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416499836712

    陶淵明何許人也?無論從小學到大學,只要學過《歸田園居》的小夥伴們都知道,陶公是一個厭惡官場,嚮往田園生活的東晉大詩人,也是第一個大量寫作田園詩的詩人,獨自一人開創了田園詩派,到現在仍然無人能比肩,可以說是名垂百世,千古流芳。你若問我他對中國詩壇貢獻有多大,可能不好說,但是他給中國所有鬱郁不得志的文人找到了一條退路,做了最好的師範,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對於那些仕途之路坎坷,才華無法伸展的文人,完全可以放棄仕途,避免同流合汙,既可保留自己孤傲氣節,又不失顏面。一句話,官場不如意,大不了卸甲歸田嗎,只要雙手勤勞,一樣過得瀟灑愜意。

    據《宋書·陶潛傳》和蕭統《陶淵明傳》記載,陶淵明歸隱的原因就是出於對當時官場的汙濁,對腐朽現實的不滿。當時,郡裡一位督郵去陶淵明所任彭澤縣巡視,官員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在義熙元年(405年)四十一歲時,他最後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縣令後,當即辭官。陶公此舉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另類,不會阿諛奉承,更不懂得迎合,做官做的憋屈;拿屈原的話說,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混濁我獨清,隨著時間推移,他對官場看得越清楚,心裡越覺得當官束縛了自己本性。他從二十九歲起開始出仕,經過十三年的曲折任官之路,應該是徹底明白官場之汙濁,自己想作為清流好像不可能,受排擠在所難免,明顯又是一個劣幣驅逐良幣故事。

    是啊,陶公天性酷愛自由、熱愛自然,而當時官場風氣腐敗不堪,廉恥掃地。作為一個正直的人,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中意味著毫無立足之地,更談不上實現為國為民的理想抱負。所以最終做出明智選擇,辭官回家開荒種田,寫詩作賦。並且以後再也不做官,其堅定之心可見其絕不是自命清高,故弄玄虛之人。如果陶公不歸隱田園,繼續過著身不由己的官場生活,那他就不會有田園之樂趣,也不會在田園詩史上留下濃墨重筆,更不會開創田園詩派,成為田園詩歌鼻祖,後人更無法讀到《歸園田居》詩六首等膾炙人口的佳作。

    我對陶公之高尚情懷、田園雅緻十分欽佩,所以我的喜好也是田園,故而叫愛在田園,也是受陶公薰陶所致。有點扯多了,請莫介懷。下面一起欣賞《歸園田居》六首,這六首詩都有共同的主題思想:真真切切表達了詩人對汙濁官場的厭惡,對山林隱居生活的無限嚮往與怡然陶醉。

    第一首詩以追悔開始,以慶幸結束。追悔的是自己“誤落塵網”、“久在樊籠”的壓抑與痛苦;慶幸的是自己終“歸園田”、復“返自然”的愜意與歡欣。這首詩呈現出一個完整的意境,詩的語言完全為呈現這種意境服務,不求表面的好看,只為貼近自然。運用多處對偶句做對比,淋漓盡致表現了陶公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對田園風光的美好喜愛。同時,以動態的畫面描寫靜態的田園美,以動寫靜的典範。

    第二首詩以野外、小巷、鄰里來往等著意寫出鄉居生活的寧靜,以樸實無華的語言不加雕飾地描繪出一個寧靜純美的大自然。表現了作者在農村慢節奏生活的舒心愉快,以及鄉村的幽靜之美。

    第三首詩細膩生動地描寫了作者對農田勞動生活的體驗,農活本是一件十分辛苦勞累的工作,在作者眼裡是無限喜歡,無勞累可言,風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對歸隱的自豪。

    第四首寫作者積極參加勞動,不怕艱苦,不懼流汗,表明他不但沒有因早出晚歸地辛苦勞動而減少對勞動的興趣,反而加深了他對勞動的感情,堅定了他終生歸耕的決心。

    第五首詩講述了作者耕種歸來的活動情景,流露了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意在表達其欣然自得之情,文筆內蘊醇厚,情感真摯動人。

    第六首詩講述了詩人一天的勞動生活,最後揭示其勞動的體驗、田居的感受。作者心境的恬淡,和對自然、自由的熱愛融為一體,更別有一番情趣,是田園詩的上乘佳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神探柯晨》中的向羽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