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琯

    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歷史繁複,史料眾多,流傳的途徑不一,主要有以下幾個途徑:

    一是,官修:據唐朝劉知幾寫的《史通》一書,唐以前歷朝歷代都有史官,自黃帝開始,到周王朝就相當完備。歷史的記載在史官,而所謂的正史記載,無文字前多以史官口口相傳。有文字後,開始編史。而志書的編纂歷來受到各個王朝的重視,中國朝代更迭,多以以下犯上,暴力取代,後世王朝為了解釋自己為天之子的原因,基本上,一旦政權鞏固,就蒐集史料,修定前朝的志書。因此,正史典籍,基本上帝王們攻佔前朝都城必須戰利品。

    第二個途徑,是民間流傳,主要是兩個方向,一個是沒有文化知識的階層,依然靠口口相傳,傳遞歷史資訊,後來經過歷代文人的加工,稱為神話傳說或者小說或者戲劇等其他文學形式。所以研究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學作品,也是史料流傳的一個途徑。第二個是有文化的有錢階層,大體分為三類,一類是出版商,一類是書藏家,再一類是宗教寺廟。出版商這個不用說,書藏家值得一提,中國的書藏家特別是明清時代,主要集中在富庶的長江三角洲一帶,這些書藏家有喜歡用手抄的習慣。記憶最深刻的是一位蘇州的書藏家,借到一本宋代刻本的《大唐西域記》,就手抄全本。書藏家比較富裕的都有專門的藏書樓,比如最著名的天一閣。宗教因為也講究傳承有序,對於上代優秀人物的記載也比較完全。

    第三個途徑是通過出土文物的再現,之所以提再現,因為盜墓畢竟不是好事。歷朝歷代都有陪葬和殉葬的習慣,出土文物上的銘文或者墓碑上的墓誌銘都成了歷史資料。而很多宗教建築也有很多密室,儲藏著大量的歷史典籍。人們最為熟知的恐怕就是敦煌莫高窟。

    最後還有一個途徑就是文廟,自儒學成為歷朝歷代的統治思想後,文廟備受推崇,尤其是科舉制形成後,各地都有文昌閣。我看過一個說法,文昌閣除了是祭祀孔子的地方,也是收藏儒家典籍的地方,有點類似儒家的公共圖書館。

    知識所及,總結種種,但有不備,望請賜教。

  • 2 # 孟優

    古代有史官,現代有檔案館,歷朝歷代,都重視收集儲存史料,修撰前朝歷史,記錄當代歷史。

    每一代的皇帝都有專門的史官,記錄皇帝的一言一行,這些是全部都需要記錄的,很多王朝的末期,史書被大量的焚燬,但是中國所有王朝選擇的都是一樣,王朝和平年間大規模修史,就是清朝那樣的思想專政還是要修四庫全書,每一代的和平王朝的君主都比較賢明,希望可以透過修史留給後世君主更多的教訓。

  • 3 # nongwu

    史官和起居郎記載後流傳於世,後世朝代再予以綜合編寫,這裡面不知道會有多少貓膩,所以史書無法全信,但又不得不作為參考,不像現在可以將影片資料長期儲存,研究古代還是得以正史為依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漫畫業界競爭情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