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90後寶媽育兒

    一直以來,我們的習慣是崇尚競爭,而且從小灌輸的理論就是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我認為家長走入了一個認識誤區,一個是過分高估了“競爭”的正面意義,二是還在糾結童年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讓幼小的孩子參與競爭,早早地把孩子推入競爭的洪流,會削弱孩子內在的力量,很容易讓孩子出現無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

    讓孩子過早參與競爭,會帶來哪些傷害?

    一、破壞孩子的合作能力

    教育家杜威說過,學校的首要職責應該是為兒童提供一個簡化的環境,以排除社會環境中醜陋現象對兒童的影響。可是我們所處的大環境卻是:幼兒園開始,就出現五花八門的各類競賽和評比,舞蹈比賽、演講比賽、主持人大賽、詩詞大賽,從來沒有人考慮過這些競賽和評比的意義是什麼?孩子還是那個孩子,難道拿了大獎,他就能高人一等,就能看不起其他小朋友,就能夠沾沾自喜嗎?

    二、競爭有可能傷害孩子的身體

    有些孩子確實能被訓練得很有競爭意識,平時事事都要爭第一,這是一種病態,事事不假思索地以爭第一為目標,放棄了內心真實的願景,只以社會評價作為價值判斷。兒童處於生理和心理的雙重發育中,太大的精神壓力不僅影響他們的心理也會影響到生理發育。壓力和睡眠不足影響了兒童腦垂體生長激素的分泌,導致了孩子在身高、面板等機體方面出了問題。我家大寶有些同學臉上已經生了暗瘡,才12歲不到的年紀。

    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很重要!

    作為家長,在家長面對孩子是否參加比賽的問題上,需要讓自己放輕鬆,同時,應該讓自己和孩子明白以下這兩點。

    一、贏是少數,輸才是人生常態

    輸贏,是孩子成長中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元寶上了幼兒園之後,也一度痴迷於跟我比賽,並且一定要爭“第一名”(因為他不知道第一是最好的)。出電梯要“看誰第一名出去”“看誰第一個追上媽媽”……如果我贏了,他就會不開心。贏帶來喜悅感,而輸帶來的是挫敗感,孩子天生有想贏的驅動。但有贏便有輸,贏是少數,輸才是人生常態。孩子對失敗的認知和應對失敗的態度,將對他以後的人生,產生愈來愈深刻的影響。

    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但至少我去嘗試並努力了

    告訴孩子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能夠正視失敗是一種勇敢。前一段時間看《朗讀者》節目,有一段對姚明的採訪讓我映象深刻,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前夕,姚明在運動員宿舍樓裡忽然聽見一陣撕心裂肺的哭聲,“後來我知道了,那是有人在最後一刻被刷掉了。”那陣哭聲,一直縈繞在姚明的心頭:“他們付出了同樣多的代價,同樣多的心血,他們是失敗者嗎?不。”“體育本身就是競爭,每一個人的成功,都意味著無數人被淘汰或失敗。”從那一刻起,姚明開始意識到:勝利和失敗同樣具有價值,偉大的勝利是由失敗成就的。

  • 2 # 雁子說教育

    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同理,只要進入社會就有競爭,人人都逃不脫。

    現在的競爭從孃胎裡就開始了,香港的小朋友要贏在射精前,因為名校只招出生在一月份的孩子,“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早已深入人心。

    究竟是什麼把孩子早早推向激烈的競爭?

    1、變味的教育

    教育部門一直強調減負,孩子早早放學,為了孩子不沉迷於遊戲,為了孩子的安全,忙碌的家長只好把孩子送進各種輔導班,才藝展示,花式比拼,你爭我搶當第一拿大獎。

    2、焦慮的父母

    快速發展的時代,許多傳統行業被淘汰,焦慮的中年父母開始擔心孩子的未來,想有好工作就必須上985、重點中學、重點小學、優質幼兒園、優質早教班,從源頭上領先。

    適度的競爭可以激發孩子的潛力,過度的競爭則會使孩子缺乏自信,害怕失敗,不敢嘗試新事物,還會使孩子嫉妒優秀的同伴,不願和同學合作,對孩子的性格有較大影響。

    競爭是不可避免的,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

    1、多縱向比較,少橫向比較;多和自己比,少和別人比;

    2、放大格局,向優秀的同伴學習,共同進步,實現共贏;

    3、勝不驕敗不餒,有贏的底氣,也能坦然接受輸的結果,努力過就有收穫。

    願我們的孩子在競爭中成為更好的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隋文帝楊堅面相有何不凡?如何奪得外孫的江山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