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來看世界呀

    見過,每年夏天都能見到很多很多,夏季柏油馬路遠處都會產生類似“水潭”的東西,能夠映射出周圍的物體景象,但走近了卻會發現那裡並沒有水潭。那就是海市蜃樓。

    不管是發生於海面上空很高處的海市蜃樓還是柏油馬路上的水潭,很多時候都能相當清晰地映射出景物形象,就像從鏡子中看物體一樣。海市蜃樓的形成,科學家們的解釋是由於大氣受熱不均,會出現密度分層(可能是垂直方向的,也可能是水平方向上的分層),而光在不同密度的介質中傳播的時候,會被不斷地折射,最後在某個介面上就能會像鏡子一樣發生全反射,透過這層“鏡子”,就會看到一個不在那個方向的物體。海市蜃樓有倒的,也有正向的,正是這樣的原因形成。

    科學家們根據海市蜃樓的形成原理,已經可以在實驗室製造小型的海市蜃樓。很多人卻對此有懷疑,其實是缺乏基本的科學認識。大氣對光有削弱作用,人肉眼可見的物體隨著距離越來越小、越不清晰,直到完全看不見,因此海市蜃樓投射就不會是很遠處的建築,根據已經找到的一些海市蜃樓的原景,兩者相距也就十幾、幾十公里,更不用說跨越時空間,有些人聽到一些詞彙就拿來用,根本不管其中的含義,穿越時空間、平行時空都只是理論上的,目前科學家們根本沒有發現時空間穿越、平行時空真實存在的證據。

    海市蜃樓的形成原因,說一千遍一萬遍都會有人不相信,只會根據自己的腦洞去理解,當然也有很多人是受一些編造傳聞的影響。據傳1950年希臘發生了一次海市蜃樓 ,其中有大量穿著中世紀服裝的人,共有2000人目擊這場海市蜃樓,神奇的是竟然沒有一張圖片留下來,而那時候的攝影技術已經可以相當清晰地拍攝明亮天空背景中的較薄的雲層了,拍攝海市蜃樓也不在話下吧,可就是沒有圖片,包括現代都市傳說中的映畫古代場景的海市蜃樓,一樣沒有影像留下。

    (東莞發生的廣州小蠻腰海市蜃樓)

    而近幾年,東莞曾出現過廣州地標“小蠻腰”的海市蜃樓,山東海域近海的海市蜃樓原景也在不遠處被找到。之所以很多海市蜃樓無法找到,一是沒有找的必要,海市蜃樓的原理已經清楚,並且發生有很多偶然性,找到原景也不會有什麼成就;二是外地人當然看不出海市蜃樓發生地的建築,而訊息雖然傳播迅速,可人們一般關注的還是本地的。

  • 2 # 甜甜向上精心創作

    “海市蜃樓”,可遇不可求,與“海市蜃樓”與“沙漠蜃景”和“馬路蜃景”都是因為物體上射出的光線在不均勻的空氣中傳播過程中,不斷髮生折射而形成的自然現象。見過“沙漠蜃景”的也不多,但“馬路蜃景”很常見。已經有一位朋友回答了此問題,感覺說的很好,所以,原來不準備回答此問題。但就在剛剛上班的路上又多次看到“馬路蜃景”,用手機拍的圖,效果不太理想。我想有必要提醒一下大家,現在正是觀察“馬路蜃景”的好時候,大約從上午11點到下午3點,站在馬路上,順著馬路向前看,大約四五百米左右的位置,就可看到路面水汪汪的,有汽車駛過,還能看到汽車的倒影。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抓緊看一下,“馬路蜃景”很常見,只是大家平時不注意。

    “馬路蜃景”可以在實驗室模擬,找一個瓶底鐵鍋,在鍋中鋪上一層沙子,在一側鍋邊放上幾個房屋或樹木的模型。將鐵鍋放在火爐上加熱,在放模型的另一側觀察,一會就可看到房屋或樹木的倒像。

    現象有點神奇,道理並不複雜。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這種現象叫做光的折射。其中,由光密介質進入光疏介質時,折射角大於入射角,並且,折射角隨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當入射角達到臨界角時,就只有反射沒有折射,所以叫全反射。

    加熱鐵鍋裡的沙子,使沙子附近空氣溫度升高密度減小,並在沙子表面附近形成從下到上逐漸增大的分佈。插在旁邊的圖片上射向沙面的光線,不斷髮生折射,折射角大於入射角,並且入射角逐漸增大,折射角也逐漸增大。當入射角達到臨界角,就發生全反射,光線從斜向下傳播轉而改為斜向上傳播,從密度較小的空氣向密度較大的空氣傳播,折射角小於入射角,折射光線射入人眼,人眼逆著折射光線的方向,看到的是物體的虛像,在物體下面。“馬路蜃景”和“沙漠蜃景”的成因,大體上都是如此。“海市蜃樓”,是因為海面附近溫度較低,密度較大,物體上的光線由密度較大的空氣射入密度較小的空氣,然後再反回來,人眼看到的像在物體上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文人畫的畫叫“文人畫”?還是畫“文人畫”的人叫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