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作家恩出

    我讀《馬可.波羅行紀》時,好像看到了馬可.波羅走過的地方,我彷彿被帶入了他的行程。尤其他在中國的故事讓我非常感性趣,我祟拜旅行家和探險家。馬可.波羅在中國留下許多故事,我小時候聽胡仁烏勒格爾(說書)講過不少。說他十七歲時沿著古代的絲綢之路東行,經過兩河流域、伊朗全境,越帕米爾高原,歷盡艱辛到達當時中國元朝的京城大都。元世祖忽必烈見到他很高興,他聰明好學,很快掌握了蒙古語言,騎馬射箭也行,深得忽必烈的信任。他經常跟隨忽必烈往來於兩都之間,有時甚至奉忽必烈的命令巡視各地或出使國外。後來,他非常思念家鄉,便打算回家。忽必烈同意了他的請求,不僅送他很多珍寶,而且還派了十三艘船護送他,從此結束了他在中國的17年生活。

    回國後他將所見所聞寫成《馬可.波羅行紀》這本書,與中國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和日本僧人圓仁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一起,被並稱為世界著名的東方三大旅行記。正是《馬可.波羅行紀》這樣一部介紹中國文明的奇書,又把義大利熱那亞人哥倫布帶入了歐美航程。

  • 2 # 立水

    代入感是指:在你觀看某一部作品的時候,把自己融入劇情。承擔角色,如同身臨其境。

    要說我讀過的書,帶入感最強的非《鬼吹燈》莫屬。

    我在很多小說推薦類的問答中提到了鬼吹燈,絕對不是廣告,也不是我就看過這一部,我整個高中時代,是泡著小說走過來的,那個時代比較流行郭敬明的書,但別管是不是他的,像《幻滅》《幻境》等將近10部幻字輩的小說標註的是郭敬明的名字。

    話歸原題,我自認為看過的書不在少數,但唯獨在讀《鬼吹燈》的時候,我感覺自己進到劇情了,彷彿身臨其中,對於這種感覺我做了以下的解釋:

    第一,這部小說的題材對於我來說比較新穎,盜墓類,我從小喜歡看鬼怪類的電影和故事,對於我個人來說,題材方面比較吸引我。

    第二,作者文筆描述細膩,其對場景的描述,有層次感,立體感十足,讓人看過之後,感覺這個場景就在眼前,如同身臨其境。

    第三,想想豐滿,劇情連貫,高潮一波接一波,傳承之間恰到好處,說到這,我看這本書,還有一種感覺,就是作者完全把我們給算計了,以往看其他類的書的時候,往往在劇情到達高潮前,點綴很多廢話,讓人看著心急,在這部書裡面,你找不到那麼多廢話,即便是廢話,也是那麼的和諧。

    當然,在看其他書的時候,也多多少少會融入到劇情,特別讀到高潮時,或開懷大笑,或含淚悲傷。

    我覺得一本書的代入感,不是判定這本書的好壞,而是你喜歡這部題材與否,文字描述是否能進入內心。《鬼吹燈》這部題材吸引我,文字吸引我,所以才產生了很強的代入感。

  • 3 # 紫兒1966

    相信許多的朋友都讀過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這部書,並且對這部書中所描繪的人物和故事耳熟能詳。這部獲得過茅盾文學獎的長篇鉅製,把我們帶入到了那個曾經經歷過的時代,貧窮,激進,思變,奮鬥,探索……可以說主人公孫少平的身上,重疊了千千萬萬個從農村奮鬥出來的青少年的影子,在這部書裡,我看到了我自己,我的兄長們,我的父輩們,雖然我們生長於江南,與書裡所描繪的黃土高原相距甚遠,但是那個時代,全國各地都在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水利工地上到處人聲鼎沸,紅旗招展,我的父親母親都是參加過多次幾十公里外的挑河工程的,他們帶上自家的鋪蓋卷,一去十好幾天,吃住都在工地,艱難困苦可想而知。我的長兄那時剛剛高中畢業,因為文筆不錯,被鄉政府派到基建工地上去做通訊報導,我那時就像《平凡的世界》裡的蘭香一樣,正在小學讀書,我的大姐出嫁未久,和蘭花一樣嫁在附近的一個村子裡,時常的帶著小外甥回孃家探望。

    玉厚老漢的身上,則是我們的父輩佝僂的身影,他們被常年的勞作,家庭的重擔壓的喘不過氣來,一年到頭辛辛苦苦掙下的工分,養不活家中老老小小,總是面對年終超支的命運。然而,正如我的母親說的那樣,就是再難,也要讓我的兒女上學!我的家中,除過大姐為了弟妹犧牲了自己求學的機會,我們餘下的弟妹都讀了書,一個初中一個高中三個大學。那個時代,這些都容易麼?

    感謝路遙,感謝《平凡的世界》,他為我們這代人的所經歷的時代作了全方位的記錄和描述,為我們的父輩樹立了一座豐碑,為我們留下了永遠咀嚼不完的青春記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領悟能力差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