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稻香居士
-
2 # 大城公
左良玉乃是明朝末年名將,總兵官,本部人馬戰鬥力很強!第一次參與鎮壓李闖作戰,很厲害的!但經過幾次廝殺之後,精銳兵將傷亡很大,得不到有力的補充,加上明軍經常換統帥,而左良玉又是驕橫霸道之人,不服統帥調遣,幾次臨陣脫逃儲存實力。所以,左良玉是不具備指揮幾路大軍實力和聲望的!在崇禎亡國前夕的幾次戰役中,左良玉都是滑頭將軍,有好處就上,一看風頭不對就逃!
這裡面固然有左良玉的不是,但是崇禎皇帝賞罰不公,一個不經世事的青少年(16歲登基)執政沒經驗,不辨忠奸,昏頭了,把陝西名將賀人龍(李闖最怕此人,用反間計除掉)冤冤枉枉斬殺了!這是崇禎的最大敗筆之一!一個是袁崇煥被冤殺,搞得遼東軍心渙散,對後金作戰就沒有贏過!一個是賀人龍被冤殺,使得所有將領都心寒!這是加速崇禎亡國的根本原因!
所以說,左良玉與李自成對陣,是從來不抱必死必贏信心的!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左良玉逃跑是家常便飯,看看明史就知道。
-
3 # 自己的國王3
左良玉是明末有名的擁兵自重的軍閥,雖然和流寇作戰屢有戰功,可更多的時候是儲存實力,養寇自重,而且軍紀極差,對百姓的荼毒更甚流寇,由於明末財政崩潰,政府對軍餉給養供應不及,也是透過擄掠這種手段來穩定軍心士氣,朱仙鎮之戰由於明軍號令不一,參戰各軍溝通協作更是談不上,各行其是心懷叵測,喪失了一舉擊潰流寇主力的大好時機,使局勢糜爛不可收拾,明朝政府其實在這個時候就已經失去了對軍隊的掌握和局勢的控制。
-
4 # 於左
朱仙鎮一戰,對於明末國內的局勢的影響是很大的,左良玉的軍隊在當時內地的官軍當中,算得上實力最強大的一支,結果在朱仙鎮遭受重創。
首先看看朱仙鎮大戰的背景。
崇禎十四年到十五年,李自成、羅汝才等農民軍三度圍攻河南開封,圍繞開封與各路官兵展開一系列的大戰。
朱仙鎮大戰就發生在第三次開封包圍戰的開始階段。崇禎十五年年初,李自成、羅汝才轉戰河南各地,並在襄城圍殲陝西總督汪喬年。四月底,李自成、羅汝才集結大軍第三次包圍開封。
接任楊嗣昌擔任督師的丁啟睿和保定總督楊文嶽率領各路官軍,彙集在開封西南幾十裡外的朱仙鎮,準備為開封解圍,李自成率軍迎戰。
各方的力量
李自成、羅汝才號稱百萬大軍,但大部分為脅從之眾。官軍方面,有丁啟睿、楊文嶽兩位督師率領左良玉、虎大威等幾位總兵官,總兵力二十萬左右,號稱四十萬。左良玉自己就有十萬餘眾,是官軍的絕對主力。
簡單說說左良玉,他在戰場上的戰績還不錯,多次重擊張獻忠,但在李自成面前就不佔優勢。左良玉征戰多年,越來越狡猾,玩寇自重,根本不把丁啟睿、楊文嶽兩位放在眼裡。
崩潰是怎麼形成的?
官軍在朱仙鎮的東北一帶展開,李自成搶佔了地勢比較高的西面,截斷了官軍的水源,而且官軍的糧草也出現問題。
李自成最初打得很苦,一度打算撤退。在對戰的同時,李自成派出大量兵力,在通往襄陽的大路上挖出一道大溝,寬和深各約五米,綿延百里。
五月二十二日,督師丁啟睿命令官軍決戰,儘快解除開封之圍,向皇帝交差。左良玉反對,並在當天夜裡命令自己的人馬向襄陽方面撤退。
左良玉的部隊一動,立刻引起官軍各營的混亂,大家不知道出了什麼事,先跑再說。左良玉的部下趁機搶走了許多騾馬,造成更大的恐慌。
李自成最初按兵不動,等左良玉的大軍過去,再從後面追殺,最初的力度並不大。左良玉跑出八十多里,前面的大路上突然出現一道大溝,軍中頓時一片大亂。
李自成趁機揮軍砍殺,黑暗中官兵自相踐踏,“下馬渡溝,僵仆溪谷中,趾其顛而過。”
這種情景和松錦大戰時明軍的慘敗一模一樣,而且同樣是在夜裡。左良玉最終逃往襄陽,但他的精銳部隊損失大半,以後的戰鬥力大打折扣。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問得好,古代的通訊設施不完善,一位將領指揮十幾萬人以上的部隊頗顯困難,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由撤退變為潰敗,例如淝水之戰。因此人數越多打起仗來一定不能盲目撤退,而造成軍心潰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