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方說歷史1990
-
2 # 初見美樂
貨幣貶值可能會導致通貨膨脹,使一個國家的金融穩定受到影響,甚至有可能由此引發金融危機;而且還有可能引發實體企業生存困難,社會失業率增長和民眾生活水平的下降。尤其在國際上,貨幣貶值會使一個國家的信用受到影響,在國際結算中的地位下降,甚至還會有不少國家放棄將其作為儲備貨幣。
-
3 # 不沉的經遠
致遠艦要撞擊的是松島號還是吉野號目前存在很大的爭議,個人更傾向於致遠艦要衝擊的是日本本隊。致遠撞擊吉野說法的由來
致遠撞擊吉野最早的出處是姚錫光所寫的《東方兵事紀略》也提到海戰中致遠艦多處受傷,此時恰好吉野在致遠的前方透過,鄧世昌因為吉野日本艦隊中的第一主力,決心和它同歸於盡,於是對大副陳金揆說:
“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是船,則我軍可以集事!”於是致遠向吉野發起衝鋒,可惜未能成功,被日艦擊沉。
致遠撞擊吉野繪圖
甲午戰爭時期,姚錫光是山東巡撫李秉衡的幕僚,戰後他根據當時所看到的公文、函牘和其他人的口述,整理寫成了《東方兵事紀略》,並於1897年公開發行,是當時國內最早記載甲午戰爭的著作。
由於當時華人思變,對於甲午戰爭的失敗也難以忘懷,所以《東方兵事紀略》發行以後也是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在後來研究甲午戰爭史時,《東方兵事紀略》也被當作國內最權威的資料之一,被廣泛引用,所以致遠撞擊吉野一說很快就得到了比較廣泛的認可,不僅進入了教材,很多反映甲午戰爭的影視作品也採用了這一說法,致遠撞擊吉野的鏡頭多次出現在銀幕上。
致遠撞擊松島說法的由來在進入21世紀以後,國內甲午戰爭史的研究從原來注重歷史反思,拓展到了戰爭細節的研究。而在引用史料上,也不在侷限於國內的文獻,對包括日本所記載的海戰詳情也進行了探討。
2014年海軍史研究會曾經根據中日雙方的史料,對海戰過程進行了重新推演,發現當時吉野所在的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在致遠的後方,致遠不大可能調轉船頭去撞擊吉野。而此時在致遠正前方的是聯合艦隊本隊,因此更有可能致遠撞擊的目標是聯合艦隊的旗艦松島。
而在松島戰後提交的海戰報告中,也提到了致遠在被擊沉前向右舷傾斜,並繼續航行。而第一遊擊隊僅有高千穗提到,北洋水師有一艘2桅1煙囪的軍艦向右舷傾斜,表述非常含糊。從兩份報告看,松島的表述更為清楚,應該是和致遠距離更近,從側面可以證明致遠確實在駛向松島。
結語目前來說,致遠撞擊吉野的說法流傳更廣,但是和日方的記錄有一定的出入。考慮到甲午戰爭以後,國內一手資料流失較多,姚錫光所寫的《東方兵事紀略》畢竟只是個人根據公文等整理而成,很可能會出現偏差,可信度不如日本的官方戰史。而從戰術角度來說,撞擊敵方旗艦的價值更大,也更符合邏輯。
所以個人意見是致遠撞擊松島的可能性更大,
回覆列表
關於鄧世昌最著名的傳說是:鄧世昌是因為炮彈打光後開足馬力想以致遠號本身撞沉日本的吉野號,結果致遠號被魚雷擊中,鄧世昌在爆炸中以身殉國。這種說法在中國最早記錄甲午海戰的史書記敘中得到論證。
但是事實上,甲午海戰的魚雷只能航行100到200米左右的距離,但是無論是中方的檔案還是日方的檔案,致遠艦都沒有接近過敵艦,並不在魚雷有效的射程範圍,所以致遠艦根本不可能被日本的魚雷擊中。
而致遠艦衝撞日艦的情況只出現在中方的檔案資料裡,日本戰報提起致遠艦都是輕描淡寫,對致遠艦撞擊日艦隻字未提。所以有人認為清政府當時需要輿論造英雄,反正鄧世昌已經戰死沙場,把他的殉國誇張一下振奮士氣是有必要的。
然而直到2007年這個謎底才被揭開,日本的絕密檔案——日軍海軍人員的一封寫給法國軍艦設計師白勞易的信被公開。而這封信就是描述船艦在甲午海戰的戰鬥情況,為白勞易改良軍艦設計提供參考之用。重要的是其中提到了致遠艦沉沒時的情況:
至此中日雙方均有可靠史料佐證致遠艦確實在傾覆前仍在衝鋒,船艦沉沒是因為致遠早已受傷,並沒有什麼魚雷之說。鄧世昌不負生前身後名,是為民族英雄!
在現在已經發現的致遠號殘骸中,魚雷已經是解除保險的狀態。所以致遠號是打算進入射程後繼續戰鬥至最後一刻,而非沒有炮彈被迫撞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