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言論史

    清朝的傳位,主要有四種建儲方式,分別對應著清初、清中和清末三個階段。

    入關前,也就是努爾哈赤傳皇太極、皇太極傳順治這兩次,先皇是沒有指定接班人的。皇太極是被大貝勒代善和他的兩個兒子擁立為大汗的。而皇太極死的時候,也沒有指定嗣君,導致他的弟弟多爾袞和長子豪格產生激烈對抗,最後妥協出一個結果來——福臨登基。而順治來不及建儲就駕崩了,是臨終的時候才制定的玄燁為嗣君。因此,清朝的頭三位皇帝都是沒有立儲的。

    到了康熙這裡,他是一個受漢化非常深的皇帝,也學著漢人立太子。結果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九龍奪嫡,這件事搞得老皇帝心力交瘁,也讓繼位的雍正決定廢除這一制度。康熙,成了清朝唯一一個立太子的皇帝。

    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四位皇帝,所施行的都是雍正所建立的秘密立儲制度,也就是寫好嗣君的名字藏在正大光明殿,等到皇帝駕崩後去取。但是這種制度也僅僅延續了四朝,就不得不廢止了。

    到咸豐、同治和光緒傳位的時候,一個是隻有一個兒子,根本沒得選(勉強也算秘密立儲了);後面兩個則是一個兒子也沒有,變成了慈禧親自指定。

  • 2 # 歷史課課代表

    與明朝立嫡立長的皇位繼承製不同的是,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先後經歷了貴族公推制、皇帝遺命制、秘密立儲制、懿旨立儲制四個階段。一、貴族公推制:

    清朝皇帝的選擇,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是由貴族會議推選,後金和清朝的建立者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是當時天下的精英,是各路英雄的俊傑。太祖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遺甲起兵”,開始稱雄一方。但是當時的女真各部落首領不服,努爾哈赤先將建州女真五個部落征服,又將長白山三個女真部落征服,再將東海女真和黑龍江女真征服,最後又將海西女真四部征服。同時還要東征北韓,西對蒙古,南對明朝。最後努爾哈赤經過長期的較量取得勝利,被蒙古、滿洲王公貴族推舉為崑都侖汗。而後的皇太極和順治皇帝的登基,也都是經過諸位王公大臣認真的討論,反覆的醞釀。

    二、皇帝遺命制:

    從順治皇位繼承開始改為遺命制。清朝皇位繼承的貴族公推制僅僅在太祖太宗兩朝實行過。皇太極死的突然,沒有來得及預備後事。所以順治帝身後的皇位繼承沒有定下制度。順治帝病危時與皇太后商量由八歲的玄燁繼位,後來康熙帝立太子,也請大臣們陳述各自的意見。孝莊太后和順治皇帝開創了清朝皇位遺命制,這種皇位遺命制有效地避免了皇位的爭奪與殘殺,保證了皇位繼承者的順利過渡,但是減弱了宗室貴族參與決策的機會。與貴族公推制相同,皇位繼承製在清朝也只實行了世祖、聖祖兩代。雍正以後,清朝實行秘密立儲制。

    三、秘密立儲制:

    雍正朝實行秘密立儲制,所謂秘密立儲制就是皇帝生前不公開皇位繼承人。這項制度有效避免了皇子們為了奪取太子之位而互相廝殺爭鬥,又可以讓所有皇子們都認為自己有可能是未來太子,因而嚴於律己。這項制度在清朝理論上實行四朝,實際上只有乾隆、道光、咸豐三朝實行過,因為嘉慶帝的繼位是乾隆帝生前宣佈的。較之之前的皇位繼承製,秘密立儲制典型的特徵是皇位人選完全由皇帝一人決定。

    四、懿旨立儲制:

    同治帝去世後,光緒帝載湉、大阿哥溥儁、宣統帝溥儀,都是由皇太后懿旨決定的。不僅朝廷大臣不予討論,就是王公貴族、宗室親貴也都沒有參與的權利。慈禧太后改變皇位繼承程式的祖制。同治皇帝是咸豐帝唯一的兒子,所以順利繼承皇位,但是光緒的皇位繼承,既不是滿洲貴族會議推舉,也不是遺詔形式公佈,更不是秘密立儲決定,而是由皇太后“一言定大統”。光緒帝、大阿哥溥儁和宣統帝,都是是或多或少與葉赫那拉氏家族又親緣,慈禧基於這樣的目的選立皇帝,在清朝實際上是沒有先例的。

    從清朝皇位繼承製的變化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儲君新皇的決定,貴族、宗室、大臣們參與的程度越來越少,直到由皇帝(皇太后)一人獨斷。當時世界上的潮流是西方國家獨裁專制的封建帝制逐步崩潰,而民主色彩的議會制與總統制或是內閣制逐步實現,此時的清朝卻在開歷史的倒車,從6歲的同治,4歲的光緒,再到3歲的宣統,清朝的皇位繼承已經同世界潮流的發展完全背道而馳。其最終滅亡也就不奇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個人怎麼應對通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