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爾哈齊系後金政權建立者努爾哈赤的親弟弟,早年便跟隨努爾哈赤外出謀生、顛沛流離。努爾哈赤起兵後,驍勇善戰的舒爾哈齊衝鋒陷陣、屢立戰功。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舒爾哈齊便成為後金政權的實際二把手,可謂位高權重,對得起自己的貢獻和付出。
舒爾哈齊的罪過非但沒有牽連自己的兒子們,他的兒子反而被努爾哈赤重用。其次子阿敏,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即被封為和碩貝勒,與努爾哈赤的兒子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並稱為“四大貝勒”,成為後金政權在努爾哈赤和代善以後的三把手,共同執掌國政,可謂恩寵倍加。雖然阿敏繼承了父親舒爾哈齊驍勇善戰、剛毅果敢的性格,但卻沒有繼承父親誓死不屈、勇往直前的本性。皇太極繼位以後的天聰四年,公元1630年,面對清軍的圍困,他非但怯懦不去增援,反而將送信之人殺死以後逃出關外。這也給了皇太極除掉阿敏的一個難得的機會,但導致阿敏悲慘下場的原因並不在此。
努爾哈赤
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病逝,因生前所立太子褚英、代善皆因各種原因被廢掉,死前也並未明確確立後繼之君,面對著明軍的強大攻勢和後金政權的混亂局面,努爾哈赤的繼承人成了後金政權最大的問題。最後,在“三大貝勒”——代善、莽古爾泰、阿敏的支援下,皇太極登基稱汗。雖然皇太極成了後金政權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但是努爾哈赤時期的“四大貝勒”議政執政的政策尚未改變,皇太極依然要和“三大貝勒”共同面南而坐,接受群臣朝拜。有更大政治野心、希望建立大一統政權的皇太極繼續將皇權高度集中在自己手中,他開始了逐步削弱、剷除“三大貝勒”的行動。
雖然阿敏擁立皇太極登基有功;在後金政權的建立中立下赫赫戰功;為清朝的建立也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他的存在對皇太極的皇權造成了巨大的威脅。與其說皇太極對阿敏的嚴懲是兔死狗烹還不如說阿敏存在的時間不對、錯誤的選擇了擁立雄才大略的皇太極登基稱汗、時運不濟的成為了一代帝王皇太極中央集權路上的絆腳石。況且,自恃擁立有功、貴為“四大貝勒”之一的阿敏張狂任性、肆意妄為,讓自己成為了“四大貝勒”裡面第一個被嚴懲除掉的人。
濟爾哈朗在父親舒爾哈齊被囚禁以後,就被努爾哈赤帶入宮中和皇太極一塊撫養,和皇太極的關係遠勝於親生兄弟之間的感情,這也是後來濟爾哈朗被重用的主要原因。雖然早在努爾哈赤時期就被封為和碩貝勒,成為“八大貝勒”之一參與議政,但因為有權勢滔天的“四大貝勒”壓制,濟爾哈朗並沒有實際權力和議政機會。皇太極繼位以後,作為唯一一個非努爾哈赤後代而被封為親王的濟爾哈朗更是不關心政局,一心只做皇太極的前鋒大將,衝鋒陷陣,為大清的建立和壯大立下不世功勳。
皇太極
在大敗洪承疇、降服祖大壽以後,濟爾哈朗的軍功達到頂點,也成為了繼豪格之後,皇太極最為倚重、信任的大將。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同樣留下繼位懸念、年僅52歲壯志未酬的皇太極猝死在盛京。面對皇太極之後的繼承人問題,在皇太極時期顯得有些怯懦軟弱、聽話順從的濟爾哈朗再次顯示了對皇太極的忠心,勇敢的站在了多爾袞的對立面,堅定選擇支援皇太極長子豪格繼位為帝。因為多爾袞和豪格的相持不下,將要達到兵戎相見地步的時候,多爾袞提出的由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位得提議,才得到濟爾哈朗和眾多滿洲貴族的一致認可。濟爾哈朗的堅持,讓大清皇位得以在皇太極一脈傳承,對於皇太極,濟爾哈朗做出了自己做大的努力和貢獻。
年僅六歲的福臨登基為帝,是為順治皇帝。年幼的帝王無法親政,更無法安排部署攻打明軍、揮軍入關的軍事行動。誓死效忠皇太極的濟爾哈朗再次臨危受命和多爾袞一起被任命為“輔政王”負責處理軍國大事。面對多爾袞後來的擅權專政和欺凌幼主,濟爾哈朗也是屢次仗義執言,雖然實力不濟,對多爾袞的反抗之聲也無法得到迴應,但畢竟讓多爾袞有所收斂。雖然,後來多爾袞藉機罷黜了濟爾哈朗輔政王職位,但是他對順治皇帝的保護、對多爾袞稱帝之心的遏制、對順治朝諸多有益朝政方針的實施也是做出了巨大貢獻的。
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在肅清了多爾袞勢力以後,念於濟爾哈朗對清朝的突出貢獻和赫赫戰功,順治皇帝將濟爾哈朗晉封為叔和碩鄭親王,成為清朝歷史上除多爾袞以外,僅有的“叔王”,可見順治皇帝對其的尊重和認可。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濟爾哈朗病重去世,前去探望的順治皇帝席地而坐,仰天痛哭,並罕見的輟朝七日,以示哀悼。
舒爾哈齊系後金政權建立者努爾哈赤的親弟弟,早年便跟隨努爾哈赤外出謀生、顛沛流離。努爾哈赤起兵後,驍勇善戰的舒爾哈齊衝鋒陷陣、屢立戰功。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舒爾哈齊便成為後金政權的實際二把手,可謂位高權重,對得起自己的貢獻和付出。
舒爾哈齊的罪過非但沒有牽連自己的兒子們,他的兒子反而被努爾哈赤重用。其次子阿敏,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即被封為和碩貝勒,與努爾哈赤的兒子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並稱為“四大貝勒”,成為後金政權在努爾哈赤和代善以後的三把手,共同執掌國政,可謂恩寵倍加。雖然阿敏繼承了父親舒爾哈齊驍勇善戰、剛毅果敢的性格,但卻沒有繼承父親誓死不屈、勇往直前的本性。皇太極繼位以後的天聰四年,公元1630年,面對清軍的圍困,他非但怯懦不去增援,反而將送信之人殺死以後逃出關外。這也給了皇太極除掉阿敏的一個難得的機會,但導致阿敏悲慘下場的原因並不在此。
努爾哈赤
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病逝,因生前所立太子褚英、代善皆因各種原因被廢掉,死前也並未明確確立後繼之君,面對著明軍的強大攻勢和後金政權的混亂局面,努爾哈赤的繼承人成了後金政權最大的問題。最後,在“三大貝勒”——代善、莽古爾泰、阿敏的支援下,皇太極登基稱汗。雖然皇太極成了後金政權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但是努爾哈赤時期的“四大貝勒”議政執政的政策尚未改變,皇太極依然要和“三大貝勒”共同面南而坐,接受群臣朝拜。有更大政治野心、希望建立大一統政權的皇太極繼續將皇權高度集中在自己手中,他開始了逐步削弱、剷除“三大貝勒”的行動。
雖然阿敏擁立皇太極登基有功;在後金政權的建立中立下赫赫戰功;為清朝的建立也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他的存在對皇太極的皇權造成了巨大的威脅。與其說皇太極對阿敏的嚴懲是兔死狗烹還不如說阿敏存在的時間不對、錯誤的選擇了擁立雄才大略的皇太極登基稱汗、時運不濟的成為了一代帝王皇太極中央集權路上的絆腳石。況且,自恃擁立有功、貴為“四大貝勒”之一的阿敏張狂任性、肆意妄為,讓自己成為了“四大貝勒”裡面第一個被嚴懲除掉的人。
濟爾哈朗在父親舒爾哈齊被囚禁以後,就被努爾哈赤帶入宮中和皇太極一塊撫養,和皇太極的關係遠勝於親生兄弟之間的感情,這也是後來濟爾哈朗被重用的主要原因。雖然早在努爾哈赤時期就被封為和碩貝勒,成為“八大貝勒”之一參與議政,但因為有權勢滔天的“四大貝勒”壓制,濟爾哈朗並沒有實際權力和議政機會。皇太極繼位以後,作為唯一一個非努爾哈赤後代而被封為親王的濟爾哈朗更是不關心政局,一心只做皇太極的前鋒大將,衝鋒陷陣,為大清的建立和壯大立下不世功勳。
皇太極
在大敗洪承疇、降服祖大壽以後,濟爾哈朗的軍功達到頂點,也成為了繼豪格之後,皇太極最為倚重、信任的大將。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同樣留下繼位懸念、年僅52歲壯志未酬的皇太極猝死在盛京。面對皇太極之後的繼承人問題,在皇太極時期顯得有些怯懦軟弱、聽話順從的濟爾哈朗再次顯示了對皇太極的忠心,勇敢的站在了多爾袞的對立面,堅定選擇支援皇太極長子豪格繼位為帝。因為多爾袞和豪格的相持不下,將要達到兵戎相見地步的時候,多爾袞提出的由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位得提議,才得到濟爾哈朗和眾多滿洲貴族的一致認可。濟爾哈朗的堅持,讓大清皇位得以在皇太極一脈傳承,對於皇太極,濟爾哈朗做出了自己做大的努力和貢獻。
年僅六歲的福臨登基為帝,是為順治皇帝。年幼的帝王無法親政,更無法安排部署攻打明軍、揮軍入關的軍事行動。誓死效忠皇太極的濟爾哈朗再次臨危受命和多爾袞一起被任命為“輔政王”負責處理軍國大事。面對多爾袞後來的擅權專政和欺凌幼主,濟爾哈朗也是屢次仗義執言,雖然實力不濟,對多爾袞的反抗之聲也無法得到迴應,但畢竟讓多爾袞有所收斂。雖然,後來多爾袞藉機罷黜了濟爾哈朗輔政王職位,但是他對順治皇帝的保護、對多爾袞稱帝之心的遏制、對順治朝諸多有益朝政方針的實施也是做出了巨大貢獻的。
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在肅清了多爾袞勢力以後,念於濟爾哈朗對清朝的突出貢獻和赫赫戰功,順治皇帝將濟爾哈朗晉封為叔和碩鄭親王,成為清朝歷史上除多爾袞以外,僅有的“叔王”,可見順治皇帝對其的尊重和認可。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濟爾哈朗病重去世,前去探望的順治皇帝席地而坐,仰天痛哭,並罕見的輟朝七日,以示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