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郝峰濤

    40多次的減負令,不是證明工作努力,就是證明無能為力!

    《高考,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教育的功利性和應試性,促使高考變成了新式科舉,我們必須對教育進行反思。

    一,人才是全科(全面)發展,還是優科(優勢)發展?

    縱觀歷史,橫觀社會,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領域的優科專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孩子各有未知的興趣和天賦,是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就會選擇“優勢中心發展模式”,即以某一方面為核心,帶動相關或相近方面的學習,而強制性全科發展是以大量的知識磨去了孩子的“中心趨勢”,最後連興趣和天賦一塊埋葬。

    二,學習是“從外到內”的灌輸,還是“由內到外”的覺醒?

    我能理解天下父母進行“從外到內”的填鴨式教育的良苦用心,但是誰能理解孩子“由內到外”覺醒的渴望呢?學習的本質是:三分知識,七分非知識;三分看的見,七分看不見;三分學習已知,七分探索未知;三分靠教育引導,七分靠自我覺醒。學習的原力在於自然和社會變化的引導,而教育只是一種輔助孩子成長的手段。過度的知識教育就是“拔苗助長”,反而會延遲、扼殺孩子“由內到外”的覺醒。

    三,教育是因材施教,還是無差別包容?

    “因材施教”只是強勢灌輸的幌子,畢竟我們連自己有什麼才能都不清楚,豈能妄議孩子有什麼才能呢?唯有以包容的態度讓孩子在“自然世界、社會人文和無差別學科”中無差別學習,以寬容之態讓學孩子培養興趣、尋找方向和建構高度。

    四,高考是“指揮棒”,能否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高考要打破固定的“語數外+文理科”,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發展,以自身優勢學科為中心進行知識建構,可在高考科目“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選四科進行計分選拔,其餘參試科目分數作為參考。如:甲生自選“生數理英”四科計分,乙生自選“生化數史”四科計分,可同時報考清華生物的相關專業,擇優錄取。自選制既可維護高考公平,也可保護孩子成才的自主性、多樣性和差異性。

    教育的功利性和應試性,正在侵蝕著孩子的童年和未來!

     

    致謝:

  • 2 # 曾經的夢想497

    我做教師多年,一提起這個話題,心中難免有些感慨。

    古人之於教育也有“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的至深警句,也有“頭懸梁錐刺股”的泣血之舉。這到底為了什麼?為了功名利祿,還是為了國家,或兼而有之。總之就是為了活下去,活得更好,這個國家才會立於潮頭而不倒,在這個過程中的任何付出都不為過,值得我們稱頌和讚揚。

    古往今來,無論是賢人志士,還是閣下精英翹楚,無不經歷入木三分之苦,冰凍三尺之寒。為了前途,為了光明,不待揚鞭自奮蹄。這苦嗎?值嗎?

    即使到了現代,鄧稼先,郭永懷,錢學森,這些真正的民族脊樑,哪一個不是在少年時期就心懷大志刻苦讀書。終成大家,萬眾敬仰。

    現在減負了,為了孩子們的身體、心理的健康。課下作業沒有了,晚自習沒有了,三更燈火也沒有了。有了為了打賞主播揮霍自己父母的血汗錢的黃毛小兒,有了更多的拿著手機通宵玩網路遊戲的頹廢青年,也有了為了一部手機痛打父母的不孝兒郎。這就是教育啊,減負到底應該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目的呢?

    減負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後續的跟進教育在哪兒?減負減的是額外的,過多的課下負擔,而不是把我們刻苦、勤奮的優良品質一併減掉。

    考核,職稱評定,對一個老師而言是多麼的重要,而沒有耀眼的成績,這些都無從談起,所以負擔重就可以理解了。

    教育是一個綜合的大工程,是一個發展中的體系,會越來越完善,越來越貼近每一個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發朋友圈一般幾點發合適,一天發幾條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