馬,描寫出陰冷淒涼的深秋晚景圖。
2、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夕陽就要從西邊落下,孤寂憂傷的遊子還漂泊在天涯。
“斷腸”一詞為全文的主旨所在,形象地突出了漂泊他鄉的遊子身處蕭瑟、淒涼之地,由於思念親人而肝腸寸斷的感情。
《天淨沙·秋思》通過描繪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達了天涯淪落人孤寂愁苦的思鄉之情。
這首小令前三句共寫了枯藤、老樹昏鴉、小河、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種景物,藤、道、馬等景物名稱之前冠以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使景物帶上了鮮明的個性。一系列名詞組合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這些景物,極力渲染悲涼氣氛,烘托出一個長期漂泊異鄉之人的惆悵之情和內心的悲慼之感。
意象有機組合,構成感人意境。這首小令連用九個名詞,這九個名詞正是幾個意象,每一個意象都牽連著作者的那份羈旅愁思,他們有機地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構成了感人的意境。看似簡單的意象組合,卻出人意料地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成為元曲中的絕唱。
馬致遠年輕的時候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鬱郁不得志,窮困潦倒一生。於是在羈旅途中,他寫下了這首《天淨沙·秋思》。被後世之人譽為“秋思之祖”“元曲絕唱”。讀來令人悲涼不止,肝腸寸斷。
馬致遠:(約1251—1321以後),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的戲曲作家、散曲家。
他的散曲聲調和諧優美、語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備。他與關漢卿我,鄭光祖、白樸並稱為“元曲四大家”。
今存雜劇《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等。
散曲:中國古代文學體裁之一,在元代興盛,和唐詩宋詞同為一代文學,又稱為“樂府”或“今樂府”。它由宋詞俗化而來,是配合當時北方流行的音樂曲調的合樂歌詞,是一種起源於民間新聲的中國音樂文學,是當時一種雅俗共賞的新詩體。有小令和套數兩種基本形式。
六、結束語:
《天淨沙·秋思》連用九個名詞、九個意象,有機地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構成了感人的意境,牽連著作者的那份羈旅愁思。被後世之人譽為“秋思之祖”“元曲絕唱”。讀來令人悲涼不止,肝腸寸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