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滔在農村
-
2 # 度度狼gg
督軍是民國時期各省“督辦軍務”之軍隊將領的簡稱,說白了就是盤踞各省“軍閥”正式軍職的演化稱呼,後來改叫“督辦”,反正都是一個意思。新桂系軍閥1925年統一廣西軍政後,李宗仁的職務是“廣西督辦公署督辦”,黃紹竑任副職“會辦”,白崇禧任參謀長。
(奉系的安徽督軍姜登選)
《少帥》裡郭松齡大為不滿起兵造反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在奉系入主關內後,骨幹將領如李景林兼直隸督軍、姜登選外放安徽督軍,而戰功最大的他的原本應得“江蘇督軍”,不料張作霖卻把這一職位給了楊宇霆,失去了主管一省軍政權力“封疆”的機會,導致郭鬼子嚴重不爽。
在民國初期,主管數省軍政的大軍閥被任命為“巡閱使”,類似於前清總督職位,比如張作霖就是東三省巡閱使;而主管一省軍政的小軍閥被稱為“都督”,權力要大於前清的巡撫職位,因為這是軍政一把抓的職務,蔡鍔就是“雲南都督”,閻錫山是“山西都督”、陸榮廷是“廣西都督”。
(沒撈著督軍的郭松齡)
袁世凱正式就任大總統後,為削弱這些小軍閥們的權力,給各省都派去或任命了專職的“民政長”,後來改稱“省長”,以便讓都督們專管軍事而不能隨意插手民政,並把這些都督的職務修改成為“某某將軍督理某省軍務”,簡而稱之,於是便有了督軍這一稱謂,到1916年袁世凱死後,中央式微,這幫武夫開始正式自稱“督軍”。
張作霖手下的把兄弟吳俊升就是東三省之中的“黑龍江督軍”,而“吉林督軍”則是他的兒女親家鮑貴卿,到督軍改稱督辦時,1925年他最信任的張作相出任“吉林軍務督辦”,換湯不換藥。
(黑龍江督軍“吳大舌頭”)
督軍這個官職只正式存在了六年,復任大總統的黎元洪1922年為結束軍閥割據和互相混戰的局面,在全國倡議“廢督裁兵”,當然,裁撤這些軍閥的軍隊是沒可能成功的,那是他們的命根子。
但是黎元洪卻已經把職務給他們修改完了,叫作“督理某省軍務善後事宜”,俗稱“督理”;各省中也有叫“督辦軍務善後事宜”的,俗稱“督辦”或軍務督辦,但權力是一樣的,仍然把持著一省軍權。
如果再同時把“省長”職務兼過來,那就是這一省的土皇上了。(山西都督、督理、督軍閻錫山)
以盤踞山西長達38年的閻錫山為例說明,1911年參加山西新軍起義,成立軍政府後被公推為“山西都督”;1914年袁世凱改各省都督為將軍時,封閻錫山為同武將軍並“督理山西軍務”,這就是督理;1916年段祺瑞上臺後改稱“山西督軍”;次年兼任省長,從此集山西軍政大權於一身,直到1926年參加北伐,改任國民政府的新職務。
北洋政權自袁世凱死後,走馬燈一樣換大總統,所以對地方各省的控制力漸弱,反而是大總統們需要地方實力派的支援,因此對他們職務的稱謂也沒工夫較真,所以督軍、督理、督辦的稱謂在各省和各時期也一片混亂,這些軍頭分屬不同派系,又因為地盤和權力之爭經常大打出手,是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的禍根。
(廣西督辦李宗仁)
回覆列表
督軍,指中國古時地方軍政長官。語出《資治通鑑·晉武帝泰始二年》:“罷 山陽國 督軍,除其禁制。”漢代曾設督軍御史,三國時尚有,為監軍之官。北洋軍閥時期將地方的軍政長官都督改稱督軍(如省督軍)。民國初省的最高軍事長官。一、東漢光武帝用時置督軍御史,職似監軍。見《晉書·職官志》。漢末與魏在郡國置督軍,系地方領兵官。魏文帝代漢,封獻帝為山陽公,置山陽國督軍以防之。此係臨時特置。漢末至晉另有“督諸軍”。《宋書·百官志》謂漢末建安中曹操為相,“始遣大將軍督軍”(《晉書·職官志》作“督之”)。夏侯惇督二十六軍,即其例。晉、宋二志均謂,晉時“都督諸軍為上,監諸軍次之,督諸軍為下。”二、民國時期北洋政府時期省下的軍事長官。辛亥革命時,各省行政軍事長官多稱都督。不久,另設民政長,都督專管軍事。二次革命後,袁世凱都督為某將軍督理某省軍務。民國五年(1916)袁世凱死後,改稱督軍。十一年(1922),黎元洪倡“廢督裁兵”未成,遂改督軍為督理某省軍務善後事宜,簡稱督理。各省又有改稱督辦軍務善後事宜者,簡稱督辦。十三年(1924)第二次直奉戰爭後,段祺瑞任用各省軍事長官,均用督辦軍務善後事宜之名,一般稱為軍務督辦或督辦。後直系吳佩孚再起,發表任命均用督理之名,北京用督辦名,各行其是,直至北洋軍閥失敗。