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影響我的抉擇,但不會限制我的抉擇。
這句話應該完整來看。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意思是父母還健在的時候,最好不要去太遠的地方,如果下定決心要外出遊歷,那麼你一定要有自己的方寸。
這句話有三個關鍵字:『不』『遊』『方』
既然題主的問題是圍繞著“遊不遊”展開的,那麼就先接受什麼是遊。
大部分人都能讀懂這句話,遊應為交遊,遊歷的意思。通俗來說就是外出學習,交友或打拼。如果理解成遊玩之類的就不太合適了。
我們知道學習交友工作本身就是精神層面或是自我層面的體現。句子裡說不遠遊,第一層含義是「遊是具有現實意義的」。那潛臺詞就是,雖然“遊”對於我們很重要,但是由父母健在,我們必須慎重做決定。那麼父母的存在則代表道德層面和大我層面。
一方面是精神世界上的需求,另一方面是道德上的約束。古人在這兩者之間給出了一個判斷--“不”。
那麼怎麼理解這個不字。首先,道德境界是凌駕於精神世界的。大我(人類)層面是高於小我(自我)層面的。所以說“不”。但這個“不”,不完全是徹底否定,不然也沒必要說後面四個字了,既然不行那就不“遊”了唄,為啥還有說如果”遊”要怎麼樣。
這裡就必須提一下古人的否定詞多數情況下表“相對否定”的概念。意思就是說否定你是要你慎重考慮,但是不完全禁止。舉一些例子方便解釋,如“子不語怪力亂神”,應該翻譯成最好不要去說那些鬼怪等不符合實際的東西。這裡面孔子想表達的是不要去推崇宣揚像我們今天所熱衷的“綠巨人”“蜘蛛俠”這些不符合現實的東西。但是可以在一定情況下提起。讓人民對鬼神有敬畏之心,從而安分守己。那不要終日幻想自己也有神力,能飛簷走壁。同樣的還有“潛龍勿用”,當你還是潛在水裡的龍的時候,不要輕易的施展自己的能力。但是必要的時候該出手時就出手,不然“大人”們怎麼會有“見龍在田”的機會呢。通俗來講就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同理,雖然大我世界更重要,但不代表小我就不重要,人還是要有自我的追求,不能一味地拘泥於現實的條條框框。所以你痛定思痛,下定決心要到外面去闖蕩一番,那很好就是要注意一個字“方”。
“方”有幾層含義。
第一是自己的內在價值。也就是世界觀。華人外圓內方的人,表面上圓通的人,在觸碰到自己底線的時候,要堅持自我。表面上你是圓的,你想上哪就上哪去,但當父母親人,家鄉,祖國有難,當止則止(如錢學森等)。因為你的本質是方的。
第二意味著新的約束。當你突破一箇舊的道德約束,不代表你徹底自由了。相反你需要更加警惕。因為約束你的方塊變得更大更全面了。你不能像在家鄉里面在父母面前一樣自由自在,沒有人會慣著你,你的所有行為準則都得賴於心中的“方”。這也是為什麼告訴你不要輕易的離開自己父母家鄉,一定要想清楚了,明確了新的“方”。不然很容易迷失自我。
第三前進的方向。你付出了離開父母家庭的代價,如果像個無頭蒼蠅隨便到處亂撞,那就是不孝。而不是說離開父母就一定是不孝,有想法有抱負並且最後有作為的離開,反而會成為家鄉父母口中的驕傲。方也是方向,沒有明確的方向,不要輕易去做可能會不孝的事。
第四回家的方向。不管你走到哪,不僅要有前進的方向,還有要“驀然回首”的方向。這裡的方,告訴我們不能忘本,你是華人到了哪你都是華人,哪怕你改了國籍再也不回來了,你始終流淌著華人的血液,說著中國話,吃著中國菜。如果你把自己的語言忘了,把自己血脈忘了。甚至做一些損本的事,那你就是真正被鄙視的人,一個完全喪失道德的人。
PS本人高中畢業,不滿足於國內的教育,出國讀書近兩年了,有感而發。當時做決定的過程是痛苦的,但是明確了“方”以後是值得的。
會影響我的抉擇,但不會限制我的抉擇。
這句話應該完整來看。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意思是父母還健在的時候,最好不要去太遠的地方,如果下定決心要外出遊歷,那麼你一定要有自己的方寸。
這句話有三個關鍵字:『不』『遊』『方』
既然題主的問題是圍繞著“遊不遊”展開的,那麼就先接受什麼是遊。
大部分人都能讀懂這句話,遊應為交遊,遊歷的意思。通俗來說就是外出學習,交友或打拼。如果理解成遊玩之類的就不太合適了。
我們知道學習交友工作本身就是精神層面或是自我層面的體現。句子裡說不遠遊,第一層含義是「遊是具有現實意義的」。那潛臺詞就是,雖然“遊”對於我們很重要,但是由父母健在,我們必須慎重做決定。那麼父母的存在則代表道德層面和大我層面。
一方面是精神世界上的需求,另一方面是道德上的約束。古人在這兩者之間給出了一個判斷--“不”。
那麼怎麼理解這個不字。首先,道德境界是凌駕於精神世界的。大我(人類)層面是高於小我(自我)層面的。所以說“不”。但這個“不”,不完全是徹底否定,不然也沒必要說後面四個字了,既然不行那就不“遊”了唄,為啥還有說如果”遊”要怎麼樣。
這裡就必須提一下古人的否定詞多數情況下表“相對否定”的概念。意思就是說否定你是要你慎重考慮,但是不完全禁止。舉一些例子方便解釋,如“子不語怪力亂神”,應該翻譯成最好不要去說那些鬼怪等不符合實際的東西。這裡面孔子想表達的是不要去推崇宣揚像我們今天所熱衷的“綠巨人”“蜘蛛俠”這些不符合現實的東西。但是可以在一定情況下提起。讓人民對鬼神有敬畏之心,從而安分守己。那不要終日幻想自己也有神力,能飛簷走壁。同樣的還有“潛龍勿用”,當你還是潛在水裡的龍的時候,不要輕易的施展自己的能力。但是必要的時候該出手時就出手,不然“大人”們怎麼會有“見龍在田”的機會呢。通俗來講就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同理,雖然大我世界更重要,但不代表小我就不重要,人還是要有自我的追求,不能一味地拘泥於現實的條條框框。所以你痛定思痛,下定決心要到外面去闖蕩一番,那很好就是要注意一個字“方”。
“方”有幾層含義。
第一是自己的內在價值。也就是世界觀。華人外圓內方的人,表面上圓通的人,在觸碰到自己底線的時候,要堅持自我。表面上你是圓的,你想上哪就上哪去,但當父母親人,家鄉,祖國有難,當止則止(如錢學森等)。因為你的本質是方的。
第二意味著新的約束。當你突破一箇舊的道德約束,不代表你徹底自由了。相反你需要更加警惕。因為約束你的方塊變得更大更全面了。你不能像在家鄉里面在父母面前一樣自由自在,沒有人會慣著你,你的所有行為準則都得賴於心中的“方”。這也是為什麼告訴你不要輕易的離開自己父母家鄉,一定要想清楚了,明確了新的“方”。不然很容易迷失自我。
第三前進的方向。你付出了離開父母家庭的代價,如果像個無頭蒼蠅隨便到處亂撞,那就是不孝。而不是說離開父母就一定是不孝,有想法有抱負並且最後有作為的離開,反而會成為家鄉父母口中的驕傲。方也是方向,沒有明確的方向,不要輕易去做可能會不孝的事。
第四回家的方向。不管你走到哪,不僅要有前進的方向,還有要“驀然回首”的方向。這裡的方,告訴我們不能忘本,你是華人到了哪你都是華人,哪怕你改了國籍再也不回來了,你始終流淌著華人的血液,說著中國話,吃著中國菜。如果你把自己的語言忘了,把自己血脈忘了。甚至做一些損本的事,那你就是真正被鄙視的人,一個完全喪失道德的人。
PS本人高中畢業,不滿足於國內的教育,出國讀書近兩年了,有感而發。當時做決定的過程是痛苦的,但是明確了“方”以後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