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默默的守候n

    區別太大了!世錦賽是斯諾克界最頂級的賽事沒有之一。無論是從參賽球員還是參賽獎金方面來說,球員數量和獎金規模都要高於其它的斯諾克賽事,衡量一個斯諾克球員是否偉大的標準,就是看他拿過幾次世錦賽的冠軍。拿到世錦賽冠軍是所有職業斯諾克球員夢寐以求的事,並視之為一生最大的成就!大家都知道檯球皇帝亨德利一共拿過七次世錦賽冠軍,七度在克魯斯堡封王,這是一項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成就,就成績來說他就是斯諾界第一人,雖然他退役了,但依舊掩蓋不了他的光芒!目前來說,最有可能打破皇帝記錄的當屬火箭奧沙利文,無論是從球風、擊球速度,觀賞性方面來講,火箭都要高於其它人,積攢了相當高的人氣,其次他還拿了五次世錦賽冠軍,可惜的是此次世錦賽敗給卡特,過早出局,超越享德利還需時日。2017―18賽季斯諾克世錦賽四分之一決賽正在進行,中國檯球第一人丁俊暉位列其中,想想還是很激動,奪冠不僅是他的夢想,更承載了多少華人的希望,讓我們期待中國早日出現一位斯諾克世界錦標賽冠軍!

  • 2 # 90後追球

    世錦賽與其他比賽規則上並無特殊之處,它是斯諾克職業賽中份量最重的比賽,相當於足球裡的世界盃、網球裡的大滿貫、田徑賽場的奧運冠軍,影響力最大。

    斯諾克比賽分類

    按照WPBSA的分類,斯諾克比賽主要分為兩大類:排名賽(Ranking)和非排名賽(Non-ranking)。非排名賽中又包括邀請賽(Invitational)、變種賽(Variant)、職業-業餘賽(Pro-am)等。但排名賽裡又有個不清不楚的關係,以前有ET、AT、PTC等賽事,積分和獎金計算入排名,但冠軍不算做排名賽冠軍統計,官方寫法Minor Ranking,這又容易與中文裡對排名賽中規模較小的如里加大師賽、保羅亨特精英賽等賽事“小型”排名賽的叫法誤會。斯諾克裡平時講到的排名賽冠軍特指Ranking,並不包括Minor Raking,像著名的世錦賽、英錦賽、本土系列賽等都是規模比較大的排名賽,而印度公開賽、直布羅陀公開賽、單侷限時賽雖然規模小,也是排名賽冠軍。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吐槽斯諾克多年被詬病的賽事分級事宜。大到英錦賽、世錦賽,小到里加大師賽、保羅亨特精英賽,都叫排名賽,導致最近好多“水貨”排名賽冠軍誕生,比如小懷特、麥克吉爾、瑞恩戴等人都實現生涯零突破。

    斯諾克比賽分級一直被建議向網球靠攏,其實排名方式由積分變成獎金也是參考網球。男子網球賽事按級別分為ITF大滿貫、ATP大師賽、ATP黃金巡迴賽、ATP國際巡迴賽,巡迴賽裡又根據獎金多少分為相應K賽事。這樣劃分對於比賽的重要程度和影響力一目瞭然,也便於選手根據自身實力選擇對應賽事,減少了魚龍混雜可能性,已致降低比賽觀賞性。

    斯諾克世錦賽歷史

    首屆世錦賽舉辦於1927年,當時叫職業斯諾克錦標賽,1935年更名為世界職業斯諾克錦標賽,50年代管理混亂,出現多次非正規賽事;60年代又變革為挑戰賽形式,1969-76年才變為淘汰賽制度。1976/77賽季世錦賽轉戰克魯斯堡,這才變成現代斯諾克。

    初代霸主喬戴維斯統治了早期世錦賽,共拿下15個冠軍,他弟弟弗雷德和普爾曼各拿8個冠軍,他們的冠軍雖然也是實打實,但好比籃球里拉塞爾一樣,記錄太早,對現代籃球影響力不及喬丹一樣。

    最初接近現代斯諾克的世錦賽統治者為雷里爾頓,他在70年代拿了6個冠軍,包括一次克魯斯堡時代;進入80年代後,老球王戴維斯異軍突起,拿下6個冠軍,包括一次三連冠;90年代,是皇帝的天下,世錦賽拿下7個冠軍,包括一次5連冠,至今還靠著這些記錄衝擊歷史第一人寶座;進入21世紀後,75三傑輪流坐莊,三人拿下過去19次冠軍中的11次,其中奧沙利文5次,希金斯和威廉姆斯各3次,另外塞爾比也在4年內3奪冠軍,佔據一席之地。

    世錦賽是所有賽事中歷史最久的排名賽,也是所有賽事中份量最重的冠軍。能夠奪得一次冠軍,勝過拿到幾個其他排名賽冠軍,吉米懷特正因為世錦賽6亞一直沒翻過身來,丁俊暉縱然有13個排名賽冠軍始終拿不到世錦賽還不能被稱作“世界冠軍”。

    都叫冠軍,但加上“世界”可就了不得了!(別說世界公開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浮沉是什麼含義?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