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三國哪個謀士被高估了?

20
回覆列表
  • 1 # 安國零零七

    若論謀士裡最厲害的那絕對是郭嘉郭奉孝莫屬。算無遺策,看問題看到骨髓裡,他比你自己還了解你自己。打宛城時,他準確的預測了劉表的態度。更是預測了孫策的下場。由他給你當參謀長,那絕對會省去很多不必要的安排部署。讓你沒有後顧之憂。若說被高估的,那田豐得算一個。謀士謀事,你不能硬來,凡事得懂得變通,遇到什麼樣的主子,就用什麼樣的辦法。袁紹這傢伙是個順毛驢,你就得順著他來,哄著他,哈著他,他才聽你,你看看郭圖,把袁紹禍禍成什麼了,袁紹還對他感激不盡呢。為啥他就聽郭圖的呢。郭圖他會察言觀色,他知道袁紹是啥脾氣,郭圖會哄他,所以袁紹聽他的。你田豐這麼個大才大軍師,你說你連你家主子都搞不定,還打什麼丈吧。你就這麼直性子的來一句:主公,不能出兵,別看咱們人多,那咱也打不過曹操。一打準敗。你就說你這一句話,別說袁紹,擱曹操也得殺了你。田豐啊田豐你死的冤亦不冤。氣節值得敬佩,行為實在愚蠢。你說你啥都明白,何必和自己過不去呢?

  • 2 # 龍濤的海闊天空

    三國時期的謀士都被高估!無一例外!如果謀士能對戰爭起決定作用,那麼要軍隊主將幹什麼?還是現代對謀士的定位比較準,叫參謀,參謀參謀,參與謀劃!

    嚴格意義上說,諸葛亮是謀士出身,但是到後來是蜀漢丞相、軍隊主帥、政治家,已經不在謀士範疇內。

    東吳的周瑜、呂蒙、陸遜也都擔任過軍中都督、主將,也不應算為謀士。

    曹操陣營裡,謀士就多了,但是在記憶中除了司馬懿,還沒有謀士出身作為主將帶兵打仗的,司馬懿無疑也不在謀士範圍。賈詡、荀彧雖然身居高位,但是也可看做是謀士,荀彧是大謀士,層面比較高。郭嘉之流有點鬼才,但是沒什麼地位。

    如果強行把諸葛亮、司馬懿、周瑜歸類為謀士,我認為諸葛亮確實有被高估的嫌疑。我們把神話的光環去掉,在現實中諸葛亮的聯吳抗曹的策略有問題。

    劉備集團在東吳孫權集團面前,吃的虧太多了。劉備在取得益州之後,要麼放棄荊州,攻取漢中,待國力強盛時,再去北伐。要麼就務實,向曹操稱臣,邀曹操合擊孫權。

    聯合東吳,除了在赤壁擊敗曹操,劉備站穩了腳跟,取了益州,其他的沒有在東吳那裡佔到一點便宜,關鍵時候還被東吳捅了一刀。夷陵之戰,更是大敗,把蜀漢的元氣都丟沒了。

    假如劉備和曹操合擊東吳,滅了東吳,劉備只要荊州全部地盤,其餘的都歸曹操,也許曹操是會考慮的。

    東吳滅亡,劉備將直接面對曹操,是不是就一點機會也沒有?

    這個事還真不一定,漢中之戰,劉備逼迫曹操放棄了漢中。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如果蜀漢軍隊集結在一起,和曹操決戰,還是有機會的。

    而聯吳抗曹,蜀漢只能當老三,打不過老大,老二還時不時地修理一下。雖然多存活了幾十年,也沒什麼意義。

  • 3 # 淨月暖陽

    三國裡,哪個謀臣被低估?

    三國問題,依然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在正史《三國志》中,可以說沒有被低估的謀士,風雲變幻的大時代中,即使名頭再大,給了平臺卻不能把握機會,做出一番功業者,皆不可說是被低估了,只能是徒有虛名,或眼高手低,好高鶩遠,紙上談兵……這一類的詞彙去形容。非有一群瞎眼盲粉,為標新立異,或想語出驚人,動不動就“假如”怎樣,就怎樣的,這種歷史觀就不敢苟同,因為歷史是客觀事實,容不得“假如”!

    《三國演義》則不同,她是文學作品,是有作者的好惡和傾向性的,也可根據故事架構的需要,筆法會有輕重,在此與史實相比照,倒是可以說說,在小說中被輕描淡寫,或展示不夠的一些重要謀臣。為回答題主之問,隨手例舉幾個名氣大的。

    張昭。都知道江東天下,是孫策打下的基礎,當孫策白手起家之際,正是張昭為謀士之首,輔助孫策南征北討,成為孫策的託孤之臣,應該是東吳的首任丞相。可惜赤壁之戰主降,淪為小說中被嘲笑的物件。

    魯肅。在小說中只表現了是個忠厚老實之人。實際上,最早提出“天下三分”的就是魯肅,首先提出聯劉抗曹的,也是魯肅。接替周瑜之位,堅決維護孫劉聯盟的也是魯肅。可以說是三國第一大戰略謀士。

    法正。在劉備奪益州時,與張鬆一起投靠劉備,在龐統死後,成為征戰益州和奪取漢中的第一謀臣,可以說後來蜀國地盤,全是在法正輔佐下打下來的。死後成為劉備唯一給諡號的臣子,這點上都壓過了關羽、張飛。

  • 4 # 龍帥林vlog

    1李儒:董卓手下謀士。表現:1訂謀進京勤王2挾天子以令諸侯謀略3試破曹操獻刀詭計(儒曰:“操無妻小在京,只獨居寓所。今差人往召,如彼無疑而便來,則是獻刀;如推託不來,則必是行刺,便可擒而問也。)4提出遷都長安以避鋒芒5設計伏兵險使曹操喪命6險破連環計,料定必死於貂蟬之手其他還有一些細節,李儒出場不多,但每次都能制定正確的方略。董卓唯一一次沒有聽他的,以致敗亡。2賈詡:表現:1助董卓餘黨召集西涼兵馬驅逐呂布出長安2獻計張繡,險使曹操喪命3將計就計再勝曹操4乘勝追擊,又勝曹操5獻計曹操,離間馬超韓遂6獻計曹操,離間龐德張魯7建議曹操選曹丕繼承,助曹魏代漢8曹丕不聽賈詡,偷襲東吳以致失敗基本上“計無不中”。3魯肅,跟諸葛亮的隆中對三分天下戰略殊途同歸,在剛剛跟劉表打了五年戰爭並奪取江夏之後,聽說曹操南下之後,自己孤身一人前往憑弔,商議結盟抗曹大業,路上聽說劉表死了,立刻轉身去找劉備,其審時度勢之能令人側目,可惜三國演義裡被寫成了老好人。4沮授 袁紹的首席謀士,然而沮授的才能彷彿沒有得到任何的施展,他自己也在官渡之站後淪為曹操的階下囚,當然這一切都不能怪他,因為他追隨了袁紹。袁紹並非沒有才能,數年時間從一個渤海太守發展到北方最大的軍事集團,決不是一般人能辦得到的,但他有一個最大弱點:“好謀無斷”,在最關鍵時刻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在曹操迎接漢獻帝之前,沮授就向袁紹提出了“協天子以令諸侯”這一正確的建議。同時他也告戒袁紹不要任人唯親,但沒有任何效果。顏良不能獨任,官渡決戰採用持久策略等一系列正確建議不得采納,可以說沮授的命運是悲慘的,像他那樣一個有才能得人,非但未能輔佐明主爭霸天下,連身家性命也陪了進去,實在讓人嘆息。

  • 5 # 歷史簡單說

    個人,三國裡被高估的人有三個人,分別是龐統,郭嘉,周瑜,這邊為什麼會有周瑜呢,因為三國裡面,有很多是集武將與謀臣於一身的,尤其東吳四儒將,分別是周瑜,呂蒙,魯肅,陸遜,那我們依次來說。

    龐統,這個是最明顯的,雖然龐統號為鳳雛,與諸葛亮的臥龍齊名,但是在劉璋在涪城迎接劉備的時候,龐統卻勸劉備直接抓住劉璋,劉備直接給拒絕了,原因很簡單,龐統太不瞭解劉備了。

    劉備是一個講仁義之人,當在荊州的時候,有人就勸劉備攻打已投降的劉琮,劉備也拒絕了,因為他不忍心這樣做,其實最關鍵的是,劉備需要的是人心,如果劉備按龐統說的那樣偷襲劉璋,那世人怎麼看劉備,劉備又哪裡能那麼輕鬆的拿下益州?

    龐統給劉備提出上中下三計的時候,認為偷襲成都是上計,這個明顯也不太理智,因為如果直接攻打成都,那麼結果就是孤軍深入,一旦有變,那麼劉備一點機會都沒有了,再者,龐統是有名氣,可惜運氣不好,打雒城的時候,被流矢射中,終年三十五歲。

    那我們再來看看郭嘉,有很多人對郭嘉很推崇,比如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說法,但這種顯然是站不住腳的,我們是不是可以另外一種理解,郭嘉聽到臥龍要出,就趕緊離開呢?

    一個卒年,一個出山,完全是時間的巧合而已,諸葛亮的出山,是因為劉備的三顧茅廬,另外如果按時間的巧合,那麼諸葛亮與漢獻帝劉協的生卒年完全一致,都是生於公元181年,死於公元234年,我們能得出諸葛亮與漢獻帝就是同一個人嗎?顯然不能。

    郭嘉的十勝十敗,其實跟荀彧的四勝四敗,沒有多大的區別,曹操在赤壁之戰之後,說如果說郭嘉還在的話,不至於如此,有的人認為,如果郭嘉在的話,赤壁之戰就不會輸,但是請問,曹操之所以在赤壁之戰打敗,是因為瘟疫。

    那麼請問,郭嘉能解決瘟疫這個問題嗎?其實,那個就是曹操自我安慰的話而已,另外我們看郭嘉為什麼會死,就是因為他死在了北征烏桓歸來的路上,很多人反對曹操北征烏桓,而只有郭嘉力勸要北上。

    結果呢,曹操也碰到了絕境,所以回來之後,就重賞了那些勸他不要北征烏桓的人,而郭嘉也死在了他的獻策上。

    我們再來說說周瑜,因為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認為周瑜是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的總指揮,但其實並非如此,周瑜只能指揮一萬人,連程普都指揮不動,更何況劉備的兩萬人,另外假降,火攻計,都是黃蓋的主意。

  • 6 # 程俊傑70559097

    文無第一,其實,高估這個說法本身是有問題的。

    三國裡很多頂尖的謀略人才,其實真的無法排名,因為謀士的成敗其實不只是謀士自身能力決定的,有兩大因素影響重大。

    一,性格和人生觀,價值觀。

    每個謀士,都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性格缺陷。

    比如荀彧,其實他的綜合能力肯定是頂尖的,他的問題在於對漢室的愚忠,這不能說是缺點,孔孟之道嘛。所以,荀彧不屑於使用毒謀而非他不會。

    再如賈詡,此人權謀之術也是頂尖的,但是他太懂處世為人之道,在曹操面前,這算不上大智慧,所以也不會得到真正的重用。

    再如諸葛亮,其實諸葛亮更偏向於政治家,他最大的問題在於性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凡事親力親為,說白了那是對屬下的不信任,所以他累死了,蜀也難以統一三國。

    二,千里馬尚需伯樂

    謀士是一個尷尬的職業,你的謀略再好,那也要看老闆信任與否,奇謀嘛,就是常人所不能想之謀略,老闆沒聽明白或者不採納,那就沒用了。

    所以不存在什麼高估不高估的,如果按照個人喜好和價值觀排名。個人這樣的排。

    一,荀彧

    二,周瑜

    三,諸葛亮

  • 7 # 澳古說歷史

    三國一個群星璀璨的時代,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一個謀士如雲的時代。在這裡有鞠躬盡瘁的諸葛亮,有義薄雲天的關羽,有孝感天下的徐庶,有仁義無雙的趙雲,有大賢君子的荀彧,總之在這裡有著太多太多讓人熟悉而又崇拜的人物,我們曾經無數次被深深的吸引在這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中。我們嚮往這個時代,所以我們對這個時代充滿著各種好奇。

    有很多人都在問“三國最被高估的謀士是誰?”,個人認為非“算無遺策”的賈詡莫屬,當然我說的高估不是指賈詡的謀略被高估,而是他的人品並高估了。我們都知道在《三國志》中賈詡可是與荀彧、荀攸一起單獨列傳的,二荀是誰?是被人譽為大賢君子的人,他們的仁義和品德是舉世公認的聖人子弟,傅玄曾說道“荀令君之仁,荀軍師之智,斯可謂近世大賢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舉賢,行無諂贖,謀能應機。孟軻稱“五百年而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太祖稱“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荀軍師之去惡,不去不止”也。”那麼賈詡與他們並列說明什麼?也就是說在陳壽的眼裡他也是跟二荀一樣的大賢君子,但是事實上真的是這樣的嗎?顯然不是。

    早年間賈詡因被舉“孝廉”而得以進京為官,當最後因病辭官,在回鄉的途中被叛亂的氐人所劫,這個時候為了活命他謊稱自己是段熲的外甥,段熲當時是東漢的太尉,曾經一直都在邊關做將軍,所以異族一直都很忌憚他,而當賈詡說他是段熲的後代後,氐人就不敢殺他並還將他護送回去。這點從正面來說賈詡的應變能力可謂非常強,但從側面也足以說明賈詡非君子。

    賈詡還是與呂布一樣的“三姓家奴”,甚至在某些做法上他還不如呂布來的那麼的光明磊落。賈詡最開始是投向董卓,在董卓死後,他唆使李傕郭汜等人進攻長安,他謊稱“長安之內有人說要殺光他們涼州人”,就這樣李傕郭汜就率軍攻打長安,攻進長安之後西涼軍燒殺搶奪無惡不作,朝堂多少的忠臣義士被斬殺殆盡,而賈詡這麼做,正如當李傕郭汜要封他做侯的時候,所回答的那樣“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為了賈詡自己的命能夠保住,他竟然不顧長安數十萬百姓和官員的死活,唆使西涼軍打進長安,最終多少的百姓和官員死在了西涼軍的手上,而他們會死僅僅只是賈詡想保住自己的命。你說這樣的人能是君子嗎?完全就是一個自私自利之徒。

    荀勖曾說過關於賈詡的這麼一件事,他說道“三公具瞻所歸,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賈詡為三公,孫權笑之。”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三公向來都是有德者居之,當賈詡被曹丕封為三公之時,孫權譏笑道“這種人也能做三公”,可想而知賈詡品德低劣是當時眾所周知的事情。同時裴松之還這樣評價過賈詡與荀彧荀攸二人並列傳的事情,他說道“列傳之體,以事類相從。張子房青雲之士,誠非陳平之倫。然漢之謀臣,良、平而已。若不共列,則餘無所附,故前史合之,蓋其宜也。魏氏如詡之儔,其比幸多,詡不程式設計、郭之篇,而與二荀並列;失其類矣。且攸、詡之為人,其猶夜光之與蒸燭乎!其照雖均,質則異焉。今荀、賈之評,共同一稱,尤失區別之宜也。”這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荀彧荀攸二人是的人品是天上的浩瀚明月,而賈詡的人品僅僅只是一根蠟燭的光芒,你說能與二相比嗎?

    總之賈詡的人品絕非《三國志》和《三國演義》所寫的那般君子,他的人品可以說是極其低劣,在他的眼裡自己的命遠遠要比任何人重要,他甚至可以為了保住自己的命犧牲數萬百姓的命,而這絕非君子所為,只能說賈詡謀略高超,學識過人,但人品絕對不行。

  • 8 # 鴻哥iouyh福小鋪

    呵呵,絕對是蔣幹,蔣子翼。

    首先,蔣幹絕不是泛泛之輩,他是當代名士,言有理,論有據的能手。

    其次,能在曹操帳下獻策,肯定是被曹操認可的人才,否則曹操怎麼會聽貿然跑入一人便欣然允許。

    最後,周瑜同窗啊,公謹啥人?隨便人都可為密友,又掏心窩共枕蓆?

    別說是為了使計,關鍵得人信,自個信,蔣幹信,曹操信才不露破綻。

    行了,列此三項無非是證明蔣幹是一位腦力勞動者,也就是謀士級別,三國謀士,且擁有一定較高級別的話語權。

    接下來就是揭醜了。

    "我信了你的鬼,而且還兩次。”

    相信曹操可能對蔣幹最後一句話肯定是類似這句。

    一次盜信,毀了水軍;

    一次薦龐統,結果連環船燃起,差點喪命。

    嗯,我的智商和曹操沒得比,不敢隨意評點三國謀士高低,但藉助曹操,應該可以找出這麼一位。

    一位連曹操都高估的謀士。

    諸位看客,您與曹操相比如何?

    說笑,說笑,別放心上。

    一家之見,僅供參考。

  • 9 # 優己

    我覺得蔣琬被高估了。就如曹操所言,勝敗乃兵家常事,整個三國裡就沒有哪個是沒有失手的人。但是所有人都只是犯下了戰術上的錯誤,唯獨蔣琬這個被諸葛亮指定為接班人的人竟然犯下了戰略大錯誤,導致鄧艾屯田成功,讓魏國把城堡修到了陽平關腳下,這才使得魏國可以壓著蜀漢狠揍。

    當時的蜀漢跟曹魏之間有這麼一片大約550裡地的無人區作為軍事緩衝區,這是巔峰劉備挾14萬大軍的威力迫使曹操自己清場的。當時曹操在前線的部隊只有50000人,他自己覺得抵擋不住劉備,為了不使得劉備能夠進軍關中,曹操就遷走了漢中到關中的5萬戶百姓,並將所有良田焚燬堅壁清野。但是曹操沒想到劉備在夷陵之戰敗光了家底,整個襄樊戰役跟夷陵之戰劉備總共損失了9萬名士兵,人口也損失60多萬。這時候整個漢中的兵力也不多兩三萬人。所以曹丕對劉備的態度就準備由守轉攻,但是呢,當時曹操清場導致的軍事緩衝區現在則變過來了,成為魏軍進攻的難點。所以曹丕派司馬懿沿途修築城堡,建立糧倉,準備進攻蜀漢。但是呢,諸葛亮怎麼了可能讓這種事發生,諸葛亮的目的就是要破壞這些軍事堡壘跟糧倉,讓魏軍沒法集結。這是諸葛亮北伐跟姜維北伐的真正用意。但是呢,蔣琬不懂!

    蔣琬繼承了諸葛亮的北伐遺志卻沒能領會諸葛亮的真實用意,反而要將北伐進行到底。蔣琬擅作主張將北伐的方向放到襄樊地帶,蜀漢甚至大造戰船要南下進攻襄陽。這除了直接消耗了蜀漢大量的國力外還使得魏國有機會在隴西修築糧倉跟軍事城堡。直到姜維接手的時候,魏蜀雙方的軍事緩衝區已經由原來的550裡變得不足百里。這完全是蔣琬的過失。

  • 10 # 寧靜致遠112234589

    個人認為是郭嘉,如果不是太熟悉三國志的人可能都不太知道郭嘉是誰。畢竟三國時期的謀事很多。郭嘉在電視劇裡一般不太關注大家有空可以上網看看,眾所周知,郭嘉確實給曹操出了不少力,外人也承認他比荀彧謀略寬廣,但是遠遠達不到諸葛亮司馬懿等那種境界,

    一部分人觀點是郭嘉很厲害,他們認為是個有著非常理智的人。郭嘉早年以“見識才幹高人一籌,被 人敬重”,二十七歲就成為一方霸主袁紹的賓客。不過袁紹雖然網羅到了郭嘉,卻不被郭嘉看在眼裡,他認為袁紹“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當機立斷地“跳槽”了。郭嘉看上的曹操,此時雖算不上疲於奔命,卻也遠遠不及袁紹的規模,別人看到了多半以為郭嘉腦子進水,可郭嘉卻在曹操的身邊安定了下來。其後袁紹轟轟烈烈來打曹操,卻是灰頭土臉地倒下,郭嘉的謀略終於顯現出其高明之處。在郭嘉投靠曹操的時候,曹操勢力雖然遠不及袁紹,身邊還是有很多舊人,但郭嘉能夠很快得到曹操的重用和信任,無論在其才智、謀略,還是為人方面,都是令人敬佩。

    另一部分人認為郭嘉浪得虛名,以奇襲烏丸為例。郭嘉說“兵貴神速。現在千里遠征,輜重太多,行進緩慢,被對方有所覺察必然就要做防備。不如留下輜重,輕兵速進,攻其不備”然後呢?因為郭嘉一沒調查當地地形,二沒關注當地氣候,直接導致曹操迷路,又因為沒有輜重補給,郭嘉的兵貴神速在無終的大雨中成了笑話!然後“未至二百里,虜乃知”,200裡外被發現了。。。“八月,登白狼山,卒與虜遇,眾甚盛。公車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曹操自己都被嚇尿,這是偷襲?你逗我? 是田疇指路,出盧龍,雖然這路線很坑,但是曹操開山挖河總算達成目的,最終憑藉張遼的勇猛,砍了蹋頓。曹操的情況也很危險,“時寒且旱,二百里無覆水,軍又乏食,殺馬數千匹以為糧,鑿地三十餘丈乃得水”,這就是郭嘉一輩子唯一的一次獨自提出的軍略,在曹操的一句“孤前行,乘危以僥倖,雖得之,天所佐也,顧不可以為常”蓋棺定論,烏丸是天佐,而不是神馬郭嘉的功勞懂了嗎?

    總之,郭嘉的實力到底怎樣,我們也只能從史書中獲得和分析,就目前我所瞭解到個人認為郭嘉智謀嚴重被高估能拿出來講的戰功和事件也就那幾個,年紀輕輕就把自己給玩完了,足以看出智謀確實不怎麼樣。無論是人緣還是影響力,郭嘉都遠遜諸葛亮司馬懿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買Smart,目前網上看的惡評大都是沒有開過的人帶著偏見說的。請Smart車主說一下開車的真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